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左肝胆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方式。 方法 对我院2004年5月~2012年5月120例左肝胆管结石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行左肝外叶切除50例,左半肝切除52例,胆道探查取石 胆肠内引流12例,胆道探查 T管引流6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1%,包括切口脂肪液化4例、胆瘘5例、腹内出血1例、肠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膈下脓肿、胆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残石率为8.3%(10/120)。 结论 左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应从四个方面进行诊断:结石部位、狭窄、变异及并发症;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处理应遵循个体化方案,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技巧,对降低残石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十分重要。
[关键词] 肝疾病;肝胆管结石;诊断;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5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0-0131-02
肝胆管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和难治性胆道疾病。在高发区,肝胆管结石在结石性胆道疾病中发病率可达80%以上。肝胆管结石以其病变广泛、病情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其在治疗上的复杂性、严重的并发症和晚期的肝损害,是非肿瘤性胆道疾病死亡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对肝胆管残余结石的治疗效果,有效地降低肝胆管结石造成的高病死率,已是当前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突出问题。由于肝内胆管结石以左肝外叶和右肝后叶最常见,局限于肝左叶者超过40%[1],因此左肝胆管结石的诊治非常重要。我科自2004年5月~2012年5月共收治12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中男38例,女82例,年龄18~79岁,平均53.4岁,既往有行1次肝外胆管切开取石者9例,2次者4例,行左肝外叶切除者6例,均接受手术,无死亡。肝胆管结石的诊断直接决定手术方式,本组病例中,我们采用吴金术教授的“肝胆管结石综合诊治体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诊断[2]:结石部位、狭窄、变异及并发症。结石部位:局限性肝左外叶结石(53/120,44%),局限性左肝内叶结石(5/120,5%),左肝结石(62/120,51%),可见局限性的左肝内叶结石较少。左肝胆管结石并发一、二肝管狭窄(108/120,90%),胆管的变异广泛存在(40%,48/120),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位AOSC(15/120,12.5%)、胆源性的肝脓肿(10/120,8.3%)、肝肥大-萎缩症(16/120, 13.3%)。
1.2手术方式
见表1。行左肝外叶切除50例(腹腔镜肝切除20例),左半肝切除52例(腹腔镜肝切除8例)。
2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1%,包括切口脂肪液化4例、胆瘘5例、腹内出血1例、肠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膈下脓肿、胆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经行电子胆道镜、T管造影、B超等检查,术后残石率为10.8%(13/120),行电子胆道镜经T管取石,3例病例结石取尽,实际残石率为8.3%(10/120)。
3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由于病情复杂,常合并有肝内胆管狭窄、变异和多种并发症,诊治较为棘手;左肝内胆管结石诊治相对“简单”,易被忽视,但不恰当的手术方式可能导致术后残石率、并发症的增多,严重者可能再次手术,因此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处理应遵循个体化方案,没有一种万能的手术能治愈各类肝胆管结石。
3.1肝切除的应用
黄志强等在50年代发现,由于肝内胆管结石多合并胆管狭窄,胆道梗阻、感染等反复发作,导致肝脓肿、肝萎缩,进而晚期可导致肝硬化门脉高压不可逆性病理改变,因此,开创性地提出了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是:①取净结石;②解除梗阻;③祛除病灶;④通畅引流。治疗的核心是祛除病灶,即肝叶切除,对于结石局限于肝左外叶的外科治疗,通过行肝左外叶切除彻底切除病灶,达到解决胆道结石和胆道狭窄的双重目的,术后残石率及并发症的控制均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对于结石非局限于肝左外叶的左肝内结石,采取什么样的手术方式值得探讨,目前多数观点认为[3,4]行左半肝切除较左肝外叶切除能明显降低术后残石率(0~7.1% vs 13.1%~21.2%)及更优良的远期效果,且在手术难度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而Lee等[5]认为在不存在左侧近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情况下,左半肝切除较左外叶切除并没有改善术后残石率和复发率。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左肝内胆管结石,如无胆道变异及左肝内叶无明显狭窄、左肝内叶无萎缩的病例,行左肝外叶切除,残石率和术后并发症并无差异,我们认为可能与术中对于病例严格筛选有关。对于合并有左肝肥大右肝萎缩这类肝形态比例失调的病例,左半肝切除可能导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
