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风道骨今何在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w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琳琅振响,十方素净,河海静默,山岳吞烟,万灵振伏,召集群仙……”,悠扬的诵经声从青羊宫三清殿传出,伴着袅袅炉香四下传散开去。每日清晨的早课时间,大殿内钟罄齐鸣,道长成集,仪式场面庄严。特别是每到初一、十五,青羊宫香客如云,这里成了善男信女超凡出世之境。
  古色古香的老庄书院
  绕过熙熙攘攘的茶座,来到青羊宫内原二仙庵最后一重殿宇,这里平时游人罕至,月亮门前挂着老庄书院的牌子。书院内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在安静清平的院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一座三层的古建便是书院的藏经楼,一层为会议室,二层为图书馆,最上一层为讲堂,平时书院的研讨,讲坛等活动都在这里举办。
  81岁高龄的冯广宏现任书院《老庄》杂志编辑部主编,虽已是耄耋之年,但老人精神矍铄,谈话逻辑清晰。冯广宏说他从小身体不好,开始拜师学道只是为了强身治病。经人引荐,拜龙门派马道长为师,学习内丹功法。道家内丹功法即修炼者以自己的身体为炉鼎,以身体中的精,气、神为药物,通过一系列特殊的修炼功法,在自己的体内炼成“会丹”。道家认为,通过这种不假借外物的自我修炼,便能收到如服食金丹那样的功效,获得金刚不坏之身,寿蔽天地,甚至不死成仙。
  马道长是龙门派第二十一代至字辈弟子,冯广宏即为二十二代理字辈弟子,道号理玄。退休前,冯广宏为四川省水利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介绍说:“老庄书院于2008年开始筹建。经过3年修缮,2010年正式挂牌对外开放。以弘扬道教文化,服务社会为宗旨,是集藏书、研究、讲座、短期培训为一体的文化传播机构。《老庄》杂志是以研究老庄学术、弘扬道教优秀文化,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办刊宗旨的内部交流刊物。杂志的编委,从事各种行业的都有,共同点是,大家都对道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书院内一间十几平米的办公室里,3名编辑正在电脑前工作,这就是《老庄》杂志的编辑部。
  “每周六书院都会举办论堂讨论,编委专家用了3年时间将《老子》81章逐字逐句研讨,力求做到‘三通’,即‘字通’,‘句通’,‘文通’。”冯广宏介绍说:“社会上已出版的《老子》版本很多,良莠不齐,其中不免有错误。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尽量准确地阐释老子的思想,以免贻误后学,目前初稿已经完成,还要经过几次修改校对,希望不久会出版。”
  2013年,书院的主要研究课题是《庄子》30章的研讨,已经定好日程表,准备年内完成。
  说起半生学道体会,冯广宏认为道家思想使人的生活态度更为豁达,他开玩笑说:“套用一个流行的笑话就是:人生60岁,官大官小都一样。70岁钱多钱少都一样,80岁是男是女都一样,90岁是死是活都一样。”
  包罗万象的道家文化
  孟高阳道长,道号朴真道人,其名来自《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从外表看,孟高阳道长完全符合一般人心目中的仙风道骨的道士形象,清瘦,长髯,双目有神。
  1989年孟道长自沈阳太清宫出家,10多年间云游各地仙山道场,其间曾到北京白云观进修,2000年到青羊宫挂单,现任老庄杂志执行主任。孟高阳道长的办公室内,两个大书架上堆满书籍,靠窗的书桌上摆着笔墨纸砚,看着更像文人的书房。道长写得一手好字,墙上悬挂着他刚刚写好的对联:“听琴知道性,流水有清音”,书体魏碑风格,颇具功力。孟道长说:“在一段时间里我会集中所有精力做一件事,直到有所成,比如练书法,在一年的时间里每天临习《张猛龙碑》,不做别的事隋。”观中几通石碑,碑文皆为孟道长所书。办公室墙上挂着几张古琴,是孟道长亲手所制,对于斫琴,孟道长竟是无师自通,仅一年多的时间,他所斫古琴几乎已可以与专业斫琴师媲美,音色松透古雅,慕名登门求琴者不断。办公桌上放着一张道长新斫的古琴,为伏羲氏,通体绿色大漆,孟道长为其取名“碧玉童”,并亲手刻在底板上。孟道长所用琴袋上绣三字‘‘半根弦”,他解释说:古琴有7根弦,他只得半根,话语间可见出家人的超然与谦逊。
  孟道长练习孙氏太极拳多年,这是一路十分古老的内家拳术,其动作古朴无华。“其实学习书法,古琴与练拳都可以说是一种集中精神的过程,故嵇康云可以‘导养神气’,就是这个道理。人专心于琴曲,临习古人书迹,则能与古人心心感通,借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而改变其气质,逐步培养而有圣贤之气象。练拳专注内气的吞吐,‘导养神气’,则可使人长寿。”
  孟道长介绍:“道家文化内容广泛:包含了中医学,道学,风水,古琴,太极,养生等门类,书院讲堂会定期邀请道教学术研究领域知名学者来讲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傅元谋教授则负责传授中医专题,另有《道德经》诵读等,有一定公益性,凡是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
  百年雕版的保护和传承
  青羊宫印经院位于三清殿右侧的一处老四合院内,院中植物茂密。院落洁净清爽。左右厢房分别为印刷车间和经版房,青羊宫道教重要典籍《道藏辑要》便是在这里印刷的,印版是清光绪18年(1892年)所刻,共计14000多张,均为双面雕刻,包括精美的文字和图案。据称,这套印版是全球唯一保存完好的《道藏辑要》雕刻印版,十分珍贵和罕见。
