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社区理事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物,在发动村民“三清三改”,拆旧建新,管理公共事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依靠村民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农村社区经过国家外部整合机制和社区内部自我整合机制的有机结合,建立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更好的服务农村、服务农民。
【关键词】农村;社区理事会;问题;对策
管理学告诉我们,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而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农村社区理事会”,作为改革、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与服务的一种创新模式,它的出现填充了党委政府管不到、村委村干管不了、社会村民无人管的“真空地带”,永修县顺应形势发展,各乡、镇村组成立的“农村理事会”如雨后春笋般,数量已逾千所,这些理事会按照章程开展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村理事会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广大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农业的高度组织化要求不相适应;农民集体意识淡化倾向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要求不相适应;村组干部大量精减与工作面扩大、事务增多的客观现实不相适应。农村普遍存在着基层干部难当、群众工作难做、产业结构难调、公益事业难办、社会治安难管等现象,因此,“农村社区理事会”成为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有益的探索实践。这支队伍既不是纯粹的民间组织,又不同于村级组织的“两委”,主要是在农村“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路障、清杂物,改水、改厕、改灶、改房、改路中发挥作用。当然,理事会不但管农村修路、架桥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对村里的财务也实行民主监督。未经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同意,村“两委”理不了账、审不了账。
二、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主义,跟风建理事会
“农村社区理事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物,在发动村民“三清三改”,拆旧建新,管理公共事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任何一项工作的推开,最怕流于形式,有的村设“农村理事会”,只是因为上级有要求,为应付检查,完成任务,此乃其一;还有的村是,别人建我也建,跟风造势,图面子好看,成立的“理事会”不理事。
(二) 思想工作不到位,群众不理解、不支持
相对村“两委”而言,理事会是村民选出来的民意代表,代表着村庄和村民的利益,属“私”性,但是某些农村理事会工作不细致,缺乏主动性,对《新农村建设点理事会章程》、《新农村建设点理事会工作制度》等不做宣传,群众知之甚少,不理解,加之理事会一年到头不开展活动,碰到任务来临,才向村民收钱或派工,群众自然就不高兴、不支持。
(三) 理事会成员缺乏信心,工作积极性不高
“农村社区理事会”理事长基本上由村里的能人、有威望的人担
任,理事会成员既要在村里有一定的威信,说话算数,同时还要有古道热心肠,因为农村理事会是无偿为村民服务,没半点报酬,所以很多理事会成员工作热情不高,这也是很多村把“农村社区理事会”与村民小组合二为一的原因,因为村组长视其村级财力状况一年还有500—600元的补助,这样做,看起来对确保农村理事会组织长期性、稳定性起到了好的作用,但是有悖于“村民为主体、理事靠大家”,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中来的初衷。
三、对策
(一)深化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和促进广大村民通过民主的机制和方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调动社区内所有村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健全管理的组织、制度、程序的机制,加快形成村党支部书记领导、村委会管理、村民广泛参与的机制,创建良好的政治氛围。
(二)提高认识,从农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能否满足农民的需求和尊重农民的意愿,关系是否能够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农村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农民的需求有轻重缓急之分,有层次高低之分,只有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农民才会关心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对高层次需求感兴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民也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区域的农民需求也会不尽相同。各类需求急缓程度不同,不同地域需求层次差异性明显。因此,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愿望和实际需求,首先要从群众最欢迎、最满意的活动做起。
(三)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尤其是对于占比例多数的国家主导型的农村社区。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政府主导,依托农村社区力量,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村集体投入、单位帮扶、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动农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以投资服务设施、自愿捐款、义务劳动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作用,依托共青团、妇联组织等成立社区志愿者组织。
(四)搭好农村社区平台。一是搭建好组织平台,建立健全社区村民自治组织和 社区民间组织。二是要搭建服务平台,完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设施。从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和便民出发,抓好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建设。三是要拓展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引导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生态环境、文化体育、公共安全、全民超市、家政服务等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进入农村社区。
现在,农村社会形态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公共管理与服务如果仍然沿用传统农村的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状况。然而,村民仍然不是社区居民,农村与城市还是有明显区别。因此找到一种新型的适合农村发展的管理形式就成为当务之急,现在,农村社区理事会,作为一种新兴的适合农村现实需要的社区化管理模式全面推广,由于经验、各村民经济发展水平、村民素质等在推广过程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方向明确,方法对头,相信农村理事会一定会“理”出农村新气象,为农村实现社区化、城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社区理事会;问题;对策
