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增强学生内动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毫无疑问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同时学生也会在问题意识的作用之下逐步的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带动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推动力,并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双提升提供可靠的保证。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内在动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23-02
  数学是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面对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却并不得法,绝大多数的学生将主要的学习精力都放在了解题方法的掌握,而忽略了对于自身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也就使得很多学生完全是为了学而学,这样不仅不能够形成持久的内在学习动力,同时也会导致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松散,灵活性不足。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依靠完善的知识架构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依靠对于解题方法的掌握,而这些都要来自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问题意识能够自行的发现自身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并且能够自行的补足和加强,这对于完善知识架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问题意识还是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以及学习主动性的最佳表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的学生会主动的进行提问。因此作为教师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高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势在必行。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除了有学生自身认识方面的原因之外,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教师,因为教师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学生的典范,也是课堂上的主宰,虽然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还学生以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是长久以来的以教为主的思想定式依然存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另外由于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时间有相对紧张,很多教师无暇顾及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味的注重课内知识的传授以及解题和应试方法的传授,这种舍本求末的教学方法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松散了学生的知识架构,使得学生缺乏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再有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生疏,使得很多学生有问题不敢提,久而久之也就由不敢提变成了不愿意提,其问题意识也就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二、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探析
  1.革新教育理念,提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程度
  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从教师的教育理念着手,只有教师重视了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够真正的被培养起来。如前文所述,学生问题意识对于其成绩和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作用,而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和成绩的热衷也是不言而喻,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对于教学工作应该放弃既往舍本而求末的教育理念,重视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此来完事学生的知识架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这样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提升会成为一种必然。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意识培养也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和乐于提问,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是要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巨大意义,学生通过问能够反映出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其所遇到的难点和重点所在,这样教师能够非常有效的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以重点的突破,这样教学效率的提高也自不在话下。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关系,同时也要在生活之中关心学生,用心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
  3.开展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除了需要师生关系的改善和良好的课堂氛围之外,还需要教师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探究式教学能够非常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学生问题意识形成过程中不断形成的能力,但是也能够非常良好的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进一步提高,让学生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并且随着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学生会更进一步的夯实自己的数学基础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的提高自身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实的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利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来带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利用学生形成的良好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众雨.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7)
  [2] 曹桂忠.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初中数学教与学 . 2014(16)
其他文献
【摘要】为适应高中新课标的要求,教育资源整合正在全面普及。普通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阶段,易受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科学、全面地推广心理教育是加强学生人格塑造及实现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教育资源整合 普通高中 心理状况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0-02  【Key
期刊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城市居民的欢迎。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增加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但居民在开展体育活动时仍受到设施数量、设施类型、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限制。社区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与设计对社区体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提高社区体育设施的可达性与服务水平是很多学者正在研究的问题。
  在长期的研究讨论中,可达性理论延展出了空间及非空间的多重涵义,其中广义可达性受城市空间环境及社会居民主观意识的共同影响,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整体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研究体育设
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在村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村民生活劳作、产品贸易、文化娱乐、休憩交流的重要场所;是乡村风貌与民俗传承的重要载体,营造乡村公共空间特色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乡村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经历了“新农村”、“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保护”等建设过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乡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乡村已经不再是封闭的熟人社会,而是伴随着城市文明和现代化生活的融入,形成村民“离乡入城”甚至是“去农化”趋势。因此,直接导致农田撂荒、产业萧条,乡村“老
【摘要】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智慧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正的让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的精神达到契合。  【关键词】教师 智慧 引领 学生 走进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49-01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教学中应达到“自由对话”的境界,在字句间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意会”,让学生、教师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孩子在父母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父母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器、成才。文章试图通过对望子成龙、望子成器、望子成才——父母对孩子的三大不同期望进行解读分析,反思教育的目的,及教育该如何培养人。  【关键词】龙 器 才 教育目的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50-02  一、浅析龙、器、才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全新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正是在适应这种实际需要孕育产生出来的两种高等教育模式。本文就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与高职教育模式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高职高专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01-02  The discussion
期刊
【摘要】中职教育作为为社会输出基层工作人员的主要渠道之一,肩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基层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社会需求量大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缺失,为中职教育提供了可行的目标。因此,如何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工商模拟市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工商模拟市场在东莞市中职学校开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优势及问题,并就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可行性方案的研究。  【关键词】工商模拟市场
期刊
【摘要】学风建设作为独立学院自身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学生成才成长方面,特别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风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在学风建设方面引入管理学的柔性管理机制,开创了学风建设研究的新视野。  【关键词】学风建设 柔性管理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期刊
【摘要】针对我国工科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迫切现状,分析了造成此现状的多种原因,并结合我校机械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工作的经验,提出以“反馈校正机制”和“多源知识融合”理论为前提的适时反馈校正课程体系的重构研究,提升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交叉融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 反馈校正机制 多源知识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在老龄化急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以“9073”(90%家庭自我照顾养老、7%依靠社区养老、3%借助机构养老)为主,随着我国独子化严重导致家庭构架发生变化,巨大的养老压力逐渐从家庭蔓延到社区,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依靠社区的支持养老。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社区养老设施配建大多数仍旧停留在以千人指标配建的方式,导致我国养老服务设施普遍存在1)政策指导规范不统一,标准混乱;2)“重文体,轻护理”现象严重,缺乏针对介助介护老人的服务;3)设施配建分散,使用不方便;4)建设主体与管理主体矛盾,导致服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