  每日下午一点钟,印刷车间开工。不大的车间里,桌案摆放着一堆堆宣纸、印张或装缝好的书。尽管零乱,但却安静,印经版的是三个年轻人。经版摞在案头,已排好顺序。台前正中放置要印的版子,印工师傅先用墨刷在版上敷墨,接着放上一张按规格裁好的宣纸,然后用一枚刮子在纸上均匀地碾几下,随手扯起,雕版上的反体字即印在纸上了。
  因为是各做各的工序,不断重复一个动作,工人们都已成了熟练工,要为书的装订配套而完成大致的工作量,手工锁线一天要完成200本。
  库房前后玻璃窗户有些已经破损。陈明昌道长说,库房设施简陋,不利于雕版保存,有的印版印出的书籍已不很清晰。最近几年,由于雕版工匠十分难找,他们采用了电脑雕刻补版的办法,但电脑雕刻很难保留原版那种气韵。   袁庭栋是巴蜀文化研究专家,作为四川人民出版社巴蜀书社古籍调查工作人员,他于1984年参与了《道藏辑要》印版的整理工作。据他透露,目前在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汉族区域内,仅有青羊宫的木刻印版可以印行书籍。
  “我国雕版印刷起源于唐五代时期的杭州与成都。”袁庭栋说,成都仅存这样一套完整的清代木刻印版,可见其珍贵,现在最好的保护办法,是重新雕刻一套印版,将珍贵的清代原版停止使用,以便保护。“但重新雕刻不但需要找到技艺高超的工匠,经费和时间也是大问题。袁庭栋说,全部重刻难度太大,可以采用影印等现代印刷方式进行印刷。1984年补刻印版时,经多方寻找,才在安岳县找来几名年老的雕刻工匠。袁庭栋说,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但要保护印版,还应该将雕版印刷术进行传承,培养一些能刻版的工人作为接班人,这种印刷术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以展示给后人。”
  重建至真观
  想要在成都见到青羊宫的李合春道长,除却他外出讲学、云游参访,大多时间你得直奔凤凰山的至真观。
  凤凰山,位于成都北郊,古称升仙山,李合春道长介绍说:“我的想法是在现有土地资源之上,恢复重建盛唐时至真观的重要殿堂。”作为现任的凤凰山至真观的住持,李道长在心里规划着至真观的远景蓝图。
  “其实,重新修建至真观也不是一时兴起,至真观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自唐时黎元兴重新修整后,历史上曾多次重建、重修此地”,李道长说。“凤凰山是块宝地,至真观自古就是人们祈福求安,修身养性的好来处。”据史书记载,每年三月三日,倾城百姓都到此祈神求福,文人墨客、当地太守也都争相朝拜,曾有旌旗延绵30余里的盛况。
  李道长和他的设计团队已经制作出了完整的设计方案和三维设计图,其风格为仿唐代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李道长说:“我们理想中要达到的效果是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能够体现当代的道教精神。”
  如今,即便是闲时与大家喝茶,谈玄论道,李道长的话题也大都离不开至真观的重建。近年来,李道长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到国外讲学,以道会友。在到过的国家里,印象最深的当属瑞士。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平和的国度,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风气十分淳朴。
  “那里总能给我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总是让我想起老子《道德经》里谈到的小国寡民。”这种对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憧憬也含蕴在李道长重建至真观的愿望里。
  “如果你相信命运,你会发现生命中遇到的事情早已冥冥注定”,也许是因为有这样的笃信,面对重建至真观的种种艰难,李道长的言行中不但有坚持,也流露出一份坦然。这让人想起一位修道高人的感叹。曾有人造访一山中的修道者,当被问及:“如今,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远不能与其他几大宗教相比,原因何在”时,这位修道的老者说:“如今道教中栋梁之材不多,也缺少弘扬道教、济世度人的心愿,所以无可奈何。我老了,对于道教的振兴没有做出什么贡献。”
  如果说,这位修道高人给人们显示的是“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庄子境界,那对于重建至真观,有再现道场辉煌宏愿的李道长来说,则是随缘承运,亦属安之若命之举。
其他文献
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大一学生李戡刚刚考完了本学期的最后一门课程——经济学原理。  这刚个刚满18岁的少年自跨入北京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公众人物,因为他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儿子。  李戡在2010年做的两件事,使他迅速进入公众视野。2010年4月,他在台湾的大学入学学科能力测验中获得位列全台湾前5%的优异成绩,却放弃了台湾大学的邀请,转投大陆的北京大学。而
