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十一五”施甸蚕业发展情况阐述,分析施甸发展蚕业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十二五”施甸蚕业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及其对策措施。
【关键词】蚕业 “十二五” 思路 目标 重点 对策
蚕桑产业是施甸的老产业,曾经为施甸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产业萎缩。近几年来,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东桑西移”政策,施甸蚕业得到恢复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离总体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如何发展?带着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对施甸蚕业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调研,分析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一、施甸蚕业发展现状
1.基地初具规模
到2011年止,全县桑园面积1733.3公顷,涉及9个乡镇,69个村委会,372个村民小组,6850户农户。建成30个蚕桑专业村,18个重点村;已成功打造8个桑园面积千亩以上的蚕桑专业村和1个“万亩蚕桑基地”镇,蚕桑产业已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自200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重点用于解决桑园水利、道路、蚕房、桑苗及养蚕设施。扩建1300多平方米季催青能力达3万张的催青室一座,建成1万多平方米的蚕茧收烘站一个,建盖专用大蚕房10万平方米,小蚕共育室0.4万平方米,建成4个村级小蚕共育示范点,107户小蚕共育户,全县小蚕共育率达到85%以上。
3.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
强化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县茶桑站24人,乡镇成立了蚕办,每个乡镇蚕办2人,在种桑养蚕村配备了54名蚕桑辅导员。技术人员、辅导员和农科人员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种桑养蚕能手,进一步提高了桑农种桑养蚕水平。
4.“公司十基地十农户”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经过几年的培植发展,保山利根丝绸集团公司已成为施甸蚕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并在施甸注册成立了施甸丝缘丝绸公司,集制种、蚕茧收购、烘烤、缫丝加工、销售于一体,基本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发展格局。同时,公司也加大了对蚕业基地建设的扶持,基本实现了农户、公司、政府三级联动。
5.种桑养蚕已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2011年全县养蚕2.36万张,实现农业产值3200万元,其中:养蚕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有400多户,收入上百万元以上的养蚕村有10个;收入上千万元以上的乡镇有由旺镇1个,收入达1500多万元;收入最大蚕桑专业村—永福村,桑园面积100公顷, 2011年全村养蚕收入达800多万元,户均收入1.5万多元,平均每公顷桑园收入达8万多元。几年来,全县蚕产业无论是基地规模、养蚕数量还是鲜茧产量、养蚕收入,都在大幅度地提高,种桑养蚕已成为全县广大农民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二、施甸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1.施甸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1独特的自然优势
施甸年平均气温17.1℃,日照时数2344小时,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全年无明显四季之分,非常适合桑树和蚕的生长,一年可养四至五批蚕,鲜茧产量高,茧丝质量上乘,是蚕桑生产理想产区。
1.2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以及保山市委市政府将蚕桑产业纳入“十二五”规划,列为今后重点打造的三大产业之一,为做大做强施甸蚕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和政策保障。
1.3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施甸人多地少,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种桑养蚕经验,农民积极性高,为劳动密集型的蚕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具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县茶桑站有专业技术人员24名,乡镇设有蚕办,有技术人员18名,村组配备蚕桑辅导员54名,技术力量雄厚。同时,总结编制了《施甸种桑养蚕实用技术》丛书,为蚕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1.5具有龙头企业带动
保山利根丝绸集团公司资金雄厚,龙头带动作用较大,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有效地降低蚕农市场风险,解决了蚕农的后顾之忧。
2.施甸蚕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土地资源紧缺,产业之间用地竞争激烈
