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中“三俗”色彩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歌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在生产生活对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创造和改编,以能够适应本土风俗,反映大众劳动生产生活,融叙事、寄寓、抒情、说理为一体,口头传唱为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唱词通俗易懂。本文以实地走访为主,深入云南永善县务基镇进行探究,得出歌剧《刘三姐》作为当前在务基镇流传最为广泛的山歌,与贯穿于唱词中的人俗、事俗、语俗有着密切联系。
  一、《刘三姐》在务基镇认同发展
  务基镇位于昭通市下辖县城永善西部,与四川省雷波县隔金沙江相望,民间山歌在很久前就在当地有存在的迹象,但鲜有人在生活中传唱,之前人们所最为接受的是民间故事,如当地高山地区广为流传的关于“雾婆”的传说,是对自然现象赋予的一层生活色彩,即把惩恶扬善的行为寄托于上帝,并通过此种方法达到教化人从善的目的。传说为雾婆是方向的掌管者,起雾日则为雾婆出门视察民间的日子,经常做坏事的人一旦被雾婆碰到,雾婆就会施法让他在出行的途中迷路。
  真正将民间山歌推广在当地民众生活中的是歌剧《刘三姐》的上映,当地老人介绍,首次看《刘三姐》是在镇上露天集中放映处看的,由于电影在当时来说很罕见,也让人觉得很神奇,所以每次放映的时候去的人都很多,但除了镇上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外,大部分民众都只是挤在人群中听影音,所以听唱词时就分外的用心,部分知识分子还会带着笔纸去记录,以方便讲述给其他村民听,而放映结束后,也通常是几个村的人相约一起回家,因此,根据观影者的回忆和感兴趣者的综合,《刘三姐》的内容概括起来便成为了“地主被小女子骂落水了”的故事,这一最原始的阐释至今还是当地中老年人对《刘三姐》的认识,由于影视歌剧的影响,该作品迅速被务基镇人熟知和广泛传开来,一些村民初步尝试着对综合的唱词进行演唱,经过不断的翻唱和尝试,渐渐地它成为了当地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山歌,在那里,只有提到刘三姐,每个人都多少能唱出几句,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刘三姐》并没有湮没在人们的生活中,被清晰度和分辨率更高的影视所取代,反而被不断传承下来,成为一代人心中永远珍藏的回忆和抹不去的精神寄托,同时,由于对《刘三姐》的高认同和喜爱,人们还仿照《刘三姐》中的唱词以家庭伦理为主题进行自主改编和创作。可以说,正是《刘三姐》的进入激活和建构了当地的民间山歌。
  二、《刘三姐》文化认同
  民歌能够反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宏大的历史事件到隐秘性生活,人们对不同内容民歌的偏好,能够折射他们生活态度的某种取向。任何东西的传播和继承都不是毫无理由的,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广泛接受和认同,如果不是有其相似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追求是很难实现的,《刘三姐》以采茶、打渔等劳动画面为主要图景,在一幅幅生动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景中,插入进爱情、亲情两条情感线,再通过平白通俗的唱词,展的不仅是广西壮族地区民众的生活面貌,更代表着广现大农村地区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民风,所刻画的劳动人民热情善良,与自私自利的老财主形成鲜明对比,在不畏强权的反抗中,蕴含镇着广大劳动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这样的劳动生活和精神追求所体现出来的三俗色彩,正从实际生活与精神上与务基镇人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契合。
  (一)《刘三姐》中三俗色彩的具体分析
  1.人俗:个性鲜明的人物对比
  刘三姐和阿牛等人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朴实、勤劳、善良正直和热爱生活是他们共有的精神品质,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刘三姐的身上还拥有一种突出的反叛精神,她爱憎分明、敢怒感言,面对热情接待自己的乡亲,她勇敢坦诚自己的不幸遭遇,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和他们一起上山劳作并教大家唱山歌,把舟妹当作亲妹妹一般对待和保护,譬如舟妹在与两位秀才对山歌受辱时,她毫不留情地对其进行了回击;对于强权恶势,她始终不曾低头屈服,无论是对歌挑衅,还是劫杀,她都坚守自己的初心,毫不畏惧的对剥削者进行了赤裸裸的揭露,将嫉恶如仇的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相反的是,莫怀仁等人作为地主阶级典型代表,所讲之语、所做之事无不透露浓厚的阴险、歹毒的一面,如禁止乡亲们去自己开荒种植的山上采茶叶和加害刘三姐等,一善一恶,一贫一富,既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矛盾,也在精神和物质上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
  2.事俗:充满生活气息的劳动图景
