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吴越稻作文化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666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南浙北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遍布,“百流众渎,曲折萦绕”,故有“水乡泽国”之称,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千百年来,稻作文化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留下了绵长的印记。
  “苏杭熟,天下足”
  春秋时期吴越一带已有较大的面积种植水稻。隋唐时期,水稻已有籼、粳、糯之别,早、中晚之分。1973年与1978年,考古学家在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两次发掘中,发现在第四文化层遗存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为考古史上所罕见。第一期发掘中,在十多个探坑广达400多平方米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的堆积层,有的厚度达1米以上,平均厚度40至50厘米,据测算,遗存总量达100吨左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稻秆泛绿,出土后很快就炭化了。
  1979年,浙江文物考古所对嘉兴地区的石门罗家角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在实物遗存中,发现有人工栽培的粳米和籼米,还发现在夹炭陶的胎壁中,夹杂有大量的稻壳碎屑,经科学检验,证明7000多年前,这一带已有稻谷生产,而且稻壳碎屑已作为制陶的材料,足见其生产量之大。在一些出土的祭祀物品中,还发现许多物品都与稻作祭祀有关。
  千百年来,水稻一直是江浙第一大农作物。唐人李翰在《嘉兴屯田政绩记》中说:“嘉禾穰,江淮为之康;嘉禾歉,江淮为之俭。”可见当时嘉兴地区的粮食生产在江淮一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隋唐时期,江南运河的贯通,使南北交往迅速发展,白居易笔下的江南运河两岸是“平河六百里,沃壤两三州”。
  北宋时期,由两浙地区运往京师的漕粮仍不断增加,约占南粮北调总数的四分之一,宋朝初,就有“苏杭熟,天下足”之谚。陆游曾在《常州奔牛闸记》中记载:“方朝廷在故都,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尤为东南根柢,谚曰苏常熟,天下足!”苏常属江南著名五府,江南五府为苏州、松江、常州、嘉兴和湖州。
  自宋高宗至宋孝宗时期(1127—1189),太湖地区兴修水利,在昆山、常熟以北,开河口导湖水入江海。孝宗时,于太湖出口处,设置闸门调节水量。滨湖低田,高筑圩岸,以御风涛。由于水利浚通,排除了严重水灾,使低田与高田尽得灌溉。加上此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民精耕细作,“耕无废圩(墟),刈(收割)无遗垄”,使用最新农具“连枷”脱粒,遂使这一带成为南宋农业高产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上田亩产达五六石。
  浙北苏南地区历年水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四以上。水稻生产状况如何,对江南运河两岸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以一直隶属嘉兴的水稻重点产区桐乡为例,1976年至1985年,年均提供商品粮均在75000吨以上。清光绪《石门县志》卷三《中国帮会》有“嘉白第二总帮进京引见钦赐粮船有108只,调兑石门县每船兑粮1850石”的记载。
  清初著名农学家张履祥在《补农书》中写道,桐乡、石门两县“米每亩三石”,“下路湖田,有亩收四、五石者”。这就说明,桐乡地区在明末清初,就有少数农户曾达到亩产365公斤,个别“下路湖田”遇上好年成,曾取得每亩428至535公斤的高产。
  生活中留下的印记
  地处太湖流域的江南地区,稻作栽培有数千年历史,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稻作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千百年来,江浙一带水稻品种以农家晚粳稻为主,晚粳品种,按壳色不同,可分为红稻、黄稻、青稻三类。红稻,有荔枝红、黑头红、老来红等,一般认为有耐涝、螟害轻的特点;黄稻,有金谷黄、堆谷种等;青稻,有田鸡青、太湖青、铁梗青。
  丰富的水稻种类,更丰富了吴越稻作文化,江浙一带的人们的生活和稻作文化息息相关,水乡农民的民俗服饰通常包含着衣衫裤袜鞋,最典型的也是最平常的就是草鞋、蒲鞋和蓑衣等。
  除了日常穿戴,千百年来,江浙一带,人们的住宅、养蚕都和稻作有关,以前打墙都是用泥土,混以砻糠或者切碎的稻草,称为“稳泥”,湿时韧干透且硬,屋顶用稻草结成扇状遮盖,能避风雨,且“冬暖夏凉”。
  吴越稻作文化和民俗文化往往连在一起,如江南一首比较著名的歌谣《看灯》:
  “元宵佳节闹洋洋,百样花灯挂满堂。东西南北人潮涌,男女老少看灯忙。看灯看到种田郎,干柴白米燥砻糠。看灯看到养蚕娘,龙蚕结茧细丝长。”
  稻作文化和江南美食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由稻米演绎派生出来的食品品种繁多。浙北一带蚕乡,在饲养蚕的前夕,人们要用米粉和入南瓜,做成茧状小圆子,分以四邻。在养蚕季节,民间还有“望蚕讯”的习俗,其间要用米粉做成软糕,送到亲家门上。
  还有如正月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草头圆子、甜麦塌饼,端午节的粽子等节俗饮食也浸润着稻作文化。而春节打年糕的习俗更是透着浓浓的江浙味道。每年的农历十二月,磨米粉打年糕是农家的头等大事,年糕做好,便成了农家进城走亲戚时最好的馈赠物品。除此外,还有如松糕、定胜糕、桔红糕也都是米粉制成的佳品,其中松糕、定胜糕往往是婚嫁乔迁、造桥筑房时表示庆贺的食物。
  “稻神”的传说
  在江浙一带,几千年来还有“稻神”的传说,每年春天播种前,民间盛行祭祀“稻神”——田公地母。下田插秧前,一些老人站在田埂上,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稻神护佑。
  浙北地区流传的田公地母,就是伏羲和女娲,传说盘古开天地后,伏羲和女娲专司播种,播种在水里的称田,播种在岸上的称地,田里长稻谷,地里长麦类。因是从南播往北,所以南面的熟得早,北面的熟得迟。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专门管理田地。民间传说,女娲补天,使得人间风调雨顺,并掌管着民间农耕,田地间丰收取决于地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民间崇拜地母似乎天经地义。浙北一带,过去城郊一般都建有“田公祠”,是一种比土地庙大不了多少的小庙宇,里面供奉着一男一女两尊神像,那就是“田公地母”,两尊神像都手持稻穗,正襟危坐。讲究一些的祠内,两尊神像面前还塑有鳌鱼,那是因为传说江浙一带是福地,土地由鳌鱼背着,如遇大旱,鳌鱼就下沉,如遇大水,鳌鱼就上浮,所以永远不会大旱大涝。
