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在地方高校现实教学中最大限度释放“两课”所具有的思想培育、价值观塑造功能,解除现行教学思想、秩序、技术等方面的干涩乏味,成了地方高等院校“两课”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高校“两课”四门必修课程之一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面对原教学制度惯性对新课改的抵触,教学环境出现某些断层,在理论联系实际及教学正向迁移方面表现得捉襟见肘。因此,地方高校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学分制条件下《概论》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从而把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纳入地方高校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规划。
关键词:学分制;地方高校;《概论》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
一、《概论》课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两课”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课程设置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改方案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的核心课程。新课改之后的《概论》课涵盖面广、内容充实、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且内容具有高度整合性,是一套政治理论导向性极强的教材,与“两课”中其它三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既相互区别、各有分工,又彼此联系、相互合作、功能互补,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与其它三门必修课程相比,《概论》课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它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是时代性和历史性的有机统一;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然而,虽然《概论》课具有上述三个主要特点,但单纯依赖传统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相反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与抵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最终导致新课改方案流于形式即面对原教学制度惯性对新课改的抵触,教学环境出现某些断层,在理论联系实际及教学正向迁移方面表现得捉襟见肘。因此,地方高校应根据本门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完成以第一课堂为主的理论教学(4学分)课程之外,积极探索开展以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形式存在的实践教学课程(2学分),通过学生体验式的亲身参与,产生对相关知识的直接感知,从而使第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必要的补充、深化和拓展,使《概论》课能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最终达到教学主体、教学模式和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变化与提升。
二、 学分制下《概论》课的第二课堂教学
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在实践中可由选修的培训课程体系和必修的活动课程体系两大模块构成。[1]玉溪师范学院在2007年4月出台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技术白皮书》中,将选修的培训课程体系和必修的活动课程体系两大模块,囊括为玉溪师范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内容的六大体系,分别是: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概括起来就是对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学术探讨与创新能力,基本生存技能与学科专业技能,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五个方面内容的培养与锻炼,充分突出了学校在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对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结合我校对在校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计划,学分制下地方高等院《概论》课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可以:第一,优化《概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形式的计划和设置。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由于整个“两课”教育体系效应的长期性和教学手段的传统性,从领导层面来说,认为“两课”教育教学虽作为国家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但与学生就业关联不大,对第二课堂建设的关注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从教师层面来说,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可控因素较多,对于活动结果难于控制或测量,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与精力耗费;从学生层面来说,不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均因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对“两课”学习缺乏热情,不愿花费大量课余时间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上,而导致领导、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都对“两课”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不够,活动缺乏相对稳定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多流于形式。因而,作为其中核心课程的《概论》课,在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就应突破常规,不断推陈出新。
在教学活动内容建设上,教师应首先加强学习原著和党的重要文献。其次,在各章知识点的教学中,在所规定学分要求下,合理设计第二课堂教学重点,避免随意性。目前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现实国际、国内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剥削、地区发展差距、贫困问题、腐败问题、环保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等;二是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继续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另外,地方高校《概论》课第二课堂课程内容的设置也不应舍近求远,脱离实际,应充分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及革命历史,开展课程教学。例如,云南玉溪不仅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1999年8月,玉溪市的易门、峨山、新平、元江4县及华宁县的通红甸乡、盘溪镇均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确定为我省革命老区。这是党和人民对革命老区所作贡献的肯定和褒扬,是老区各族人民的光荣与自豪,也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最可宝贵的资源。
