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如何科学利用植物材料的自身特性,运用园林艺术手段,使植物的功能与人的感觉相互协调,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绿化景观效果。
【关键词】园林设计 植物布局
园林植物造景是园林设计的中心,是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最终评价园林建设质量的标准之一。城市的大环境绿化,直接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环境效益,因此必须因地制宜,以植物造园。植物造景为主导,丰富植物种类,使城市环境绿化充分体现生态效益、公共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思想。
1 景观植物的自然特征
1. 1 形态
植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形态。种植设计时通常考虑成年植物的形态,但由于一些品种生长缓慢,所以植物在各个生长时期的树形均应予考虑。
植物一般按树形进行分类,树形有圆形、四柱形、插花形、垂枝形、尖塔形和卵形等。树形主要依树木分枝习性而定,侧技与主于分枝角小树形就直立,反之则开展。由植物群组成的轮廓线或许是园林构图中最美的形态,但在提供优美的构图的同时,必须考虑植物的遮阴、屏障、防风、维护等功能。
1. 2 质感
茎、叶、树皮和芽决定植物质感的自然外貌,较大的叶、茎和芽通常给人以粗糙的感觉。浓密的叶子形成细致的质感,稀疏的叶子则形成粗糙的质感。光景的图案取决于叶片紧密的程度。叶形也影响到质感,单叶比复叶在尺寸上显得大些。叶缘深裂的叶子,比类似大小的叶子显得质略好些,植物距人越远,给人的质感就越细致。
1. 3 色彩
颜色分暖色调和冷色调,暖色包括黄、橙、红色;冷色包括绿、蓝、紫色。暖色明快、活泼、引人注目,冷色则使人宁静。风景的情调与色调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2 现代园林中的植物造景方法
2.1 植物造景的时空变化特点
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形成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暂时的,“动”一方面说明植物不同于山石、建筑等是静止不动的;二是在配置时应考虑近期尤其是长远的绿化效果。
2.2 植物造景的独立景观
园林植物独立成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用单一的树木型态与景观色彩表现的孤植形式,在视野开阔处作为造景的主景;二是按照美学规律、观赏视点的不同及植物季相的演变,组成疏密有致的既表现树木的群体美又体现个体美的丛植形式;三是多用草本花卉组景,可以大大提高植物造景的景观效果;四是由乔、灌、花草组成的自然式群落,效果较好且形式壮观。
2.3 植物与其它景观的组合
园林植物可以和其它园林景观和园林小品组合成景,尤其是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山石水体等。它可以软化建筑的硬线条及丰富建筑周围色彩;道路周围栽培植物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还可以进行封闭和分隔;山石水体只有配上植物才能丰富色彩和景观层次,创造意境。
3 植物景观布局
植物景观布局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完善的植物景观设计,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能;既要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又要注意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美与四周环境协调,以及具体的地理环境条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绿化美化的特性,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
3. 1 绿地地形与树冠形的配置
根据绿地的类型,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合理选择植物;形成不同功能的园林绿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园林绿地不同的植物景观布局,植物配置形式,能构成多样化的园林观赏空间,造成不同的景观效果。
一般说,植物树形有圆形、圆拄,垂枝形、尖塔形、卵形等,在布局群体景观时,应注意形态间的对比与调和以及轮廓线天际线的变化,才能构成美妙的画面。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应充分考虑生物的多样硅,多品种组合、多层次种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植物的持续性生长,景观的永续利用。
3. 2 景观植物树种的选择
在植物选择上,以乔、灌木为主,多方组合搭配,增加绿化复层种植结构。使植物不同类型间优缺点互补,达到相对稳定的园林覆盖层,创造丰富植物人工群落,最大限度地增加量。如将同期开花的2~3 或4~5 种花木,依树形组合配置,在一个季节或一段时日中显示它的绚丽色彩,再加以常绿树与红叶树配置,形成对比景观,以乔木散置与花草地形成疏林草地,均能稳定持久地产生生态观赏效应,成为生态与艺术结合的景观。现代城市建筑密集,人口集中,热岛效应突出,加上建筑物间距小,容积率大,地面多硬化处埋,对植物生长的光照和水分都带来变化,在植物布局时,不仅注意其自然生态,更要考虑城市的特殊生态,才能保证植物生长健壮,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3. 3 不同冠形植物间的搭配