3.2胆管狭窄及变异的诊治
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胆管狭窄、变异,既往研究表明[6],92%合并胆管狭窄,52.9%合并胆管变异,术中忽视胆管狭窄及变异,将是导致术后再手术的重要原因。本组病例中,90%病例合并左肝内胆管口狭窄,对于能耐受肝切除手术者均行狭窄肝段切除治疗狭窄,对于不能耐受左肝外叶或左半肝切除患者,予以行高位左肝管高位切开、肝胆管盆式内引流,肝胆管盆的位置均位于梗阻平面以上位置。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既往因肝胆管结石在外院行左肝外叶切除,术后持续低热,再次手术发现尾状叶胆管开口于左肝外叶,既往左肝外叶切除后封闭了尾状叶胆管,再次手术予以行肝胆管盆式内引流,引流尾状叶胆汁,术后恢复平顺。
3.3损伤控制的应用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种外科新理念,把止血、控制污染和稳定体内环境做为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的首要目标,目前越来越多的肝胆外科医生对其认可并重视[7]。本组中3例右肝萎缩-左肝肥大萎缩征、左肝管口狭窄并发胆汁性肝硬化、胆管壁静脉曲张、肝内胆管型AOSC,采用了结石感途径切开胆管放置导管引流,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如果此时切除左肝外叶,或行肝总管切开作肝胆管盆式Roux-Y术,患者术后可能死于肝功能衰竭。因此,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是该3例患者最好的手术方式。
总之,左肝内胆管结石病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正确认识各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才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残石率。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24(2):65-66.
[2] 吴金术, 彭创. 肝胆管结石综合诊治体系[J]. 中国医师杂志, 2007,9(9):1153-1155.
[3] 李绍强,梁力建,彭宝岗,等. 左半肝切除与肝左外叶切除治疗左侧肝内结石的效果比较[J]. 肝胆外科杂志,2006,14(1):11-13.
[4] 孙文兵,刘永雄. 肝左外叶切除术在左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地位[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2):89-91.
[5] Lee SE,Jang JY,Lee JM,et al.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liver resection in left hepatolithiasis based on anatomic and clinical study[J]. World J Surg,2008,32(3):413-418.
[6] Okazaki T,Sakon S, Sasazuki T,et al. Phosphorylation of serine 276 is essential for p65 NF-kappaB subunit-dependent cellular response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3,300(4):807-812.
[7] 朱化强,代文杰,姜洪池. 损伤控制理念在非创伤性外科疾病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28(9):767-769.
(收稿日期:2013-01-23)
[关键词] 肝疾病;肝胆管结石;诊断;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5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0-0131-02
肝胆管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和难治性胆道疾病。在高发区,肝胆管结石在结石性胆道疾病中发病率可达80%以上。肝胆管结石以其病变广泛、病情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其在治疗上的复杂性、严重的并发症和晚期的肝损害,是非肿瘤性胆道疾病死亡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对肝胆管残余结石的治疗效果,有效地降低肝胆管结石造成的高病死率,已是当前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突出问题。由于肝内胆管结石以左肝外叶和右肝后叶最常见,局限于肝左叶者超过40%[1],因此左肝胆管结石的诊治非常重要。我科自2004年5月~2012年5月共收治12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中男38例,女82例,年龄18~79岁,平均53.4岁,既往有行1次肝外胆管切开取石者9例,2次者4例,行左肝外叶切除者6例,均接受手术,无死亡。肝胆管结石的诊断直接决定手术方式,本组病例中,我们采用吴金术教授的“肝胆管结石综合诊治体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诊断[2]:结石部位、狭窄、变异及并发症。结石部位:局限性肝左外叶结石(53/120,44%),局限性左肝内叶结石(5/120,5%),左肝结石(62/120,51%),可见局限性的左肝内叶结石较少。左肝胆管结石并发一、二肝管狭窄(108/120,90%),胆管的变异广泛存在(40%,48/120),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位AOSC(15/120,12.5%)、胆源性的肝脓肿(10/120,8.3%)、肝肥大-萎缩症(16/120, 13.3%)。
1.2手术方式
见表1。行左肝外叶切除50例(腹腔镜肝切除20例),左半肝切除52例(腹腔镜肝切除8例)。
