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on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主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认为有无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不少教育专家也都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我想,“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是千方百计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情趣中学,以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我在教学中,常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虽然主要扮演“教”的角色,但是也要体味学生“学”的苦衷.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如何学,才能把学习的路子引好、引恰当.也只有这样,才能融洽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试想,如果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弄僵了,或者是学生根本就不喜爱数学,即使你再逼他学,也是无济于事的.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排除学习困难.那些对学生成绩上不去进行泛泛而论的谈心是不可能有多大效果的.据我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有三类:第一类是知识性难点;第二类是理解性难点,第三类是思维性难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属于哪一类,然后针对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时,我发现对于本章中的《变量与函数》这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部分,学生一般掌握得还比较好,但对于《一次函数》这一全章的重点内容,少数学生就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全章中占有相当比重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部分学生感到吃力.这里既有理解性的困难,也有思维性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明白“函数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这样一个道理,在探讨“函数”这一数学模型时,渗透着“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在设计测试题时,既注重函数图象和性质与函数模型的应用,又关注对“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考查,再加上有一定量的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要想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除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只要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特别是后进生,他们缺少的不仅是知识,更缺少学习的信心,因此,让后进生分享学习的快乐,时时给予鼓励的做法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质量.
  
  二、教学过程的积极互动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并非是要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辩证地看,如果一味地强调接受式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被扼杀,所以,创造性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积极互动的课堂教学将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举措.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初中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就是互动.我在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进行师生互动,也因此收到了颇为不错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方差》(同上,见《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这节课设计了3个活动,活动1:理解方差概念及计算公式的形成;活动2:理解方差大小与数据波动大小关系;活动3:利用方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个活动,我自始至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很好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情况,而学生也能在发言中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师生互动,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设疑、一起探讨、一起互动,决不能只让学生动而教师不动.契诃夫曾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师生互动,不仅是学问上的交流,更是一种思想的沟通、心灵的交流.
  
  三、调动学生的主体潜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批评传统教学方式是“一讲一听的关系”,他担心,“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1978年,在教育拨乱反正的初期,叶老又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挖掘主体的内在潜力,达到“用不着‘教’”这一效果.要怎样做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呢?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师讲的尽可能少一点,学生讲的尽可能多一点.比如作业、考卷评讲,我大都让学生讲.讲对了,固然好;讲错了,我认为更好,因为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学生是来学习的,既然是学习,怎么可能没有错误呢?错了,我就借机引导学生讨论甚至是辩论,辩到最后,正确的答案就出来了,学生也就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演好引导者这个角色.发现了错误,千万不要马上就滔滔不绝地讲解,应该把讲解权交给学生,这样做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的主体内因.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初中学生更是如此.只要我们抓住兴趣这一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相信提高数学有效教学质量不会是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出现了绿色写作这一新潮理念。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掌握绿色写作的精髓并指导学生写作,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写作是人们表情达意、书面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绿色写作把作文看成是生命的一种原生态,以生活为源泉,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和与心灵的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体验去拥抱作文,让学生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概而言之
曾有人问: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灵气和活力?为什么他们在学习中不能体验到快乐?为什么你的学生都说“我喜欢数学”?  作为人师,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哪位教师的课,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也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最乐意接受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甚至“爱屋及乌”.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我认为,教师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建立亲和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论内涵    问题式教学法是以问题设计为主线,以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过程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式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人类的科学研究证明,通过对人右脑开发和利用,能有效培养人的创新性思维,这是问题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从建构理论的角度来看
将高浊度水清水回流工艺和旋流结团絮凝技术有机结合,同时对联合投加的絮凝剂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受污染高浊度水净化集成技术.应用该技术对受污染高浊度水进行生产性试验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