管理学告诉我们,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而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农村社区理事会”,作为改革、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与服务的一种创新模式,它的出现填充了党委政府管不到、村委村干管不了、社会村民无人管的“真空地带”,永修县顺应形势发展,各乡、镇村组成立的“农村理事会”如雨后春笋般,数量已逾千所,这些理事会按照章程开展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村理事会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广大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农业的高度组织化要求不相适应;农民集体意识淡化倾向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要求不相适应;村组干部大量精减与工作面扩大、事务增多的客观现实不相适应。农村普遍存在着基层干部难当、群众工作难做、产业结构难调、公益事业难办、社会治安难管等现象,因此,“农村社区理事会”成为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有益的探索实践。这支队伍既不是纯粹的民间组织,又不同于村级组织的“两委”,主要是在农村“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路障、清杂物,改水、改厕、改灶、改房、改路中发挥作用。当然,理事会不但管农村修路、架桥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对村里的财务也实行民主监督。未经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同意,村“两委”理不了账、审不了账。
二、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主义,跟风建理事会
“农村社区理事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物,在发动村民“三清三改”,拆旧建新,管理公共事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任何一项工作的推开,最怕流于形式,有的村设“农村理事会”,只是因为上级有要求,为应付检查,完成任务,此乃其一;还有的村是,别人建我也建,跟风造势,图面子好看,成立的“理事会”不理事。
(二) 思想工作不到位,群众不理解、不支持
相对村“两委”而言,理事会是村民选出来的民意代表,代表着村庄和村民的利益,属“私”性,但是某些农村理事会工作不细致,缺乏主动性,对《新农村建设点理事会章程》、《新农村建设点理事会工作制度》等不做宣传,群众知之甚少,不理解,加之理事会一年到头不开展活动,碰到任务来临,才向村民收钱或派工,群众自然就不高兴、不支持。
(三) 理事会成员缺乏信心,工作积极性不高
“农村社区理事会”理事长基本上由村里的能人、有威望的人担
任,理事会成员既要在村里有一定的威信,说话算数,同时还要有古道热心肠,因为农村理事会是无偿为村民服务,没半点报酬,所以很多理事会成员工作热情不高,这也是很多村把“农村社区理事会”与村民小组合二为一的原因,因为村组长视其村级财力状况一年还有500—600元的补助,这样做,看起来对确保农村理事会组织长期性、稳定性起到了好的作用,但是有悖于“村民为主体、理事靠大家”,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中来的初衷。
三、对策
(一)深化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和促进广大村民通过民主的机制和方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调动社区内所有村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健全管理的组织、制度、程序的机制,加快形成村党支部书记领导、村委会管理、村民广泛参与的机制,创建良好的政治氛围。
(二)提高认识,从农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能否满足农民的需求和尊重农民的意愿,关系是否能够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农村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农民的需求有轻重缓急之分,有层次高低之分,只有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农民才会关心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对高层次需求感兴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民也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区域的农民需求也会不尽相同。各类需求急缓程度不同,不同地域需求层次差异性明显。因此,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愿望和实际需求,首先要从群众最欢迎、最满意的活动做起。
(三)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尤其是对于占比例多数的国家主导型的农村社区。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政府主导,依托农村社区力量,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村集体投入、单位帮扶、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动农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以投资服务设施、自愿捐款、义务劳动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作用,依托共青团、妇联组织等成立社区志愿者组织。
(四)搭好农村社区平台。一是搭建好组织平台,建立健全社区村民自治组织和 社区民间组织。二是要搭建服务平台,完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设施。从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和便民出发,抓好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建设。三是要拓展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引导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生态环境、文化体育、公共安全、全民超市、家政服务等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进入农村社区。
现在,农村社会形态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公共管理与服务如果仍然沿用传统农村的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状况。然而,村民仍然不是社区居民,农村与城市还是有明显区别。因此找到一种新型的适合农村发展的管理形式就成为当务之急,现在,农村社区理事会,作为一种新兴的适合农村现实需要的社区化管理模式全面推广,由于经验、各村民经济发展水平、村民素质等在推广过程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方向明确,方法对头,相信农村理事会一定会“理”出农村新气象,为农村实现社区化、城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