施甸是一个山区农业县,人多地少,产业争地矛盾比较突出。剔出粮食、烤烟、甘蔗、瓜果蔬菜等现有种植面积外,已经没有更多土地调控。特别是近几年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以及农业内部的粮食生产对经济作物生产用地的占用在不断扩大。所以,土地资源紧缺客观上制约了施甸蚕业的发展。
2.2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发展致富主动性不够
部分农民总体上还存在着“平生无奢望,只求温饱足”的落后思想,抓机遇搞调整,增收入的意识不足,主动性不够,对市场规律认识、分析不透彻,从而产生思想顾虑,影响蚕业发展劲头,致使蚕业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缓慢。
2.3桑园规划不够合理、分散不集中,养蚕风险较大
由于桑区规划分散,不集中连片,与其它农作物水稻、玉米、烤烟等种在一起,特别烤烟对蚕影响较大,农药、烤烟中毒事件呈上升趋势,轻则减产减收,重则绝收。这既增大了养蚕风险,也影响了蚕业的稳步发展。
2.4桑园面积不实、整体效益不明显
到2011年止,全县桑园面积1733.3公顷,但还有一定水分。另外,大部分桑园耕作管理粗放,有的只种不管,有的只种不管不养,种养比例失调。根据2011年调查,有部分高产桑园每公顷每年养蚕67.5张,每张收入1600元,每公顷桑园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但全县投产桑园不到1333.3公顷,总养蚕数2.3万张,平均每公顷桑园养蚕不到18张,每张蚕收入平均950多元,按上报面积,每公顷桑园养蚕收入不到1.3万元,整体效益表现不明显。
2.5建设投资大,发展资金不足
桑园建设、蚕房蚕具等基础设施一次性投入资金用量大,县乡财政困难,争取上级扶持有限。到2011年止,全县共投入资金近4000多万元,其中政府举债为农户支垫发展资金达250多万元。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分税收,造成政府投资大、负担重,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2.6科技力量不足,缺乏经费,技术难以全面辐射
蚕业发展涉及千家万户,点多面广,30多名蚕桑科技人员和54名非全职蚕桑辅导员是很难面面俱到的,而且县茶桑站也因原农业开发公司2001~2004年发展蚕桑,借贷款支垫桑苗款本息共370多万元,债务沉重,缺乏资金,缺乏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经费,新技术、新办法得不到及时补充、完善,致使新技术难以推广全面辐射。
2.7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
虽然保山利根丝绸集团公司在施甸注册成立了施甸丝缘丝绸公司,但事实上,施甸丝缘丝绸公司仅是利根公司的一个蚕茧收购点,没有独立权,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公司,没有产生增值税,缺少深加工开发,没有形成产业链短,产业化水平低,产业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十二五” 施甸蚕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1.发展思路
“十二五”施甸蚕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村繁荣为目标,坚持“发展与巩固提高并重,规模及质量效益并举”的方针, 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自动、效益驱动”的思路,加快基地建设,拓展缫丝加工,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重点打造优质蚕桑生产基地,优化蚕房建设工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施甸蚕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发展目标
“十二五”施甸蚕业以巩固老桑园、稳定规模、提高综合效益为总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桑园面积稳定在3333.3公顷,力争达到4666.7公顷;年养蚕量稳定在15万张,力争达到20万张;蚕茧产量保持在600万公斤,力争达到800万公斤;农业收入保持在1.5亿元,力争突破2亿元。
3.发展重点
3.1以优化改造工程为动力,提升坝区老桑园蚕茧生产基地
以巩固提升老桑区为核心,大力实施蚕桑优化改造工程,改善桑园立地条件,推广规模化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蚕茧质量和养蚕效益。到“十二五”末,施甸坝区四个乡镇桑园面积稳定在2333.3~2666.7公顷左右,养蚕10~12万张,产茧量400~500万公斤,优质蚕茧率占90%以上。
3.2以东桑西移工程为抓手,扩大新蚕桑生产基地
以拓展蚕桑新基地,提高种养水平为核心,争取扶持政策,建立高稳产蚕桑新基地,重点培植蚕桑专业村、专业组、专业大户,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实施标准化种养技术,提高蚕茧质量,促进蚕农增收。到“十二五”末,新蚕区桑园面积必须达到1333.3~2000公顷左右,年养蚕5~7.5万张,年产鲜茧200~300万公斤,优质蚕茧率要提高到90%以上。
四、稳定施甸蚕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澄清家底
施甸蚕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蚕桑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须充实蚕业发展领导小组人员,切实加强对蚕业发展的领导,健全考核制度,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抓住机遇,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合力攻坚,象抓烤烟生产一样抓实蚕业发展,真正把蚕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强势产业来打造。同时,要对全县桑园面积进一步核实,澄清底子,以便更好地突出蚕业的比较效益,调动群众积极性。
2.统一规划,狠抓基地,突出重点
