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讲,是材料作文,讲究审题;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讲究开放性;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2012年高考,全国17道作文题中有16道是新材料作文;2013年高考,全国18道作文题中有17道是新材料作文;2014年,全国18道作文题全是新材料作文。不难看出,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新材料作文有“一统天下”的趋势。但让人遗憾的是,不少考生在面对新材料作文题时束手无策,只能乱写一气,以致偏题跑题,痛失“半壁江山”。究其偏题跑题的原因,主要是其没有遵循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以及没有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事实证明,在新材料作文中,遵循审题立意的原则和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是避免偏题跑题的不二法门。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例如:
黑龙江横道河子有400只老虎,其中300只被租赁到外地,它们挣的钱用来养活在家里留守的100只兄弟姐妹。我问老虎:“在家好还是出外打工好?”老虎说:“当然出外打工好,至少吃得饱。”另一只老虎说:“你懂个屁!在家至少不用没日没夜地上班。”这时,一只老虎低声说:“哪儿好都不如逃回山里好!”
【立意】:①外出打工,改变命运。②家是温暖的港湾,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难。③追求自由或自由无价
【分析】立意①是从“当然出外打工好,至少吃得饱”这句话得出的,立意②是从“你懂个屁!在家至少不用没日没夜地上班”这句话得出的,二者都是片面的,没有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符合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整体性原则。立意③是从整个材料得出的。三只老虎的不同回答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倾向打工,好处是可以解决温饱;一种倾向在家,好处是安乐,不累;一种是逃回山林,好处是自由。三种价值取向比较,很明显,只有第三种可取:第一种虽可解决温饱,但是不安乐,累;第二种虽安乐,不累,但温饱有虞;第三种温饱无虞,既安乐,精神又自由。“追求自由或自由无价”正是命题者的意旨所在,或者说正是整个材料的中心意旨。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卷作文题: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立意】①“反对依赖”或“保护本性”。②“理智的爱”或“更长远的保护”。③“要以正确的方式爱”。对吸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成功的人,我们不应该嫉妒和指责,应该宽容和高兴才对。
【分析】①是从野生动物的角度来立意的。②是从自然保护区的角度来立意的。③是从游客的的角度来立意的。三个立意都正确。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例如: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立意】①珍惜友谊,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②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分析】立意①实际成了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和筛选,就会明白这则材料对“珍惜”有着更具体的限制——“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所以,立意②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1.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例如2011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
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分析】哲学家说:“这个苹果是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闻到了”?追溯原因就是:学生对权威有绝对信任甚至崇拜的心理。另外三个学生先默不作声,而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表现出或否定了苹果香味或怀疑了不是苹果或以“感冒”为借口回避,这三个学生为什么如此回答呢?追溯原因就是: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诚实,敢怀疑,有主见。追溯的两个原因就是本材料的最佳立意。 2.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例如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作文题: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覺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分析】此材料较长,但有关键句。只要抓住了关键句“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就能准确地立意:甩掉多余的顾虑。
3.求异同法。此法主要适用于多则材料型。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学会“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是将几则材料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不同点,然后着眼于差异之处,立意作文。“异中求同”就是从几则材料中去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然后据此立意作文。例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①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②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着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分析】材料①的观点是:青春是不朽的,材料②的观点是:青春也会老去。两则材料观点正好相反。审题时应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我们可抓住“只有青春是不朽的”,探寻青春不朽的原因。“青春不朽”是因为青春有理想和追求,有探索的激情,有挫折也有欢乐。“青春也会老去”是因为人敌不过自然规律,肉体会衰老。抗拒肉体衰老、不让青春青春虚度的最好办法自然是奋斗有为了。如此辩证地思考青春,“奋斗的青春不朽”“经营青春,生命不朽”“我的青春我做主”等立意自然就会鲜明、准确、深刻了。
4.由物及人法。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例如:
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5.分析关系法。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分析】初看材料是说门与路的关系。门与路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第一段说“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这很富有思辨性,但是意思还不够明朗。第二段“大学的门”就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如何敲开大学的门?进入大学之门以后的路应该怎样走?据此深入思考,门与路的关系就越来越清晰了。“大学的门”象征理想、追求、未来、信仰,“大学之路”象征学习、探索、创造。曾经的奋斗敲开理想之门,但这不是终点,未来的奋斗才能让个人理想光照他人,光照社会乃至国家。这样思考立意才能深刻。
6.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例如:
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7.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例如: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8.舍次求主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例如:
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舉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9.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例如: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10.寻互补法。有些材料作文中的某些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其实有极强的互补性。其互补性往往就是整则材料的最佳立意。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分析】关于演员该不该改动剧本台词的问题,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如果将他们各自的观点作为作文的立意,也未尝不可,但显然不是最佳立意。根据表演艺术家的话,我们可以提炼出“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适时改变”“勇于创新”等观点。根据剧作家的话,我们可以提炼出“坚持原则”“坚守自我”等观点。根据二者的话提炼出的观点表面冲突,其实有极强的互补性。如果能辩证地思考这些观点,并找到它们的互补性,就可找到材料的最佳立意,如“变通与坚守”“创新与坚守”等。
在庐山,对目不暇接之景,游客易患“当局者迷”之病,而不识庐山之真面目;身在考场,面对新材料作文,考生易患“跑题偏题”之病,而束手茫然——无谓失分。面对纷繁变幻之景,游客欲识庐山真面目,当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面对新材料作文,考生欲去“跑题偏题”之病,而获得高分,当遵其原则而综合奉行其方法。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例如:
黑龙江横道河子有400只老虎,其中300只被租赁到外地,它们挣的钱用来养活在家里留守的100只兄弟姐妹。我问老虎:“在家好还是出外打工好?”老虎说:“当然出外打工好,至少吃得饱。”另一只老虎说:“你懂个屁!在家至少不用没日没夜地上班。”这时,一只老虎低声说:“哪儿好都不如逃回山里好!”
