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前用力爱

来源 :可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un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一家旅行社,要你交5000元钱的地方,王珞丹只要花1000元或800元。破纪录的一次,是几年前她花了不到一万元跑遍新疆、内蒙古和海南。去海南时,住了一个星期,她天天在海滩上吹风,喝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椰子汁……那时,王珞丹还没有这么红,手头也不宽裕,省钱的秘诀是从不住酒店,而是去“骚扰”同学或朋友。
  后来,王珞丹漸渐走红,愈发觉得人脉重要。她开始热衷于参加各种聚会、宴会,在灯红酒绿中结识各路名流。最疯狂的时候,她一晚上穿梭于好几个聚会地点,到一个地方喝杯酒,寒暄几句,再转战到另一个地方。认识的人多起来,用来装名片的簿子换成了纸箱,手机里面已存不下更多人。交际范畴扩大了很多,却都是泛泛之交,能够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的没几位,可以深交的几乎为零。耗费那么多气力和热情换回来的,不过是一张张没有温度的纸片。王珞丹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交友误区。她想,与其把时间花在应酬一些日后根本没有机会深入交往的陌生人身上,还不如和知心老友把酒言欢。
  王珞丹又和以前的老同学、老朋友恢复了联系,想去哪儿了,就给当地的朋友挂个电话。有一回去泰国,李光洁说:“你报个团多省事。”王珞丹咧嘴一笑,回答:“第一,旅行团总是走马观花,只有当地人才知道哪里的风景最美,最值得去,也只有当地的朋友可能有风景区的熟人,提供便利;第二,与其让旅行社赚钱,不如把钱省出来,送礼物给当地的朋友。”
  春寒料峭的3月,王珞丹要搬家。她几个电话打下来,留在北京城里的哥们儿、姐们儿,分别从不同的地方赶来,把东西分类,打包,帮着工人搬上车,又扛进新房,拆,置放……直到物归其位,疲乏的一帮人直奔附近的大排档,几瓶啤酒、几个小菜,推杯换盏间,又找到昔日无忧无虑的小幸福。微醺时,不知是谁讲起年少时的清纯情事,居然有人暗恋过王珞丹,还不止一位。王珞丹愕然,心泛涟漪。这份美好、温暖的感觉真奇妙,即便时光老去也不用害怕。
  半夜3点,官网被黑,经纪人急得跳脚。王珞丹趴在床上,一个电话就将精通网络的师兄从被窝里拽了出来。师兄绞尽脑汁,与顽固的木马斗智斗勇,一旁的王珞丹酣然大睡。事毕,面对师兄的嗔怪,她心安理得地反问:“身为朋友,不利用你利用谁?”
  朋友是可以拿来用的,但前提是相互需要,而不是纯粹地利用。王珞丹能被同学和朋友“欢迎利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方也都在她心上。考电影学院住在地下旅店时结交的室友,落选后读了人大,后来又去了法国。王珞丹几次带父母去欧洲旅行,都住在她家,得到很好的照顾。室友的家人留在北京。逢年过节,一有时间,她必定带上礼物去探望;若不得空,问候的电话也不会少。许多年过去了,两人在不同的领域发展,不同的国度生活,身虽远,心相近,友情不因“相互利用”而落入俗套。
  每个人都有长处,只要是真朋友,就乐于被人“利用”自己的长处。王珞丹每次“利用”他们时,从不空手而去,有时候带几本有意思的书,有时候送自己主演的最新影视剧的碟片。父母从内蒙古老家带来的特产,她也毫不吝啬地送给友人分享。新结识的台湾朋友很喜欢北京的果脯,她就买了一小箱快递过去。邮资超过礼物本身,惹得有人笑她傻。
  早些年,大凡是在异地麻烦过的朋友,王珞丹临走时必定盛情邀约:“等你有空来北京,我让你睡我那张单人床,我打地铺!”后来买了大房子,邀请语变成:“等你有空来北京,我让你睡我们家的五星级大床,我睡客卧。”她是真邀请,不是假客气,朋友真过来,也不特意招呼,第一天就告诉人家冰箱里有什么菜,煤气阀门在哪里,被单和睡衣在第几个抽屉……碰到拍戏不得空,她就把外地的朋友托付给北京的朋友。朋友要走了,王珞丹还在剧组走不开,便贴着电话耳语:“把钥匙放在门口的垫子下面就可以了,小心别让人看见哦!”
  当今社会,有人“用”朋友,就像吃速食泡面一样,吃完就把那碗给扔了;而高明的人,把朋友当做一方上好的砚台,写过字,还时不时拿出来用清水滋养一下。你当然不知下一次“研墨写字”是什么时候,但世事难料,就算从此用不上了,记得问候对方一声,也能让对方感受到情谊。“用人之前先要用力爱”,王珞丹是这么认为的。只有这样,才不会“人到用时方恨少”。
  (摘自《启迪与智慧》2011年第1期图/艾莲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