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出身贫寒,他在北京的贫民窟里度过艰辛的童年,与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有过密切的接触,对于一切过着非人生活的穷人怀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而且能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他殷切地希望饱受辛酸、不幸的人们,能够从思想上觉醒,能够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抗争。这种感情我们可以套用鲁迅先生的两句话来诠释:哀其不幸,望其抗争!这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不但体现在老舍创作的小说中,而且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中,例如《小麻雀》。
一、麻雀虽小境堪悲
麻雀是一种极常见、极普通、也并不好看的鸟,但是老舍笔下的小麻雀却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心。因为它不是在草丛林间欢蹦乱跳、自由飞翔的麻雀,而是一只弱小的、多次被伤害过的麻雀。这只可怜的麻雀,不但让人心生同情,而且让人为它担忧。它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刚长全的羽毛中有“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小黑豆似的眼睛”“现出进退为难的神情”“它的举动和表情”“露出了十分委屈和为难的样子”。这样一只受伤的、要保全“那点小小的生命,可不晓得怎样才能保全”的幼小的鸟,怎能不令人怜爱呢?它盼望得到救助和关怀,可是它不仅没有得到这些,反而成了一只小猫的玩物,遭到了更大的伤害。被小猫衔在嘴里的小麻雀,“只剩下一条尾巴和一只小爪露在外边”,它的处境危急,千钧一发。猫口余生的小麻雀“已站不起来了”,“身子蜷做一团”,两颗黑眼珠“就那么顶大顶黑地楞着”,“求生求死的心情都流露在这两只眼睛里”,“等着生或等着死”。无情的命运逼得它只能在死亡线上痛苦地挣扎,它已经被折磨得丧失了活下去的愿望。最后,劫后余生的小麻雀楞了半天,“用它的黑眼睛瞟了我一眼,又不动了。可是它的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一点什么了”。
小麻雀的遭遇实在是太悲惨了:它信任人,可人伤害了它;它渴望帮助和休憩,却被小猫无情地摧残、蹂躏;它在绝望中获救,却还是找不到活下去的路。老舍对这只小麻雀的描写不但生动细致,而且饱含感情。因为在老舍的心目中,这只小麻雀并不仅仅是一只鸟,而是一切弱小者的象征。老舍多次描写小麻雀的眼睛,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小麻雀的眼神不但透露出它自己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它的眼睛是一面反映某些被侮辱者、被损害者心灵的镜子。那“小黑豆似的眼睛带着点要亲近我又不敢完全信任我的神气”,表现了一种委屈胆怯、疑虑不决的心理,反映出它处境的艰难:想依靠人可又不敢完全信任人。身遭不测时,“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一径在我心里睁着呢”,让人牵挂。而它濒临绝境时,“两颗黑眼珠比以前更黑更大了,像是并不看什么,只那么顶黑顶大地楞着”。这种绝望的、呆滞的、可怜的眼神,真切地表现了它受到致命打击时听天由命、痛苦不堪的处境。最后,“它瞟了我一眼”,这之中蕴含了对“我”的感激,和它生命的复苏。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弱小者被欺凌、被损害、被践踏、被蹂躏的悲惨命运。面对强力的袭击,他们不但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而且没有一点抵御的意识,只是那么逆来顺受,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
麻雀虽小,可是境遇悲惨,更重要的是,这只可怜的小麻雀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生活中那些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受压迫者。《小麻雀》写于一九三四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军阀们为了争夺地盘,连年混战,使得国家经济破产,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许多善良的、勤劳的人们,带着对生活的憧憬,辛苦地工作着,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换来幸福的生活。可是面对现实,他们的理想破灭了。特别是面对强权时,他们的力量显得那么单薄,那么不堪一击。在突如其来的、又无法逃避的灾难面前,他们无力抗争,甚至从来没有想过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不但摧垮了他们的身体,而且严重摧残了他们的精神。他们似乎已经麻木了,只会听天由命,只会任人宰割。多么可悲的社会现实!多么可悲的人生!这怎能不让人同情呢?他们就像文中的小麻雀一样,处境悲惨。
二、“我”见犹怜望抗争