2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1%,包括切口脂肪液化4例、胆瘘5例、腹内出血1例、肠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膈下脓肿、胆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经行电子胆道镜、T管造影、B超等检查,术后残石率为10.8%(13/120),行电子胆道镜经T管取石,3例病例结石取尽,实际残石率为8.3%(10/120)。
3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由于病情复杂,常合并有肝内胆管狭窄、变异和多种并发症,诊治较为棘手;左肝内胆管结石诊治相对“简单”,易被忽视,但不恰当的手术方式可能导致术后残石率、并发症的增多,严重者可能再次手术,因此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处理应遵循个体化方案,没有一种万能的手术能治愈各类肝胆管结石。
3.1肝切除的应用
黄志强等在50年代发现,由于肝内胆管结石多合并胆管狭窄,胆道梗阻、感染等反复发作,导致肝脓肿、肝萎缩,进而晚期可导致肝硬化门脉高压不可逆性病理改变,因此,开创性地提出了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是:①取净结石;②解除梗阻;③祛除病灶;④通畅引流。治疗的核心是祛除病灶,即肝叶切除,对于结石局限于肝左外叶的外科治疗,通过行肝左外叶切除彻底切除病灶,达到解决胆道结石和胆道狭窄的双重目的,术后残石率及并发症的控制均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对于结石非局限于肝左外叶的左肝内结石,采取什么样的手术方式值得探讨,目前多数观点认为[3,4]行左半肝切除较左肝外叶切除能明显降低术后残石率(0~7.1% vs 13.1%~21.2%)及更优良的远期效果,且在手术难度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而Lee等[5]认为在不存在左侧近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情况下,左半肝切除较左外叶切除并没有改善术后残石率和复发率。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左肝内胆管结石,如无胆道变异及左肝内叶无明显狭窄、左肝内叶无萎缩的病例,行左肝外叶切除,残石率和术后并发症并无差异,我们认为可能与术中对于病例严格筛选有关。对于合并有左肝肥大右肝萎缩这类肝形态比例失调的病例,左半肝切除可能导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
3.2胆管狭窄及变异的诊治
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胆管狭窄、变异,既往研究表明[6],92%合并胆管狭窄,52.9%合并胆管变异,术中忽视胆管狭窄及变异,将是导致术后再手术的重要原因。本组病例中,90%病例合并左肝内胆管口狭窄,对于能耐受肝切除手术者均行狭窄肝段切除治疗狭窄,对于不能耐受左肝外叶或左半肝切除患者,予以行高位左肝管高位切开、肝胆管盆式内引流,肝胆管盆的位置均位于梗阻平面以上位置。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既往因肝胆管结石在外院行左肝外叶切除,术后持续低热,再次手术发现尾状叶胆管开口于左肝外叶,既往左肝外叶切除后封闭了尾状叶胆管,再次手术予以行肝胆管盆式内引流,引流尾状叶胆汁,术后恢复平顺。
3.3损伤控制的应用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种外科新理念,把止血、控制污染和稳定体内环境做为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的首要目标,目前越来越多的肝胆外科医生对其认可并重视[7]。本组中3例右肝萎缩-左肝肥大萎缩征、左肝管口狭窄并发胆汁性肝硬化、胆管壁静脉曲张、肝内胆管型AOSC,采用了结石感途径切开胆管放置导管引流,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如果此时切除左肝外叶,或行肝总管切开作肝胆管盆式Roux-Y术,患者术后可能死于肝功能衰竭。因此,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是该3例患者最好的手术方式。
总之,左肝内胆管结石病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正确认识各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才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残石率。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24(2):65-66.
[2] 吴金术, 彭创. 肝胆管结石综合诊治体系[J]. 中国医师杂志, 2007,9(9):1153-1155.
[3] 李绍强,梁力建,彭宝岗,等. 左半肝切除与肝左外叶切除治疗左侧肝内结石的效果比较[J]. 肝胆外科杂志,2006,14(1):11-13.
[4] 孙文兵,刘永雄. 肝左外叶切除术在左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地位[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2):89-91.
[5] Lee SE,Jang JY,Lee JM,et al.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liver resection in left hepatolithiasis based on anatomic and clinical study[J]. World J Surg,2008,32(3):413-418.
[6] Okazaki T,Sakon S, Sasazuki T,et al. Phosphorylation of serine 276 is essential for p65 NF-kappaB subunit-dependent cellular response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3,300(4):807-812.
[7] 朱化强,代文杰,姜洪池. 损伤控制理念在非创伤性外科疾病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28(9):767-769.
(收稿日期:201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