蚕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和蚕桑生产的特殊性,做到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连片、适度规模,重点抓好有较好发展基础的坝区乡镇优质桑园建设,建设优势蚕桑产业带,基地规模力争达到7万亩。采取县级抓专业乡镇,乡镇抓专业村村,村组抓专业大户的方式,着力打造一批高标准、高效益的蚕桑生产基地乡、专业村和专业组,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局面。重点打造桑园面积100公顷以上,年养蚕5000张以上的专业村18个;打造桑园面积66.6公顷以上,年养蚕2500张以上的村20个;打造桑园面积33.3公顷以上,年养蚕1000张以上的专业村25个。
3.强化服务,统一技术,提高产值
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队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专业技术队伍。要求每个乡镇配备1—2名县级蚕桑科技人员,2名乡级蚕桑科技人员,一个专业村配备2名蚕桑辅导员,县乡村技术层层到位,责任到人。每年县财政要安排一定经费给县蚕办和县茶桑站,作为办公经费和科技培训、试验示范推广经费;也可以由公司按每年鲜茧收购产值的5%返给县茶桑站作为发展蚕桑科技经费。全县蚕桑种养技术必须统一,严格按《施甸种桑养蚕实用技术》操作,不断完善、更新。重点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推行桑园管理科学化、养蚕技术规范化、消毒防病制度化。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印发资料、电视广播宣传等形式,把种养技术贯彻到千家万户,做到乡有技术员,村有辅导员,户有技术明白人,从而提高种桑养蚕效益。
4.争取项目,加大投入
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和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蚕桑专业示范村。县级财政继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桑苗补助、地膜补助,将原来的蚕房建设补助资金改变为每饲养一张蚕种交茧量达到30公斤以上,每张蚕种补助种款60元,有利于蚕种统一供种,促进蚕农多养多交,提高养蚕水平,提高交茧量。
5.扶持龙头企业,提高综合效益
按照施甸蚕业发展局势,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独立权的公司,真正形成生产、收购、加工、增值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不能再是一个蚕茧收烘站。施甸丝缘丝绸公司这么多年来,没有独立权,只收烘蚕茧,没有产生税收,县财政每年投入几百万元,没有一分回报,这样的企业算什么龙头?所以,要尽快成立一个有独立权的公司,同时再建4~5个鲜茧收烘站。稳定蚕茧收购标准,实行最低保护价统一收购政策,降低农户市场风险。最终达到公司收购、加工、增值销售为一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国达.蚕业经济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9.
[2]王丕承.蚕业的发展与市场.蚕桑通报,2004.35(1)1—5.
【关键词】蚕业 “十二五” 思路 目标 重点 对策
蚕桑产业是施甸的老产业,曾经为施甸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产业萎缩。近几年来,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东桑西移”政策,施甸蚕业得到恢复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离总体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如何发展?带着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对施甸蚕业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调研,分析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一、施甸蚕业发展现状
1.基地初具规模
到2011年止,全县桑园面积1733.3公顷,涉及9个乡镇,69个村委会,372个村民小组,6850户农户。建成30个蚕桑专业村,18个重点村;已成功打造8个桑园面积千亩以上的蚕桑专业村和1个“万亩蚕桑基地”镇,蚕桑产业已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自200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重点用于解决桑园水利、道路、蚕房、桑苗及养蚕设施。扩建1300多平方米季催青能力达3万张的催青室一座,建成1万多平方米的蚕茧收烘站一个,建盖专用大蚕房10万平方米,小蚕共育室0.4万平方米,建成4个村级小蚕共育示范点,107户小蚕共育户,全县小蚕共育率达到85%以上。
3.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
强化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县茶桑站24人,乡镇成立了蚕办,每个乡镇蚕办2人,在种桑养蚕村配备了54名蚕桑辅导员。技术人员、辅导员和农科人员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种桑养蚕能手,进一步提高了桑农种桑养蚕水平。
4.“公司十基地十农户”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经过几年的培植发展,保山利根丝绸集团公司已成为施甸蚕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并在施甸注册成立了施甸丝缘丝绸公司,集制种、蚕茧收购、烘烤、缫丝加工、销售于一体,基本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发展格局。同时,公司也加大了对蚕业基地建设的扶持,基本实现了农户、公司、政府三级联动。