  俗人的存在,必然伴随着俗事的产生和发展,基于现实生活而创造或进行改编并再现,从生活取材后又借以反映现实,歌剧《刘三姐》故事情节与品尝生活琐事完美契合,两者相互配合成就,男打渔捕猎,女性采茶和管理家务恰恰是过去广大农村地区“男主外、女主内”的一种展现,“采茶”、“打渔”、“春种”、“砍柴”等与农村劳动密切相连的劳务活动,处于农村生活中的人从小就耳熟能详,在日复一日的劳动模式下,对其便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同时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于压迫阶级历来都持憎恨、厌恶的态度,以“赛歌反抗”和“劫杀仍不屈”两大俗事为代表的事件便被视为大无畏的反抗精神的体现,从大众的喜厌情感上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共鸣。
  3.语俗:多用农村日常之谈组成唱词
  关于《刘三姐》中的语言,主要以山歌吟唱为主,少许口述性话语的插入,不但没有影响整个故事的协调,反而使生活气息和人物新鲜更加饱满生动。值得一提的是,其用的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组成的唱词,也是它作为山歌文化被高度接受和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囊括自然、生产生活、精神追求等方方面面,浅显直白,褒贬之情了然可见,类似于“采花采茶茶花开,满山接岭一片白”饱含着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赞美,也把人们劳动时欢愉的心情刻画了出来,是对劳动美的歌颂;而充满批判色彩的如“不中芝麻他吃油,不种桑田他穿绸。穷人血汗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部分,借用山歌与地主作斗争,一针见血地将老财主的奢侈、贪婪与劳动人民的辛酸形鲜明的对比,用最直白的语言对黑暗势力进行有力批判,并对底层人民含之以同情,寄托着广大劳动人民对自由民主平等的向往,为作品增添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 “俗”世中反映现实情和文化影响
  走访了解到,因地势位置的影响,和当时“蛮子”横行,务基镇人在21世纪以前的交流也多局限在村与村之间,于当地人而言,土地就如同自己的衣食父母,彼此之间互做农活,聚在一起唠嗑饭后家常,和他们说喜爱的歌剧《刘三姐》中的乡民一般善良热情,他们热爱自然也依赖于自然,而通过两种鲜明人物折射出的不畏强权和对善良与祥和的追求,正是当他们对生活长期的理想诉求,加之山歌中的唱词多用乡村日常碎语组成,亲切可感、通俗易懂,符合大多数乡民的审美趣味。
  另外,鉴于唱词中包含对善恶的扬惩,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教化人的作用,它的歌词和故事情节常常被当地长辈当作教育子孙的语言手段,以让后代从小在《刘三姐》山歌文化的熏陶中,热爱生活和劳动,传承刘三姐那种勤劳勇敢、不畏强权的精神品格,久之,这种极具三俗色彩和跨越民族、地域和时代的文化认同便从祖辈一直延续至今,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吟唱至今,经久不衰,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教育领域,推动着务基镇文化的发展,三姐勤劳善良、真善美的品格也渐渐成为了当地民间山歌文化建构的一部分。
  三、结束语
  民歌能够被流传下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山歌作为民间文化中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相关人和事的记录和再现,无论是自主创造或是接收其他文化,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大众的生产生活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其选择性的取舍,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和缘由的,当它成为自己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背社会化时,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有意记忆下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客观存在,就像务基镇人对于《刘三姐》文化经典的传承和高度的文化认同,是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追求的刻画,文化中蕴含的人俗、事俗、语俗,与广大劳动人民现实生活和审美趣味自然贴切,而对生活的热爱、惩恶扬善观念和不畏强权精神作为经久不变的核心要义,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穿越过历史的长河,依然可以把其从三俗中体现出的真善美精神融入到文化和教育中,让三姐精神在時代洪流中再焕光彩。
  (作者供职于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春风一夜到衡阳,雁陈惊寒北飞去。又一个春天到来,看着那从不失信,坚定北飞的大雁,我的心不禁怦然一跳,在大雁飞过的辽阔土地上,广大党员不就是那迎风搏击的大雁,党的书记不就是那振翅高飞的头雁吗?乡村要振兴应必须选配具备如下全能的党组书记,方可带领大家奔向振兴路。  一、选配政治强的书记  32018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两个“千千万万”,一是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
期刊