“我”自始至终目睹了小麻雀被伤害的悲惨命运,但“我”不是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真诚的同情者和救助者。“我”关心着它的处境,牵挂着它的命运,怜悯着它的遭遇,期望着它的未来,这些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是不可遏制的。当“我”最初见到小麻雀时,就被它的异常表现吸引住了。“我”立即从它委屈为难的眼神里判断出“这是一只养熟的鸟”,“所以它不十分怕人”;可是人又无情地伤害了它,“所以它爱人,又不完全信任人”。“想到这里,我觉得十分难过”,是因为它受了伤而难过,是因为它无依无靠而难过,是因为它被人毁坏了还想依靠人而难过。总而言之,这让“我”感到了人的狠心与鸟的可怜。“我”不由地思考着救助它的方法,“我”的焦虑、担忧、为难都是为此。“我”发现小麻雀被猫捉住时,不敢紧追,又不敢不追,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实际上是出于对小麻雀生命的关切。“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一径在我心里睁着呢”,一句话形象地传达出了“我”对小麻雀危急处境的牵挂之情。后来,“我”發现小麻雀果真没死,“我”惊喜、庆幸;可当“我”看到小麻雀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形,“我”难过、辛酸。“我”搭救了它,也更加怜惜它,“捧着它,好像世界上一切的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老舍通过对文中“我”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一切弱小者的同情与怜悯,这是作家真情的流露。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劳动人民的命运是悲惨的,就像文章中的小麻雀一样,弱小无助,灾难的打击往往使他们变得怨天尤人,逆来顺受,甚至丧失最起码的追求与向往。作者曾说道,“我耳闻目睹了许多人痛苦地活着,悲惨地死去”,“我要为他们呼冤,替他们想办法”。在这一时期,老舍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例如,《柳家大院》描绘了北平大杂院里贫民的痛苦生活。《月牙儿》则写了母女两代受生活逼迫,堕为暗娼的悲惨遭遇。文中的女儿带着血泪控诉着旧社会:“我觉得世界很小,没有安置我和我的小铺盖卷的地方。我还不如一条狗,狗有个地方就可以躺下睡;街上不准我躺着。是的,我是人,人可以不如狗。”还有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也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全书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在吃人的社会制度的压榨下,最后被逼走向堕落的悲惨命运。
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都控诉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作者曾说过,他的笔尖上滴下来的是“血和泪”。如果说老舍的小说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来展现旧社会那些触目惊心、鲜血淋淋的景象,那么他的散文就是通过抒情的描写来告诉人们旧社会是一个多么阴森、多么残酷的人间地狱。尽管在当时作者不能找到解救人民的正确道路,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正视现实、渴求光明的人。他凭借一个作家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抗争,才能改变现状,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压迫者不会发善心,世上也没有什么救世主。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就等于把命运交给了地狱。
在《小麻雀》中,作者希望所有的弱小者能从小麻雀的遭遇中明白一点什么呢?作者把自己的一片真情融于对小麻雀的描写之中,就是想让人们明白:只有抗争才能求得生存!“哀其不幸,望其抗争”,老舍把这种深深的同情和期望寄托在对小麻雀的描写上,寓情于物,真切感人。当我们在欣赏老舍的作品时,怎能不为他那颗真挚的心而感动呢?
一、麻雀虽小境堪悲
麻雀是一种极常见、极普通、也并不好看的鸟,但是老舍笔下的小麻雀却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心。因为它不是在草丛林间欢蹦乱跳、自由飞翔的麻雀,而是一只弱小的、多次被伤害过的麻雀。这只可怜的麻雀,不但让人心生同情,而且让人为它担忧。它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刚长全的羽毛中有“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小黑豆似的眼睛”“现出进退为难的神情”“它的举动和表情”“露出了十分委屈和为难的样子”。这样一只受伤的、要保全“那点小小的生命,可不晓得怎样才能保全”的幼小的鸟,怎能不令人怜爱呢?它盼望得到救助和关怀,可是它不仅没有得到这些,反而成了一只小猫的玩物,遭到了更大的伤害。被小猫衔在嘴里的小麻雀,“只剩下一条尾巴和一只小爪露在外边”,它的处境危急,千钧一发。猫口余生的小麻雀“已站不起来了”,“身子蜷做一团”,两颗黑眼珠“就那么顶大顶黑地楞着”,“求生求死的心情都流露在这两只眼睛里”,“等着生或等着死”。无情的命运逼得它只能在死亡线上痛苦地挣扎,它已经被折磨得丧失了活下去的愿望。最后,劫后余生的小麻雀楞了半天,“用它的黑眼睛瞟了我一眼,又不动了。可是它的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一点什么了”。
小麻雀的遭遇实在是太悲惨了:它信任人,可人伤害了它;它渴望帮助和休憩,却被小猫无情地摧残、蹂躏;它在绝望中获救,却还是找不到活下去的路。老舍对这只小麻雀的描写不但生动细致,而且饱含感情。因为在老舍的心目中,这只小麻雀并不仅仅是一只鸟,而是一切弱小者的象征。老舍多次描写小麻雀的眼睛,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小麻雀的眼神不但透露出它自己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它的眼睛是一面反映某些被侮辱者、被损害者心灵的镜子。那“小黑豆似的眼睛带着点要亲近我又不敢完全信任我的神气”,表现了一种委屈胆怯、疑虑不决的心理,反映出它处境的艰难:想依靠人可又不敢完全信任人。身遭不测时,“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一径在我心里睁着呢”,让人牵挂。而它濒临绝境时,“两颗黑眼珠比以前更黑更大了,像是并不看什么,只那么顶黑顶大地楞着”。这种绝望的、呆滞的、可怜的眼神,真切地表现了它受到致命打击时听天由命、痛苦不堪的处境。最后,“它瞟了我一眼”,这之中蕴含了对“我”的感激,和它生命的复苏。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弱小者被欺凌、被损害、被践踏、被蹂躏的悲惨命运。面对强力的袭击,他们不但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而且没有一点抵御的意识,只是那么逆来顺受,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