通过植物各种类型间的合理搭配,创造出整体的美感效果。植物景观布局时,既要考虑统一性,又要考虑有一定的变化和节奏与韵律。使人们观赏风景时,随着视觉的移动,达到步移景异,增加趣味性,在布局上,要有疏密之分,在体量上要有大小之别,竖向上要有高低之差。在层次上既要有上下考虑,又要有左右的配合。广场及重要景点,主景植物应选取特征突出,观赏效果好,对效期长的种类。如在广场入口树池内种植云杉,在草坪的一角配置垂柳或园冠榆,强调突出主题的作用。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比例适度,植物之间、景点与景区之间都有一个度的关系,以人为本,创造适宜尺度,恰当的比例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小景区应小中见大,大景区应大而不散,览之有物。近几年,随着广场热的出现,草坪成为广场的主体。草坪可以使空间显得开阔、舒畅,广场绿化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在林荫下休息的环境以及调节视觉、点缀色彩。大面积的以草坪为主体,不利于广场空间的围合,空空荡荡,广而无场,同时也不利于广场多样化活动的开展。盛夏烈日炎炎,空旷的广场几乎无一人,晚上大量的人群被局限在几条道路上。我们的国情决定了草坪是不能上人,广场虽大,但活动面积有限。可以考虑铺装结合树池、花坛、花钵等形式,花坛、花钵结合坐人,草坪上应以配置大树为主,适当配置针叶树和灌木,形成层次丰富、四季有景、有植物景观。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发挥植物的形态、色泽和质地等自然属性,合理地配置植物,创造丰富的植物景观,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优美的环境。
4 结语
园林艺术是城市的造型艺术, 园林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 不仅具有丰富的时序变化, 而且也是构造园林空间的要素。因此,园林绿化工作者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运用植物形态、质感、色彩这三个自然特征的统一原理,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创造出内容丰富、和谐优美的园林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 1 ] 刘华,漆淑芬. 现代园景设计创意详解[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
[ 2 ] 王宇欣.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初探[D]. 华中农业大学,2008.
[ 3 ] 杨晓冬,王芳. 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J]. 林业科技情报,2006.
【关键词】园林设计 植物布局
园林植物造景是园林设计的中心,是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最终评价园林建设质量的标准之一。城市的大环境绿化,直接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环境效益,因此必须因地制宜,以植物造园。植物造景为主导,丰富植物种类,使城市环境绿化充分体现生态效益、公共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思想。
1 景观植物的自然特征
1. 1 形态
植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形态。种植设计时通常考虑成年植物的形态,但由于一些品种生长缓慢,所以植物在各个生长时期的树形均应予考虑。
植物一般按树形进行分类,树形有圆形、四柱形、插花形、垂枝形、尖塔形和卵形等。树形主要依树木分枝习性而定,侧技与主于分枝角小树形就直立,反之则开展。由植物群组成的轮廓线或许是园林构图中最美的形态,但在提供优美的构图的同时,必须考虑植物的遮阴、屏障、防风、维护等功能。
1. 2 质感
茎、叶、树皮和芽决定植物质感的自然外貌,较大的叶、茎和芽通常给人以粗糙的感觉。浓密的叶子形成细致的质感,稀疏的叶子则形成粗糙的质感。光景的图案取决于叶片紧密的程度。叶形也影响到质感,单叶比复叶在尺寸上显得大些。叶缘深裂的叶子,比类似大小的叶子显得质略好些,植物距人越远,给人的质感就越细致。
1. 3 色彩
颜色分暖色调和冷色调,暖色包括黄、橙、红色;冷色包括绿、蓝、紫色。暖色明快、活泼、引人注目,冷色则使人宁静。风景的情调与色调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2 现代园林中的植物造景方法
2.1 植物造景的时空变化特点
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形成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暂时的,“动”一方面说明植物不同于山石、建筑等是静止不动的;二是在配置时应考虑近期尤其是长远的绿化效果。
2.2 植物造景的独立景观
园林植物独立成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用单一的树木型态与景观色彩表现的孤植形式,在视野开阔处作为造景的主景;二是按照美学规律、观赏视点的不同及植物季相的演变,组成疏密有致的既表现树木的群体美又体现个体美的丛植形式;三是多用草本花卉组景,可以大大提高植物造景的景观效果;四是由乔、灌、花草组成的自然式群落,效果较好且形式壮观。
2.3 植物与其它景观的组合
