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目标、任务决定的。对于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立足课标,立足教材,立足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立足课标
首先要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它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整体把握课标。这样才能理清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明确教材的整体框架,明确教材的知识序列,使教学形成一个有序、有机的整体。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具体的要求是我们确定语言训练点的出发点,也是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也是教师确定语言训练点的主要参照。这样,教师自上而下地由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进行准备,练好内功,才能使课标、教材与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好的体现。
当然,学习课标还应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间的关系,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教师应将三维目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每一课的训练目标重点突出,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其得以实现。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聚沙成塔。
二、立足教材
继续提倡教师在课前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度钻研教材。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突破口,找准难点,突出训练的重点,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课一得”。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可以考虑把朗读作为主要的训练手段。如《雪儿》的教学,可以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创设多种语境激起学生对雪儿的爱怜之心,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使教学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此外,如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则以复述作为训练点,有明显写作特点的文章可以模仿表达作为主要的训练点等等。
如《月光启蒙》一课,作者首先回忆童年的夏夜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笔者认真研读教材后,作了如下设计:
活动一:用心体会“美”
1. 轻声读第1~5自然段:
①想想“最美的时辰”指什么时候?
②通过朗读表现歌谣的“动听”。
2.小组讨论:“芳香的音韵”形容什么?
3.全班交流,及时评议,再读。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主要围绕1~4自然段进行交流:
生1:最美的时辰指的是暑热散去,星星出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我们的篱笆小院的时候。我想读出恬静、柔和的感觉。
生2:母亲累了一天,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还是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我要读出幸福的味道。
生3: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芳香的音韵令人心旷神怡,那个时候是最美的。我想通过朗读表现出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
……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了最贴近学生的一个基点——“最美的时辰”。由于认知水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在小组内乃至全班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生生之间相互吸纳,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立足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教师要把训练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要分析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积累和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案例一:《三打白骨精》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对孙悟空、唐僧、白骨精有没有新的认识。
(简短的讨论之后,开始全班交流)
生1:“我同情孙悟空,因为他总是受冤枉。”
生2:“我敬佩白骨精,因为她想吃唐僧,一次又一次失败,却不泄气。”
生3:“我不同意他的说法,白骨精一次又一次不泄气是为了吃唐僧的肉,是不能敬佩的。”
一时间,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从表面上看,学生是主人,在交流不同的见解,可他们的价值取向有对有错,面对不正确的认识,教师不能做旁观者,而要在珍惜学生自由感悟的同时,循循善诱,加强指导。
案例二:《恐龙》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恐龙的亲戚。知道鱼龙是水中游的,翼龙是空中飞的。现在,你想研究什么呢?
生:研究地上爬的恐龙。
师:想研究恐龙的什么呢?”
生1:我想研究恐龙的武器和恐龙的特征。
生2:我想研究恐龙的种类。
生3:老师,我想研究恐龙蛋。
师:看来,同学们想研究的问题太多了。这么多问题,我们怎么研究呢?
生5:老师,我们分组,研究同一个问题的人为一组。
于是,课堂上便出现了“恐龙种类”、“恐龙蛋”、“恐龙特征”等研究小组。他们的研究方式也各不相同:有放声朗读课文的,有画图演示的,也有边读书边查阅资料的……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天地、探究的乐园。
叶圣陶说:“一曝十寒,办法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巩固,养不成习惯。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习,日积月累地练习,练到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这就是说,训练到一定的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最终形成语言素养。
(责编侯艳星)
一、立足课标
首先要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它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整体把握课标。这样才能理清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明确教材的整体框架,明确教材的知识序列,使教学形成一个有序、有机的整体。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具体的要求是我们确定语言训练点的出发点,也是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也是教师确定语言训练点的主要参照。这样,教师自上而下地由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进行准备,练好内功,才能使课标、教材与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好的体现。
当然,学习课标还应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间的关系,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教师应将三维目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每一课的训练目标重点突出,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其得以实现。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聚沙成塔。
二、立足教材
继续提倡教师在课前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度钻研教材。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突破口,找准难点,突出训练的重点,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课一得”。情感性很强的文章可以考虑把朗读作为主要的训练手段。如《雪儿》的教学,可以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创设多种语境激起学生对雪儿的爱怜之心,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使教学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此外,如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则以复述作为训练点,有明显写作特点的文章可以模仿表达作为主要的训练点等等。
如《月光启蒙》一课,作者首先回忆童年的夏夜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笔者认真研读教材后,作了如下设计:
活动一:用心体会“美”
1. 轻声读第1~5自然段:
①想想“最美的时辰”指什么时候?
②通过朗读表现歌谣的“动听”。
2.小组讨论:“芳香的音韵”形容什么?
3.全班交流,及时评议,再读。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主要围绕1~4自然段进行交流:
生1:最美的时辰指的是暑热散去,星星出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我们的篱笆小院的时候。我想读出恬静、柔和的感觉。
生2:母亲累了一天,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还是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我要读出幸福的味道。
生3: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芳香的音韵令人心旷神怡,那个时候是最美的。我想通过朗读表现出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
……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了最贴近学生的一个基点——“最美的时辰”。由于认知水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在小组内乃至全班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生生之间相互吸纳,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立足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教师要把训练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要分析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积累和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案例一:《三打白骨精》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对孙悟空、唐僧、白骨精有没有新的认识。
(简短的讨论之后,开始全班交流)
生1:“我同情孙悟空,因为他总是受冤枉。”
生2:“我敬佩白骨精,因为她想吃唐僧,一次又一次失败,却不泄气。”
生3:“我不同意他的说法,白骨精一次又一次不泄气是为了吃唐僧的肉,是不能敬佩的。”
一时间,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从表面上看,学生是主人,在交流不同的见解,可他们的价值取向有对有错,面对不正确的认识,教师不能做旁观者,而要在珍惜学生自由感悟的同时,循循善诱,加强指导。
案例二:《恐龙》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恐龙的亲戚。知道鱼龙是水中游的,翼龙是空中飞的。现在,你想研究什么呢?
生:研究地上爬的恐龙。
师:想研究恐龙的什么呢?”
生1:我想研究恐龙的武器和恐龙的特征。
生2:我想研究恐龙的种类。
生3:老师,我想研究恐龙蛋。
师:看来,同学们想研究的问题太多了。这么多问题,我们怎么研究呢?
生5:老师,我们分组,研究同一个问题的人为一组。
于是,课堂上便出现了“恐龙种类”、“恐龙蛋”、“恐龙特征”等研究小组。他们的研究方式也各不相同:有放声朗读课文的,有画图演示的,也有边读书边查阅资料的……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天地、探究的乐园。
叶圣陶说:“一曝十寒,办法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巩固,养不成习惯。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习,日积月累地练习,练到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这就是说,训练到一定的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最终形成语言素养。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