在教学形式的计划和设置上,应避免仅限于当前比较单一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除了常规的观看录像、参观考察、课堂讨论外,其他难度较大的如主题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会、情景模拟、专题论坛、对话等,特别是围绕一定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或专题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这样的活动也应结合各地特殊的市容、市情逐步转变为学分制下地方高校《概论》课第二课堂建设的主要趋势。
第二,活动成果转化为学分的具体操作和量化考核。《概论》课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应属于必修的活动课程体系,这不仅是遵循国家2008年,教社科厅函【2008】15号文件对于《概论》课采取4+2模式——理论教学4学分,72课时;实践教学2学分,36课时,合计108课时的要求,也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整个高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及《概论》课特有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统一的特性所决定的。
我校《概论》课授课教师自新课改后,依据相关规定及本校具体实际,将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确定为:平时成绩(学生作业+课堂考勤)占14%+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期末卷面考成绩)占56%+社会实践成绩(原著读后感+社会实践报告)占30%=总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属于理论教学,共占4个学分,72课时;社会实践成绩属于实践教学,占2个学分,36课时,合计108课时。学分制管理模式在我国一些高校中已实施多年,但对全国多数高校来讲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全运用自如。以我校为例,《概论》课自新课改后实施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按7:3的比例分配完成课程教学,尚算比较合理,但从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对本门课程的传统观念仍然没有改变。特别体现在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应付了事态度上:原著读后感不带丝毫个人感情的千篇一律照搬照抄原文;社会实践报告则不是上网复制已有资料,就是想当然的杜撰与实际相差甚远的数据,惹得教师在批阅时啼笑皆非,不知所云。因而,如上所述,地方高校《概论》课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主要针对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在所修学分不改变的条件下,丰富课程形式,让学生可以在规定学分下自主选择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
具体实施办法:1、在《概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占2学分恒定不变的情况下,每学期学生可依据自身情况选择1-2种教学形式,组成活动组,多选不占学分,大三年级(6个学期内)前修满2个学分;2、第二课堂活动成果转化成学分的考评工作由于上课班级的不同必须每学期进行一次;3、每个学期期末考前第3周,由指导教师提出转化学分的书面申请及提供相关材料,包括相应的活动记录、课时量统计、活动或竞赛成绩、活动总结等,统一报到由教务专家组成的活动成果转化领导组,由领导组对各活动小组考核结果进行认定,最后将考核认定结果上报教务处相关部门进行学分登记并存档。
最后,如要将《概论》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向“两课”及其他学科延伸,保证第二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把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构建。构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并不是仅仅意味着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还意味着一种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意味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现在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和维系学校课程体系的课程观念。[2]
[参考文献]
[1]李同果《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91-93
[2]李同果《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91-93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关键词:学分制;地方高校;《概论》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
一、《概论》课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两课”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课程设置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改方案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的核心课程。新课改之后的《概论》课涵盖面广、内容充实、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且内容具有高度整合性,是一套政治理论导向性极强的教材,与“两课”中其它三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既相互区别、各有分工,又彼此联系、相互合作、功能互补,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与其它三门必修课程相比,《概论》课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它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是时代性和历史性的有机统一;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然而,虽然《概论》课具有上述三个主要特点,但单纯依赖传统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相反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与抵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最终导致新课改方案流于形式即面对原教学制度惯性对新课改的抵触,教学环境出现某些断层,在理论联系实际及教学正向迁移方面表现得捉襟见肘。因此,地方高校应根据本门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完成以第一课堂为主的理论教学(4学分)课程之外,积极探索开展以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形式存在的实践教学课程(2学分),通过学生体验式的亲身参与,产生对相关知识的直接感知,从而使第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必要的补充、深化和拓展,使《概论》课能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最终达到教学主体、教学模式和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变化与提升。
二、 学分制下《概论》课的第二课堂教学