从2013年10月2日开始,中国两位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克强联袂出击,对东盟发起“魅力攻势”。短短两个星期之内,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印尼和马来西亚,出席了在巴厘岛举行的APEC非正式首脑峰会;国家总理李克强则访问文莱,参加了年度东盟10 3和东盟10 1会晤,并在东亚峰会(East Asia Summit)上致辞。随后,李克强总理又马不停蹄地访问了泰国和越南。“习李新政”的外交布局中,新东盟战略已
“还是现在的楼房好,每天儿媳和女儿们会来我这里做饭,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饭后还可以在广场遛弯。再也不用烧炕、搬煤气罐了。”  8月,烈日炎炎,小丽和老公打着遮阳伞站在正在施工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丽湾阁小区外。小丽告诉记者,这里即将成为他们的新居,几乎每天他们都要到工地上来看看。看着自己的新居拔地而起,心里有说不出的愉悦。  工地负责人介绍说,丽湾阁小区是棚户区改造回迁安居小区。小区无论是质量、绿
土地从分散承包再次集中流转给公司经营,昔日的农民不仅成了农业企业里的产业工人,还把农业生产的内涵深入挖掘,通过一、二、三产业并举,在昔日贫瘠的土地上建设起美好的新家园。这个代表了中国农村新的发展方向的乡镇,就是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  包产到户见成效  在山南镇小井庄村村头,有一座“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展现了30多年前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的那段历史。  34年前,与其他地区一样,山南也是实行人民公
“李娟是老天发现的,不是我们,这样的文字是教不出来的。”作家陈村说。没有任何炒作,去年至今,新疆女孩李娟的作品在文坛炙手可热。  来自新疆的李娟,高中辍学,至今仍生活在阿勒泰乡村,跟着母亲做裁缝、卖小百货,常年随着游牧的哈萨克牧民做小买卖谋生。  李娟在博客里说:“从去年(2009年)7月初到现在便一直待在富蕴县南面荒野深处的家中。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本来有,后来我妈发飙给砸了),寥寥几本书,三袋
在山东民间,珍藏着不少古琴,大部分是明清时代制造的,也有宋琴甚至唐琴。这些古老的乐器,是山东地区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物证。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就已是音乐文化兴盛的地区之一。齐国的邹忌子、雍门周,鲁国的师襄子都是当时有名的弹琴家。隋末唐初,被尊为“赵师”的著名琴家赵耶利也是山东曹县人。这些事实说明山东的古琴艺术,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而清代和近现代琴艺活动的兴盛,又是今日山东藏琴较多的直接原因。  
两岸签署经济协议,目的是要实现互惠互利、实现共同发展与共赢双赢,而不是让一方得利、不让另一方发展,更不能将两岸经济协议的安排、优惠措施与大陆同其他国家或地区签署的协议相提并论。  海峡两岸经贸往来合作或经济协议的签署,像国际社会一般的经贸合作一样,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是基本原则,是共同遵守的规则,若无互惠互利,则合作协议难以签署,合作难以进行。但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有其特殊性,是一个尚未统一的国家内部两
在2011年3月北京召开的“两会”上,来自香港特区的全国人大代表、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在看到“十二五”规划把广州南沙新区列入粤港澳合作重大项目之一时,心情格外高兴。“20年前,老父亲霍英东就开始规划粤港台作。他非常看好南沙,常说‘南沙是我的一个梦’。”霍震寰说,我现在做的正是延续父亲的南沙梦。    霍英东:“南沙开发之父”    南沙地处广州最南部、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西连中山、番禺,东
北京的金盏乡有个皮村,在东北五环与六环之间的位置,是城区周边众多城中村中的一个,村子平静整洁,与人们普遍想象中的城中村样子有些差距,每隔几分钟就从头顶呼啸而过的飞机,时刻提醒着人们皮村在位置上的偏远。  本地村民其实只有1000人左右,而10倍于这个数字的是约12000人的外来务工人口。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记者希望通过探访而了解的,是一个名为“同心互惠”的公益组织,这是一个由一群城市外来打工族组成
2004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三农”问题。之后连续9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  这10年,是中国农业实现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快”的10年,也标志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10年来,党中央比以往更加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