麻雀虽小,可是境遇悲惨,更重要的是,这只可怜的小麻雀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生活中那些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受压迫者。《小麻雀》写于一九三四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军阀们为了争夺地盘,连年混战,使得国家经济破产,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许多善良的、勤劳的人们,带着对生活的憧憬,辛苦地工作着,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换来幸福的生活。可是面对现实,他们的理想破灭了。特别是面对强权时,他们的力量显得那么单薄,那么不堪一击。在突如其来的、又无法逃避的灾难面前,他们无力抗争,甚至从来没有想过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不但摧垮了他们的身体,而且严重摧残了他们的精神。他们似乎已经麻木了,只会听天由命,只会任人宰割。多么可悲的社会现实!多么可悲的人生!这怎能不让人同情呢?他们就像文中的小麻雀一样,处境悲惨。
二、“我”见犹怜望抗争
“我”自始至终目睹了小麻雀被伤害的悲惨命运,但“我”不是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真诚的同情者和救助者。“我”关心着它的处境,牵挂着它的命运,怜悯着它的遭遇,期望着它的未来,这些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是不可遏制的。当“我”最初见到小麻雀时,就被它的异常表现吸引住了。“我”立即从它委屈为难的眼神里判断出“这是一只养熟的鸟”,“所以它不十分怕人”;可是人又无情地伤害了它,“所以它爱人,又不完全信任人”。“想到这里,我觉得十分难过”,是因为它受了伤而难过,是因为它无依无靠而难过,是因为它被人毁坏了还想依靠人而难过。总而言之,这让“我”感到了人的狠心与鸟的可怜。“我”不由地思考着救助它的方法,“我”的焦虑、担忧、为难都是为此。“我”发现小麻雀被猫捉住时,不敢紧追,又不敢不追,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实际上是出于对小麻雀生命的关切。“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一径在我心里睁着呢”,一句话形象地传达出了“我”对小麻雀危急处境的牵挂之情。后来,“我”發现小麻雀果真没死,“我”惊喜、庆幸;可当“我”看到小麻雀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形,“我”难过、辛酸。“我”搭救了它,也更加怜惜它,“捧着它,好像世界上一切的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老舍通过对文中“我”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一切弱小者的同情与怜悯,这是作家真情的流露。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劳动人民的命运是悲惨的,就像文章中的小麻雀一样,弱小无助,灾难的打击往往使他们变得怨天尤人,逆来顺受,甚至丧失最起码的追求与向往。作者曾说道,“我耳闻目睹了许多人痛苦地活着,悲惨地死去”,“我要为他们呼冤,替他们想办法”。在这一时期,老舍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例如,《柳家大院》描绘了北平大杂院里贫民的痛苦生活。《月牙儿》则写了母女两代受生活逼迫,堕为暗娼的悲惨遭遇。文中的女儿带着血泪控诉着旧社会:“我觉得世界很小,没有安置我和我的小铺盖卷的地方。我还不如一条狗,狗有个地方就可以躺下睡;街上不准我躺着。是的,我是人,人可以不如狗。”还有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也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全书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在吃人的社会制度的压榨下,最后被逼走向堕落的悲惨命运。
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都控诉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作者曾说过,他的笔尖上滴下来的是“血和泪”。如果说老舍的小说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来展现旧社会那些触目惊心、鲜血淋淋的景象,那么他的散文就是通过抒情的描写来告诉人们旧社会是一个多么阴森、多么残酷的人间地狱。尽管在当时作者不能找到解救人民的正确道路,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正视现实、渴求光明的人。他凭借一个作家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抗争,才能改变现状,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压迫者不会发善心,世上也没有什么救世主。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就等于把命运交给了地狱。
在《小麻雀》中,作者希望所有的弱小者能从小麻雀的遭遇中明白一点什么呢?作者把自己的一片真情融于对小麻雀的描写之中,就是想让人们明白:只有抗争才能求得生存!“哀其不幸,望其抗争”,老舍把这种深深的同情和期望寄托在对小麻雀的描写上,寓情于物,真切感人。当我们在欣赏老舍的作品时,怎能不为他那颗真挚的心而感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