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在实践中可由选修的培训课程体系和必修的活动课程体系两大模块构成。[1]玉溪师范学院在2007年4月出台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技术白皮书》中,将选修的培训课程体系和必修的活动课程体系两大模块,囊括为玉溪师范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内容的六大体系,分别是: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概括起来就是对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学术探讨与创新能力,基本生存技能与学科专业技能,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五个方面内容的培养与锻炼,充分突出了学校在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对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结合我校对在校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计划,学分制下地方高等院《概论》课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可以:第一,优化《概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形式的计划和设置。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由于整个“两课”教育体系效应的长期性和教学手段的传统性,从领导层面来说,认为“两课”教育教学虽作为国家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但与学生就业关联不大,对第二课堂建设的关注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从教师层面来说,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可控因素较多,对于活动结果难于控制或测量,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与精力耗费;从学生层面来说,不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均因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对“两课”学习缺乏热情,不愿花费大量课余时间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上,而导致领导、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都对“两课”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不够,活动缺乏相对稳定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多流于形式。因而,作为其中核心课程的《概论》课,在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就应突破常规,不断推陈出新。
在教学活动内容建设上,教师应首先加强学习原著和党的重要文献。其次,在各章知识点的教学中,在所规定学分要求下,合理设计第二课堂教学重点,避免随意性。目前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现实国际、国内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剥削、地区发展差距、贫困问题、腐败问题、环保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等;二是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继续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另外,地方高校《概论》课第二课堂课程内容的设置也不应舍近求远,脱离实际,应充分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及革命历史,开展课程教学。例如,云南玉溪不仅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1999年8月,玉溪市的易门、峨山、新平、元江4县及华宁县的通红甸乡、盘溪镇均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确定为我省革命老区。这是党和人民对革命老区所作贡献的肯定和褒扬,是老区各族人民的光荣与自豪,也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最可宝贵的资源。
在教学形式的计划和设置上,应避免仅限于当前比较单一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除了常规的观看录像、参观考察、课堂讨论外,其他难度较大的如主题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会、情景模拟、专题论坛、对话等,特别是围绕一定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或专题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这样的活动也应结合各地特殊的市容、市情逐步转变为学分制下地方高校《概论》课第二课堂建设的主要趋势。
第二,活动成果转化为学分的具体操作和量化考核。《概论》课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应属于必修的活动课程体系,这不仅是遵循国家2008年,教社科厅函【2008】15号文件对于《概论》课采取4+2模式——理论教学4学分,72课时;实践教学2学分,36课时,合计108课时的要求,也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整个高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及《概论》课特有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统一的特性所决定的。
我校《概论》课授课教师自新课改后,依据相关规定及本校具体实际,将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确定为:平时成绩(学生作业+课堂考勤)占14%+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期末卷面考成绩)占56%+社会实践成绩(原著读后感+社会实践报告)占30%=总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属于理论教学,共占4个学分,72课时;社会实践成绩属于实践教学,占2个学分,36课时,合计108课时。学分制管理模式在我国一些高校中已实施多年,但对全国多数高校来讲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全运用自如。以我校为例,《概论》课自新课改后实施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按7:3的比例分配完成课程教学,尚算比较合理,但从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对本门课程的传统观念仍然没有改变。特别体现在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应付了事态度上:原著读后感不带丝毫个人感情的千篇一律照搬照抄原文;社会实践报告则不是上网复制已有资料,就是想当然的杜撰与实际相差甚远的数据,惹得教师在批阅时啼笑皆非,不知所云。因而,如上所述,地方高校《概论》课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主要针对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在所修学分不改变的条件下,丰富课程形式,让学生可以在规定学分下自主选择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
具体实施办法:1、在《概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占2学分恒定不变的情况下,每学期学生可依据自身情况选择1-2种教学形式,组成活动组,多选不占学分,大三年级(6个学期内)前修满2个学分;2、第二课堂活动成果转化成学分的考评工作由于上课班级的不同必须每学期进行一次;3、每个学期期末考前第3周,由指导教师提出转化学分的书面申请及提供相关材料,包括相应的活动记录、课时量统计、活动或竞赛成绩、活动总结等,统一报到由教务专家组成的活动成果转化领导组,由领导组对各活动小组考核结果进行认定,最后将考核认定结果上报教务处相关部门进行学分登记并存档。
最后,如要将《概论》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向“两课”及其他学科延伸,保证第二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把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构建。构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并不是仅仅意味着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还意味着一种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意味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现在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和维系学校课程体系的课程观念。[2]
[参考文献]
[1]李同果《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91-93
[2]李同果《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91-93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