  江浙一带流传一首《田公地母谣》:
  “田公地母做人家,种田看蚕一团花。
  田公耘田又播种,地母入田插禾秧……
  一年四季不落闲,田公地母乐哈哈。”
  每年秋天,田间稻谷收割完毕,人们就会到“田公祠”祭祀田公地母,以表达对稻神的感恩之情。稻神传说和稻作文化其实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我国各地,几乎都有“地母祠”或“后土娘娘祠”,人们都把其作为“产生万物至高无上的神灵”来崇拜。
  人的一生,婚姻是最大的一桩喜事。在浙北乡间,人们办婚事也离不开稻作文化,通常是用一种叫“赞田蚕”的形式,赞田蚕又称为“盘米囤”,新人迎进门、拜过堂后,阿公阿婆端坐厅堂中央,由乐人师傅或喜娘指引新人围绕两位长辈盘旋,边盘边唱,意在祝福田蚕茂盛,其中就有“田公地母两边坐,田头地面来帮助”的唱词。
  正因为稻作文化作为一种民俗,体现在民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不但有娱乐性更有实用性,所以在其精神实质的传承方面,永远不会衰退。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着有关的农耕方式和许多祭祀习俗,以及保护自然和孝敬长辈等民俗传统。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吴越稻作文化,它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追本溯源,吴越稻作文化衍生于水稻,作为一种“活着的文化”,千百年来,似乎从来没有终止过,其源头便是华夏文化。留住吴越稻作文化的精粹,这不仅仅是人们敬畏自然、珍惜自然、感恩自然的体现,更是人类珍惜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一种希冀。
其他文献
The two-story 400-square-meter house looks tranquil on the Fuchun River near downtown Fuyang, a county-level city about 40 kilometers southwest of Hangzhou, the ca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house
期刊
Qiantang River is the mother river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most picturesque part of the river, from Fuyang up to Tonglu, has inspired numerous poets and essayists and painters since very ancient tim
期刊
Water is an outstanding feature of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of 2010 Guangzhou Asian Games. In late October 2008, two months after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Games, Chen Weiya, the vice genera
期刊
Jin Xiaohai has firmly established himself as an excellent painter. He has just completed a huge traditional painting for West Hill Hall, a property of the State Council. This is not his first art ass
期刊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outside world is a key issu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2 Middle School of Quzhou has taken effective measures to
期刊
为期一个月的浙江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展演活动昭示人们:民营剧团在浙江大地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常年活跃在山乡、海岛、社区的民营剧团,因机制灵活、市场广阔、演出接地气,而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它们犹如烂漫的山花正迎来绚丽的春天。  2012年12月26日,为期一个月,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演出业协会、浙江胜利剧院承办的浙江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展演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展演中,浙江省12家
期刊
酷爱文化艺术的浙江省政协委员  1月24日上午,是第十一届浙江省政协一次会议开幕的日子。会议期间,笔者采访了新当选省政协委员的管建平先生。他戴着一副眼镜,身穿中式服装,胸前挂着红色的省政协会议出席证,显得既庄重又儒雅,脸上充满了文化人的书卷气。  作为浙江省政协文化艺术界的委员和风雅颂扬文化传播集团董事长,管建平一直从事着文化创意工作,这跟他的家学是有密切联系的。  1964年12月的一个冬日,管
期刊
Pan’an, a mountainous county in central Zhejiang, looks like a sycamore leaf on the map. A visit to the rural region offers insights into its ancient charms maintained and made vivid by local people.
期刊
A 120-kilometer trail used to stretch through mountains between today’s Jiangshan City in south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and Pucheng County in neighboring Fujian Province in the south. Known as Ancien
期刊
History   The Samoan Islands, little known to the outside world, are volcano-induced islands situated in the South Pacific Ocean and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International Date Line. Many tourists 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