5.种桑养蚕已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2011年全县养蚕2.36万张,实现农业产值3200万元,其中:养蚕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有400多户,收入上百万元以上的养蚕村有10个;收入上千万元以上的乡镇有由旺镇1个,收入达1500多万元;收入最大蚕桑专业村—永福村,桑园面积100公顷, 2011年全村养蚕收入达800多万元,户均收入1.5万多元,平均每公顷桑园收入达8万多元。几年来,全县蚕产业无论是基地规模、养蚕数量还是鲜茧产量、养蚕收入,都在大幅度地提高,种桑养蚕已成为全县广大农民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二、施甸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1.施甸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1独特的自然优势
施甸年平均气温17.1℃,日照时数2344小时,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全年无明显四季之分,非常适合桑树和蚕的生长,一年可养四至五批蚕,鲜茧产量高,茧丝质量上乘,是蚕桑生产理想产区。
1.2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以及保山市委市政府将蚕桑产业纳入“十二五”规划,列为今后重点打造的三大产业之一,为做大做强施甸蚕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和政策保障。
1.3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施甸人多地少,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种桑养蚕经验,农民积极性高,为劳动密集型的蚕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具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县茶桑站有专业技术人员24名,乡镇设有蚕办,有技术人员18名,村组配备蚕桑辅导员54名,技术力量雄厚。同时,总结编制了《施甸种桑养蚕实用技术》丛书,为蚕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1.5具有龙头企业带动
保山利根丝绸集团公司资金雄厚,龙头带动作用较大,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有效地降低蚕农市场风险,解决了蚕农的后顾之忧。
2.施甸蚕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土地资源紧缺,产业之间用地竞争激烈
施甸是一个山区农业县,人多地少,产业争地矛盾比较突出。剔出粮食、烤烟、甘蔗、瓜果蔬菜等现有种植面积外,已经没有更多土地调控。特别是近几年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以及农业内部的粮食生产对经济作物生产用地的占用在不断扩大。所以,土地资源紧缺客观上制约了施甸蚕业的发展。
2.2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发展致富主动性不够
部分农民总体上还存在着“平生无奢望,只求温饱足”的落后思想,抓机遇搞调整,增收入的意识不足,主动性不够,对市场规律认识、分析不透彻,从而产生思想顾虑,影响蚕业发展劲头,致使蚕业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缓慢。
2.3桑园规划不够合理、分散不集中,养蚕风险较大
由于桑区规划分散,不集中连片,与其它农作物水稻、玉米、烤烟等种在一起,特别烤烟对蚕影响较大,农药、烤烟中毒事件呈上升趋势,轻则减产减收,重则绝收。这既增大了养蚕风险,也影响了蚕业的稳步发展。
2.4桑园面积不实、整体效益不明显
到2011年止,全县桑园面积1733.3公顷,但还有一定水分。另外,大部分桑园耕作管理粗放,有的只种不管,有的只种不管不养,种养比例失调。根据2011年调查,有部分高产桑园每公顷每年养蚕67.5张,每张收入1600元,每公顷桑园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但全县投产桑园不到1333.3公顷,总养蚕数2.3万张,平均每公顷桑园养蚕不到18张,每张蚕收入平均950多元,按上报面积,每公顷桑园养蚕收入不到1.3万元,整体效益表现不明显。
2.5建设投资大,发展资金不足
桑园建设、蚕房蚕具等基础设施一次性投入资金用量大,县乡财政困难,争取上级扶持有限。到2011年止,全县共投入资金近4000多万元,其中政府举债为农户支垫发展资金达250多万元。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分税收,造成政府投资大、负担重,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2.6科技力量不足,缺乏经费,技术难以全面辐射
蚕业发展涉及千家万户,点多面广,30多名蚕桑科技人员和54名非全职蚕桑辅导员是很难面面俱到的,而且县茶桑站也因原农业开发公司2001~2004年发展蚕桑,借贷款支垫桑苗款本息共370多万元,债务沉重,缺乏资金,缺乏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经费,新技术、新办法得不到及时补充、完善,致使新技术难以推广全面辐射。
2.7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
虽然保山利根丝绸集团公司在施甸注册成立了施甸丝缘丝绸公司,但事实上,施甸丝缘丝绸公司仅是利根公司的一个蚕茧收购点,没有独立权,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公司,没有产生增值税,缺少深加工开发,没有形成产业链短,产业化水平低,产业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十二五” 施甸蚕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1.发展思路
