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表面掺杂对n型TOPCon电池特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太阳能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系统研究n型TOPCon电池的背表面掺杂特性,设计专门的材料结构并进行掺杂浓度分布及背表面暗饱和电流密度值的测试.结果表明,当多晶硅(Poly-Si)层的设计厚度为100 nm,掺杂浓度为(2~3)×1020/cm3,且当激活的磷掺杂源穿透SiOx层并在Cz-Si基体中具有一定的“穿透扩散”剖面时,电池背表面的钝化效果达到最优值,使得背表面暗饱和电流密度值J0小于2.5 fA/cm2,达到目前行业的先进水平,同时基于最优的背表面钝化结果进行电池制作,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超过22.43%.
其他文献
针对空气源热泵、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等技术各自在供暖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一种太阳能补热的多源互补供暖系统.利用TRNSYS建立系统仿真模型,以洛阳市某小区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太阳能补热效果;使用Hooke-Jeeves优化算法,优化系统关键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利用太阳能进行补热不仅能在短期内改善系统性能,而且能使供热系统获得长期稳定、高效的运行效果;优化后的系统耗能减少,性能提升.优化后,集热器面积与水箱容积之间的比值稳定在39.7 m2/L,集热器方位角为1.3°,倾斜角为φ-6.3°(φ为当地纬度),此时系
提出一种吸收式热泵驱动大型太阳能集热场耦合集中供热新系统.建立吸收式热泵-太阳能集热场热力耦合数学模型,构建TRNSYS仿真模型并提出系统性能评价指标.以拉萨市为例,对该新型耦合供热系统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在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与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相同的条件下,与现有太阳能供热系统和简单的平板-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器串联太阳能供热系统相比,该新型耦合供热系统集热效率可增大约5%,且随着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与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之比增大,平板太阳能太阳能集热器入口温度逐渐降低,集热效率进一步增大;随着
为完善柔性支撑光伏组件风荷载估算方法,该文通过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研究倾角、间距比和安装位置等参数对光伏组件风荷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柔性支撑光伏组件风荷载极大值风向角发生在α=150°或α=180°;组件风荷载对倾角比较敏感,风荷载体型系数随着倾角的增加基本呈线性增长;不同倾角光伏组件风荷载随间距比的变化规律不一致,背风面风荷载对间距比的敏感程度大于迎风面;顶部和底部加速绕流导致中间区域光伏组件风荷载增大.基于试验结果,提出基于光伏组件风荷载影响参数的计算公式,为柔性太阳能光伏支架抗风设计提供依据.
熔盐蒸汽发生器是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中最为重要的能量转换设备,以太阳盐(质量分数60%NaNO3+40%KNO3混合二元盐,solar salt)为传热工质,实验研究熔盐与汽液两相流在蒸汽发生器中的传热特性.基于实验数据,分析熔盐入口温度及流速、水侧压力及流速等参数对熔盐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并给出熔盐在蒸汽发生器中的传热实验关联式,其最大偏差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