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8日,央行宣布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11年12月5日降准后的第二次。虽降准时机比大家估计的稍晚,但符合市场预期。由于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01368亿元,财政存款余额28673亿元,本次降准扣除财政存款之后,粗略估算大致可释放3863亿元资金。
市场对此解读不同,总的来说,倾向于乐观消化。理由是,目前经济运行情况平稳,并未出现硬着陆的迹象;在此前提下,放出近4000亿元的流动性,无疑对经济及股市的增量资金有较大的推动。
但这种观点面临着两个考验。
一是,热钱流动的方向如何。自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为了刺激经济,导致货币泛滥,热钱纷纷涌向了经济底子较好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也不例外。针对入境“热钱”,2010年,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中国可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
也就是说,短期投机性资金如果流入,通过这一措施把它放进“池子”里,而不会任之泛滥到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中去。等它需撤退时,将其从“池子”里放出,让它走。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现在看来,周小川所说的“池子”,应该就是存款准备金,因此才有了连续十几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过多流动性之举。
但这个“池子”最近开始反向操作了。自2011年10月份以来,外汇占款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大幅下滑,分别是249亿元、279亿元和1003亿元,同时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数日盘中跌停。因此,2011年12月5日的降准,并没有给股市带来太多的振奋,反而被认为是热钱流出的确认信息。
本次降准,伴随着的数据是,1月份银行系统外汇占款净增加1409亿元,扭转了其下滑趋势,降准的宽松作用似乎比上次更大,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热钱的回流到底是阶段性的还是趋势性的,从全球经济去杠杆化进程依旧和风险偏好不断提升的角度看,热钱回流趋势在大概率上应该不会改变。我们判断1月外汇占款的大幅增加可能只是个扰动因素,本次降准应该还是“池子”的反向操作的连续动作之一,不应看做是大幅放松的标志。
二是商业银行可能已经发生惜贷。普遍的观点是,由于商业银行受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释放流动性动能受到很大制约。一旦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必然会极大缓解实体经济的资金饥渴现状,大幅宽裕国内流动性。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优质企业的扩张冲动在2012年有所放缓,优质贷款需求减少;另一方面,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也会提高对贷款企业的资质要求。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带来了2012年贷款旺季不旺的现象。
从以往的数据来看,一季度历来是中国银行机构放贷高峰期,新增信贷会占到全年的60%以上。而2012年央行公布的1月份人民币信贷增加7381亿元,同比少增2882亿元,创2008年以来1月同期的新低,而2月份前两周全行业信贷增加也不足1000亿元。
由于央行前期并没有频繁使用价格工具来治理通胀,目前的利率水平依然处于偏低的范畴。我们认为,2012年的实际利率水平依然会保持为负或者为零,基于此,贷款利率也会保持较低的水平,贷款总需求当然也会保持旺盛。因此,银行惜贷与否,对于整个流动性的影响更大一些。
我们观察到,银监会公布全行业四季度不良余额提高201亿元至4279亿元,不良余额提高了将近5%。同时,根据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2011年四季度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从三季度的1.4%大幅反弹至2.3%,虽然四季度反弹属正常情况,但本次反弹力度超过往年。这些迹象表明,银行惜贷的趋势可能已经发生。而从国际市场情况看,这种现象已经持续相当长时间。
综上所述,即使出现连续降准的现象,也很难说明这就是货币政策走向放松的信号。
作者为星石投资总裁、首席策略师
市场对此解读不同,总的来说,倾向于乐观消化。理由是,目前经济运行情况平稳,并未出现硬着陆的迹象;在此前提下,放出近4000亿元的流动性,无疑对经济及股市的增量资金有较大的推动。
但这种观点面临着两个考验。
一是,热钱流动的方向如何。自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为了刺激经济,导致货币泛滥,热钱纷纷涌向了经济底子较好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也不例外。针对入境“热钱”,2010年,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中国可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
也就是说,短期投机性资金如果流入,通过这一措施把它放进“池子”里,而不会任之泛滥到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中去。等它需撤退时,将其从“池子”里放出,让它走。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现在看来,周小川所说的“池子”,应该就是存款准备金,因此才有了连续十几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过多流动性之举。
但这个“池子”最近开始反向操作了。自2011年10月份以来,外汇占款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大幅下滑,分别是249亿元、279亿元和1003亿元,同时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数日盘中跌停。因此,2011年12月5日的降准,并没有给股市带来太多的振奋,反而被认为是热钱流出的确认信息。
本次降准,伴随着的数据是,1月份银行系统外汇占款净增加1409亿元,扭转了其下滑趋势,降准的宽松作用似乎比上次更大,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热钱的回流到底是阶段性的还是趋势性的,从全球经济去杠杆化进程依旧和风险偏好不断提升的角度看,热钱回流趋势在大概率上应该不会改变。我们判断1月外汇占款的大幅增加可能只是个扰动因素,本次降准应该还是“池子”的反向操作的连续动作之一,不应看做是大幅放松的标志。
二是商业银行可能已经发生惜贷。普遍的观点是,由于商业银行受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释放流动性动能受到很大制约。一旦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必然会极大缓解实体经济的资金饥渴现状,大幅宽裕国内流动性。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优质企业的扩张冲动在2012年有所放缓,优质贷款需求减少;另一方面,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也会提高对贷款企业的资质要求。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带来了2012年贷款旺季不旺的现象。
从以往的数据来看,一季度历来是中国银行机构放贷高峰期,新增信贷会占到全年的60%以上。而2012年央行公布的1月份人民币信贷增加7381亿元,同比少增2882亿元,创2008年以来1月同期的新低,而2月份前两周全行业信贷增加也不足1000亿元。
由于央行前期并没有频繁使用价格工具来治理通胀,目前的利率水平依然处于偏低的范畴。我们认为,2012年的实际利率水平依然会保持为负或者为零,基于此,贷款利率也会保持较低的水平,贷款总需求当然也会保持旺盛。因此,银行惜贷与否,对于整个流动性的影响更大一些。
我们观察到,银监会公布全行业四季度不良余额提高201亿元至4279亿元,不良余额提高了将近5%。同时,根据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2011年四季度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从三季度的1.4%大幅反弹至2.3%,虽然四季度反弹属正常情况,但本次反弹力度超过往年。这些迹象表明,银行惜贷的趋势可能已经发生。而从国际市场情况看,这种现象已经持续相当长时间。
综上所述,即使出现连续降准的现象,也很难说明这就是货币政策走向放松的信号。
作者为星石投资总裁、首席策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