园林植物可以和其它园林景观和园林小品组合成景,尤其是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山石水体等。它可以软化建筑的硬线条及丰富建筑周围色彩;道路周围栽培植物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还可以进行封闭和分隔;山石水体只有配上植物才能丰富色彩和景观层次,创造意境。
3 植物景观布局
植物景观布局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完善的植物景观设计,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能;既要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又要注意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美与四周环境协调,以及具体的地理环境条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绿化美化的特性,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
3. 1 绿地地形与树冠形的配置
根据绿地的类型,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合理选择植物;形成不同功能的园林绿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园林绿地不同的植物景观布局,植物配置形式,能构成多样化的园林观赏空间,造成不同的景观效果。
一般说,植物树形有圆形、圆拄,垂枝形、尖塔形、卵形等,在布局群体景观时,应注意形态间的对比与调和以及轮廓线天际线的变化,才能构成美妙的画面。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应充分考虑生物的多样硅,多品种组合、多层次种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植物的持续性生长,景观的永续利用。
3. 2 景观植物树种的选择
在植物选择上,以乔、灌木为主,多方组合搭配,增加绿化复层种植结构。使植物不同类型间优缺点互补,达到相对稳定的园林覆盖层,创造丰富植物人工群落,最大限度地增加量。如将同期开花的2~3 或4~5 种花木,依树形组合配置,在一个季节或一段时日中显示它的绚丽色彩,再加以常绿树与红叶树配置,形成对比景观,以乔木散置与花草地形成疏林草地,均能稳定持久地产生生态观赏效应,成为生态与艺术结合的景观。现代城市建筑密集,人口集中,热岛效应突出,加上建筑物间距小,容积率大,地面多硬化处埋,对植物生长的光照和水分都带来变化,在植物布局时,不仅注意其自然生态,更要考虑城市的特殊生态,才能保证植物生长健壮,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3. 3 不同冠形植物间的搭配
通过植物各种类型间的合理搭配,创造出整体的美感效果。植物景观布局时,既要考虑统一性,又要考虑有一定的变化和节奏与韵律。使人们观赏风景时,随着视觉的移动,达到步移景异,增加趣味性,在布局上,要有疏密之分,在体量上要有大小之别,竖向上要有高低之差。在层次上既要有上下考虑,又要有左右的配合。广场及重要景点,主景植物应选取特征突出,观赏效果好,对效期长的种类。如在广场入口树池内种植云杉,在草坪的一角配置垂柳或园冠榆,强调突出主题的作用。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比例适度,植物之间、景点与景区之间都有一个度的关系,以人为本,创造适宜尺度,恰当的比例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小景区应小中见大,大景区应大而不散,览之有物。近几年,随着广场热的出现,草坪成为广场的主体。草坪可以使空间显得开阔、舒畅,广场绿化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在林荫下休息的环境以及调节视觉、点缀色彩。大面积的以草坪为主体,不利于广场空间的围合,空空荡荡,广而无场,同时也不利于广场多样化活动的开展。盛夏烈日炎炎,空旷的广场几乎无一人,晚上大量的人群被局限在几条道路上。我们的国情决定了草坪是不能上人,广场虽大,但活动面积有限。可以考虑铺装结合树池、花坛、花钵等形式,花坛、花钵结合坐人,草坪上应以配置大树为主,适当配置针叶树和灌木,形成层次丰富、四季有景、有植物景观。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发挥植物的形态、色泽和质地等自然属性,合理地配置植物,创造丰富的植物景观,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优美的环境。
4 结语
园林艺术是城市的造型艺术, 园林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 不仅具有丰富的时序变化, 而且也是构造园林空间的要素。因此,园林绿化工作者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运用植物形态、质感、色彩这三个自然特征的统一原理,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创造出内容丰富、和谐优美的园林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 1 ] 刘华,漆淑芬. 现代园景设计创意详解[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
[ 2 ] 王宇欣.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初探[D]. 华中农业大学,2008.
[ 3 ] 杨晓冬,王芳. 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J]. 林业科技情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