昔日的三亚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渔港小镇,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三亚这座远近闻名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更加引入注目,其实要探究三亚发展的历史就应当追踪蛋家渔民的足迹,蛋家人及其社区的变化可谓三亚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就下定決心拍摄记录三亚疍家人的摄影专题,试图用摄影语言及真实影像记录追溯还原三亚的历史。多少年来我用相机的第三只眼睛跟随聚焦那群以海为生、以渔为业、以船为
期刊
近年,三峡库区践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开发”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特色纷呈的良好发展势头。柑橘成为了库区农业支柱产业,各地都出台相应的柑橘产业发展规划,配套跟进相关扶持政策,柑橘产业取得了健康持续发展。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此,经过调研分析,就三峡库区柑橘产业的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阐述以下观
期刊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高效、节能的电力能源成为了未来社会的重要需求,政府也从多个层面和角度鼓励开发大水电、大核电、清洁燃煤等发电技术,对于跨省的长期交易市场也充分鼓励。本文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以及电力商品的市场化交易进行分析,探求初步建立电力交易市场的模式,讨论市场竞争机制,同时也对政府部门、发电企业、输配电及售电、用电等多个环节的职能转变进行摸索,意在为我国今后电力体制发展提供更多思考。  
期刊
借阅管理工作属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借阅管理工作的实际水平,会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运营状况,因而图书馆借阅管理工作的优化,对于图书馆长远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图书馆也在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但在实际的图书馆借阅管理工作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借阅者自身素养不高、借阅制度不完善等,上述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尝试应
期刊
赵孟頫行书五言诗轴,原为平原省博物馆旧藏,现珍藏于新乡市博物馆。赵孟頫一生博学多才,书法外柔内刚,流美遒劲,顾盼生姿,艺术造诣颇深令人敬仰。本文通过此行书五言诗轴,来鉴赏赵孟頫的书法造诣,以对其才华横溢的一生,略表深深的敬意。  此行书五言诗轴为绢本绫裱,20世纪80年代由故宫博物院精心装池。画心高129cm、宽48cm,画面稍显折痕,有岁月流痕,更显古朴苍茫之气。内容为赵孟頫书唐代杜甫舟中夜雪,
期刊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一尊商代“并”铜觚,通过对铜觚起源与流变的研究,发现其造型和纹饰符合商代晚期中段铜觚的特征。该铜觚足内壁有单字铭文“棘”(并),应为国名或族徽,并国出现时间甚早,可追溯到早商时期,其地理位置应在山西中部太行山与吕梁山脉中间的冲击平原一带,其族人在商代晚期进行迁徙,一支向东至山东,一支向西至陕西,后又至甘肃。  新乡市博物馆藏商代“并”铜觚,通高29.4cm,口径17.lcm,底10
期刊
本文充分考虑双流区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这一特殊背景及发展方向,研究如何突破营商环境现状、补齐短板弱项,提出适应地区发展、提升营商环境的建议,从而实现双流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着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为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一、营商环境概念及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  (一)营商环境概念  营商环境广义上是指伴随企业活动
期刊
一、珍珠冠(清)  珍珠冠是西藏特有的一种女性冠饰。解放前,藏族世袭贵族妇女在盛大节日或出席重要庆典活动仪式时,会顶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头饰。珍珠冠通常高20cm,直径23cm左右,以木作胎,如纬笠式,冠内饰朱红漆后用布做内里,冠面周围由无数颗天然珍珠并点缀松石穿连布胎,尽显璀璨华贵。珍珠冠的造型与珍珠的布置恰好迎合了“圆”与“满”的创意,它们与藏传佛教中的“圆通”、“圆觉”思想和民间文
期刊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有个景区“南湾猴岛”。  从陵水县政府的驻地椰林镇出发,驱车沿海榆东线公路南行14km后,就可以见到一个岛屿,不过它是一个半岛,并不是一个像南沙、中沙、西沙那样的“全岛”,其名字就叫做“南湾”,该岛总面积为10.2K㎡,长14km,呈带子形,最宽处仅l公里,平均海拔150m,岛上有3个自然村,有500多亩耕地,有人口3000多人。南湾一派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据1995年统计,岛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