“十二五”施甸蚕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村繁荣为目标,坚持“发展与巩固提高并重,规模及质量效益并举”的方针, 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自动、效益驱动”的思路,加快基地建设,拓展缫丝加工,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重点打造优质蚕桑生产基地,优化蚕房建设工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施甸蚕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发展目标
“十二五”施甸蚕业以巩固老桑园、稳定规模、提高综合效益为总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桑园面积稳定在3333.3公顷,力争达到4666.7公顷;年养蚕量稳定在15万张,力争达到20万张;蚕茧产量保持在600万公斤,力争达到800万公斤;农业收入保持在1.5亿元,力争突破2亿元。
3.发展重点
3.1以优化改造工程为动力,提升坝区老桑园蚕茧生产基地
以巩固提升老桑区为核心,大力实施蚕桑优化改造工程,改善桑园立地条件,推广规模化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蚕茧质量和养蚕效益。到“十二五”末,施甸坝区四个乡镇桑园面积稳定在2333.3~2666.7公顷左右,养蚕10~12万张,产茧量400~500万公斤,优质蚕茧率占90%以上。
3.2以东桑西移工程为抓手,扩大新蚕桑生产基地
以拓展蚕桑新基地,提高种养水平为核心,争取扶持政策,建立高稳产蚕桑新基地,重点培植蚕桑专业村、专业组、专业大户,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实施标准化种养技术,提高蚕茧质量,促进蚕农增收。到“十二五”末,新蚕区桑园面积必须达到1333.3~2000公顷左右,年养蚕5~7.5万张,年产鲜茧200~300万公斤,优质蚕茧率要提高到90%以上。
四、稳定施甸蚕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澄清家底
施甸蚕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蚕桑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须充实蚕业发展领导小组人员,切实加强对蚕业发展的领导,健全考核制度,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抓住机遇,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合力攻坚,象抓烤烟生产一样抓实蚕业发展,真正把蚕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强势产业来打造。同时,要对全县桑园面积进一步核实,澄清底子,以便更好地突出蚕业的比较效益,调动群众积极性。
2.统一规划,狠抓基地,突出重点
蚕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和蚕桑生产的特殊性,做到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连片、适度规模,重点抓好有较好发展基础的坝区乡镇优质桑园建设,建设优势蚕桑产业带,基地规模力争达到7万亩。采取县级抓专业乡镇,乡镇抓专业村村,村组抓专业大户的方式,着力打造一批高标准、高效益的蚕桑生产基地乡、专业村和专业组,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局面。重点打造桑园面积100公顷以上,年养蚕5000张以上的专业村18个;打造桑园面积66.6公顷以上,年养蚕2500张以上的村20个;打造桑园面积33.3公顷以上,年养蚕1000张以上的专业村25个。
3.强化服务,统一技术,提高产值
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队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专业技术队伍。要求每个乡镇配备1—2名县级蚕桑科技人员,2名乡级蚕桑科技人员,一个专业村配备2名蚕桑辅导员,县乡村技术层层到位,责任到人。每年县财政要安排一定经费给县蚕办和县茶桑站,作为办公经费和科技培训、试验示范推广经费;也可以由公司按每年鲜茧收购产值的5%返给县茶桑站作为发展蚕桑科技经费。全县蚕桑种养技术必须统一,严格按《施甸种桑养蚕实用技术》操作,不断完善、更新。重点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推行桑园管理科学化、养蚕技术规范化、消毒防病制度化。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印发资料、电视广播宣传等形式,把种养技术贯彻到千家万户,做到乡有技术员,村有辅导员,户有技术明白人,从而提高种桑养蚕效益。
4.争取项目,加大投入
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和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蚕桑专业示范村。县级财政继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桑苗补助、地膜补助,将原来的蚕房建设补助资金改变为每饲养一张蚕种交茧量达到30公斤以上,每张蚕种补助种款60元,有利于蚕种统一供种,促进蚕农多养多交,提高养蚕水平,提高交茧量。
5.扶持龙头企业,提高综合效益
按照施甸蚕业发展局势,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独立权的公司,真正形成生产、收购、加工、增值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不能再是一个蚕茧收烘站。施甸丝缘丝绸公司这么多年来,没有独立权,只收烘蚕茧,没有产生税收,县财政每年投入几百万元,没有一分回报,这样的企业算什么龙头?所以,要尽快成立一个有独立权的公司,同时再建4~5个鲜茧收烘站。稳定蚕茧收购标准,实行最低保护价统一收购政策,降低农户市场风险。最终达到公司收购、加工、增值销售为一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国达.蚕业经济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9.
[2]王丕承.蚕业的发展与市场.蚕桑通报,2004.3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