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潜油泵在卸车中的应用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nybo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夏季铁路卸车鹤管产生气阻的原因,结合本油库实际应用效果,阐述液压潜油泵卸车法的利与弊。
  【关键词】卸车;鹤管;气阻;液压潜油泵
  我油库是二级成品油库,近几年年吞吐量在100万吨左右,铁路运输是油品入库的主要方式。夏季由于气温高,油品上卸时很容易产生气阻现象,不仅延长卸车时间,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会导致油品挥发过多,现场油气浓度增大,严重影响了作业的安全性。针对这种情况,2004年我油库对乙醇卸车线进行改造,采用液压潜油泵直接卸车法;2008年又在栈桥新增20台液压潜油泵,基本解决了组分油夏季卸车鹤管气阻的问题。
  1.气阻产生原因
  我库成品油主要为汽油、柴油,属于轻质油。轻质油(尤其是组分油和乙醇)分子量小,汽化能力强,饱和蒸气压高。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油品本身温度也随之升高,汽化能力增强,饱和蒸气压提高。在传统的铁路油槽车上部卸油工艺中,鹤管虹吸管路处于负压工作状态,当管路中某一点的剩余压力等于或小于油品的饱和蒸气压时,油品便大量汽化,造成不连续流或断流现象,这就是气阻[1]。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油品本身的物化性质与卸车工艺是产生气阻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卸车工艺法是油品通过鹤管、吸入管、集油管经由管道泵(卸车泵)送至储油罐。详见图1。K-K断面处于鹤管最高点,不仅要克服HK段油面的液位高差,同时要克服沿程水力摩阻,最易出现气阻断流。
  2.解决措施
  根据鹤管产生气阻的原因分析,解决气阻的方法主要可以从油品本身性质和卸油工艺两方面考虑:(1)降低油品温度。采取夜间卸车或在油罐车上加装喷淋装置。但夜间卸车会增加作业难度,喷淋又浪费水源,作业现场湿滑,效果都不是很理想。(2)改良卸车工艺。近几年利用液压潜油泵卸车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潜油泵分为气压与液压两种。气压潜油泵以压缩空气作动力源,工作现场无电源,安全可靠,但需建造空壓机房,配备空压机,还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气压系统不易密封;而液压潜油泵采用铝合金制造,重量轻,导静电性好,安装简单、运转平稳、可靠,附件少、效率高、噪音小,已逐渐替代了气压潜油泵。
  2.1基本结构与主要技术参数
  液压潜油泵鹤管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鹤管、液压泵站、液压潜油泵。详见图2-1。液压潜油泵由油马达与泵两大部件组成。详见图2-2。主要技术参数以我库YB60-6液压潜油鹤管为例:
  (1)液压站
  电机功率:3Kw;转速:960r/min;液压泵排量:50L/min;
  输出压力:0~6.3Mpa;油箱容积:150L。
  (2)液压潜油泵
  型号:YB60-6;额定流量:60m3/h;额定扬程:6m;供油量:50L/min;供油压力:2.5~3.5Mpa;油马达转速:100~2000r/min(可调)。
  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流量、扬程小一些或大一些的液压潜油泵。目前国产液压潜油泵流量能达到100 m3/h,扬程达60米。
  2.2工作原理
  液压潜油泵鹤管是将潜油泵安装在鹤管端部,浸没在油品中工作。由电机驱动液压泵,液压泵输出压力油经溢流阀驱动油马达,油马达带动油泵叶轮旋转,达到输送轻质油品的作用。由于潜油泵在垂管底部,起到增压的作用,使进油管路在正压下输油,消除了鹤管的气阻现象。
  2.3工艺流程
  现在我油库的卸车工艺为低扬程潜油泵与主卸车泵串联卸车法。详见图2-3。乙醇为潜油泵直接卸车法。详见图2-4。虽然采用高扬程潜油泵直接卸车法能有效缓解鹤管气阻的问题,但潜油泵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对于铁路栈桥较长、鹤位较多的情况,安装潜油泵一次性投资较大,经济性较差;另外设备过多,不利于日常维护。从经济、实用、安全角度综合考虑,我油库利用原有的卸车管道泵做主动力源,在栈桥加装低扬程液压潜油泵火车鹤管,用来克服鹤管气阻。而乙醇因为来油量相对较小,直接在栈桥加装4台扬程为25米的潜油泵(YQY60-25)卸车。
  通过几年的运行发现,这种卸车法在改善鹤管气阻方面效果还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鹤管端部装有潜油泵,操作不是很方便,经常会造成磕碰,损坏潜油泵密封;(2)虽然潜油泵带扫仓功能,但由于火车槽车的集油坑(俗称肚脐眼)直径比较小,与潜油泵泵头大小差不多,潜油泵不能很好的放置到集油坑正中,油品扫不干净。需配合真空泵或者滑片泵等扫仓泵使用。
  3.结语
  与先前卸车工艺相比,液压潜油鹤管卸车的确是缩短了卸车时间,减轻了员工劳动强度,减少了铁路运力损失和油品损耗,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希望员工在实际操作中能注意保护设备,也希望相关单位能研究设计出更合理、方便、安全的卸车设备。
  参考文献:
  [1] 石一民,李海燕.卸油鹤管气阻的产生及防治对策.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4)。
  作者简介:
  朱丽红(1982-),女,2005年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油气储油专业,本科,工程师,注册安全师,现在中油辽宁销售仓储分公司首山油库从事技术工作。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学科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与学生关注的重点学科之一.初中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的关键阶段,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