【立意】:①外出打工,改变命运。②家是温暖的港湾,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难。③追求自由或自由无价
【分析】立意①是从“当然出外打工好,至少吃得饱”这句话得出的,立意②是从“你懂个屁!在家至少不用没日没夜地上班”这句话得出的,二者都是片面的,没有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符合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整体性原则。立意③是从整个材料得出的。三只老虎的不同回答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倾向打工,好处是可以解决温饱;一种倾向在家,好处是安乐,不累;一种是逃回山林,好处是自由。三种价值取向比较,很明显,只有第三种可取:第一种虽可解决温饱,但是不安乐,累;第二种虽安乐,不累,但温饱有虞;第三种温饱无虞,既安乐,精神又自由。“追求自由或自由无价”正是命题者的意旨所在,或者说正是整个材料的中心意旨。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卷作文题: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立意】①“反对依赖”或“保护本性”。②“理智的爱”或“更长远的保护”。③“要以正确的方式爱”。对吸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成功的人,我们不应该嫉妒和指责,应该宽容和高兴才对。
【分析】①是从野生动物的角度来立意的。②是从自然保护区的角度来立意的。③是从游客的的角度来立意的。三个立意都正确。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例如: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立意】①珍惜友谊,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②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分析】立意①实际成了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和筛选,就会明白这则材料对“珍惜”有着更具体的限制——“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所以,立意②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1.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例如2011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
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分析】哲学家说:“这个苹果是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闻到了”?追溯原因就是:学生对权威有绝对信任甚至崇拜的心理。另外三个学生先默不作声,而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表现出或否定了苹果香味或怀疑了不是苹果或以“感冒”为借口回避,这三个学生为什么如此回答呢?追溯原因就是: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诚实,敢怀疑,有主见。追溯的两个原因就是本材料的最佳立意。 2.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例如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作文题: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覺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分析】此材料较长,但有关键句。只要抓住了关键句“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就能准确地立意:甩掉多余的顾虑。
3.求异同法。此法主要适用于多则材料型。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学会“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是将几则材料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不同点,然后着眼于差异之处,立意作文。“异中求同”就是从几则材料中去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然后据此立意作文。例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①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②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着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分析】材料①的观点是:青春是不朽的,材料②的观点是:青春也会老去。两则材料观点正好相反。审题时应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我们可抓住“只有青春是不朽的”,探寻青春不朽的原因。“青春不朽”是因为青春有理想和追求,有探索的激情,有挫折也有欢乐。“青春也会老去”是因为人敌不过自然规律,肉体会衰老。抗拒肉体衰老、不让青春青春虚度的最好办法自然是奋斗有为了。如此辩证地思考青春,“奋斗的青春不朽”“经营青春,生命不朽”“我的青春我做主”等立意自然就会鲜明、准确、深刻了。
4.由物及人法。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例如:
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5.分析关系法。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分析】初看材料是说门与路的关系。门与路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第一段说“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这很富有思辨性,但是意思还不够明朗。第二段“大学的门”就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如何敲开大学的门?进入大学之门以后的路应该怎样走?据此深入思考,门与路的关系就越来越清晰了。“大学的门”象征理想、追求、未来、信仰,“大学之路”象征学习、探索、创造。曾经的奋斗敲开理想之门,但这不是终点,未来的奋斗才能让个人理想光照他人,光照社会乃至国家。这样思考立意才能深刻。
6.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例如:
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7.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例如: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8.舍次求主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例如:
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舉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9.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例如: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10.寻互补法。有些材料作文中的某些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其实有极强的互补性。其互补性往往就是整则材料的最佳立意。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分析】关于演员该不该改动剧本台词的问题,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如果将他们各自的观点作为作文的立意,也未尝不可,但显然不是最佳立意。根据表演艺术家的话,我们可以提炼出“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适时改变”“勇于创新”等观点。根据剧作家的话,我们可以提炼出“坚持原则”“坚守自我”等观点。根据二者的话提炼出的观点表面冲突,其实有极强的互补性。如果能辩证地思考这些观点,并找到它们的互补性,就可找到材料的最佳立意,如“变通与坚守”“创新与坚守”等。
在庐山,对目不暇接之景,游客易患“当局者迷”之病,而不识庐山之真面目;身在考场,面对新材料作文,考生易患“跑题偏题”之病,而束手茫然——无谓失分。面对纷繁变幻之景,游客欲识庐山真面目,当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面对新材料作文,考生欲去“跑题偏题”之病,而获得高分,当遵其原则而综合奉行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