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势,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示范诱导,反复训练,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做学习的主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就对如何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认真书写、认真审题、积极动脑、认真阅读课本的良好学习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何为习惯?所谓习惯,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形成和巩固下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学习习惯,则是学生在较长时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巩固下来的行为定势,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势,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效果。小学生的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小学阶段是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就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在数学学科,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一定的要求:
1、字迹要端正、清楚、整齐。
2、作业中的直线要求用直尺画,做题格式规范、画图符合要求;。
3、每次作业或练习开始都要写上"练习几"及题号,每道习题要按课本顺序书写以便检查。
4、纠正的题目,要在评分格后重新做,不要把原题擦去或涂改。
5、应用题写答语时,要另起一行,先写"答";做方程时要注意先写"解"。
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1、教会学生审题方法。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比较大,教师就要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如: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每个字读题,画出关键字等。同时规定把题读懂,一遍不行读两遍,反复读题。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
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如:对于计算题要根据题目的数据与运算符号考虑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应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对于应用题,先要弄清题里的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再看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必要时画出线段图,最后决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也可以让孩子制作一个错题收集本,无论作业中的错误还是考试中的错误,都一一抄下来,并在旁边写出出错的原因。
四、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1、精心设计每一个数学问题。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疑问是思考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锤炼自己的数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个数学问题,课堂上不提或尽量少提那些没有什么思考价值的问题,克服那种上课满堂问的状况,整节课就围绕那么一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形成学生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
2、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
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做练习,想问题,做判断时,要有根据。
3、要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
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后进生还没有"想进去",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为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进入思考之中,必须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教学实践证明,越是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就会思考得越深刻,回答问题的质量也就越高。
五、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要培养学生根据题意独立阅读课本的习惯。有些学生常依赖教师读题和提示,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根据不同的年级采取不同的方法,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课本。
2、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和课后阅读的好习惯。
学生在读课本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到"三动"即动脑、动笔和动嘴。读题时要让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题目的关键部分,动笔圈画出题目的关键词语,动嘴读出题目的主要条件和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题目意义的理解。
除了指导学生读课本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在阅读课外书的同时,发现课外书中以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做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预想的结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何为习惯?所谓习惯,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形成和巩固下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学习习惯,则是学生在较长时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巩固下来的行为定势,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势,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效果。小学生的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小学阶段是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就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在数学学科,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一定的要求:
1、字迹要端正、清楚、整齐。
2、作业中的直线要求用直尺画,做题格式规范、画图符合要求;。
3、每次作业或练习开始都要写上"练习几"及题号,每道习题要按课本顺序书写以便检查。
4、纠正的题目,要在评分格后重新做,不要把原题擦去或涂改。
5、应用题写答语时,要另起一行,先写"答";做方程时要注意先写"解"。
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1、教会学生审题方法。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比较大,教师就要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如: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每个字读题,画出关键字等。同时规定把题读懂,一遍不行读两遍,反复读题。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
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如:对于计算题要根据题目的数据与运算符号考虑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应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对于应用题,先要弄清题里的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再看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必要时画出线段图,最后决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也可以让孩子制作一个错题收集本,无论作业中的错误还是考试中的错误,都一一抄下来,并在旁边写出出错的原因。
四、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1、精心设计每一个数学问题。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疑问是思考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锤炼自己的数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个数学问题,课堂上不提或尽量少提那些没有什么思考价值的问题,克服那种上课满堂问的状况,整节课就围绕那么一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形成学生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
2、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
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做练习,想问题,做判断时,要有根据。
3、要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
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后进生还没有"想进去",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为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进入思考之中,必须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教学实践证明,越是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就会思考得越深刻,回答问题的质量也就越高。
五、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要培养学生根据题意独立阅读课本的习惯。有些学生常依赖教师读题和提示,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根据不同的年级采取不同的方法,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课本。
2、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和课后阅读的好习惯。
学生在读课本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到"三动"即动脑、动笔和动嘴。读题时要让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题目的关键部分,动笔圈画出题目的关键词语,动嘴读出题目的主要条件和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题目意义的理解。
除了指导学生读课本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在阅读课外书的同时,发现课外书中以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做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预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