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我们有的语文教师聊天时,经常叹息:语文老师难当,明明上课时把所有的知識点都讲得很清楚了,但一到考试,效果却不是那么明显。“教学成绩总是难以上去”“这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呢?”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到底该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下体会:
多指导和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是千百年来人类文化的沉淀,闪烁着无比耀眼的光芒。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去挖掘和探索,让他们领略和感受其中的美感,享受其中的趣味。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训练学生勤用手中的笔:一要用笔勤点圈,加深对生字佳句的印象;二要用笔勤批注,帮助理解新词难懂的意思;三要用笔勤摘录,摘抄词语、谚语、名句等等,积累语言资料;四要用笔勤记疑难,以求甚解;五要用笔勤写体会、写心得、写读后感、写观察日志,提高读写能力。如《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传颂的美文,在教授的过程中,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去其会骈文的诗意美、形式美、绘画美和音乐美等特点,并且要求学生尽力记下一些自己认为美的句子,课后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使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
训练学生“口而诵之,默而识之”的能力。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说明语文应该多多诵读。古人读书大约为两种:一是首摇身随,放声吟唱,叫“诵读”;二是踱步庭堂,默看无声,叫“默读”,“诵读”而振神,默读而揣意。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叫告诉我们:勤读就是勤在一个“读”字。当今的读书方法很多,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暂且把它归纳为四句话,一是读名家名篇,多琢磨,反复推敲,认真切磋,吸收营养;二是朗读警句、佳作必动情,只有动情地朗读,才能入神地去理解领会文章的主要情感;三是默读典范作品必熟记,读到情文并茂的典范文章一定要“默而识之”,并反复多次,直到背诵熟记为止;四是粗读一般性文章,弄清全文大意,把握某一方面的风格特点即可。
营造氛围,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习惯于围绕识字、解词、分段、归纳主要内容、揣度中心思想、小结写作特点等“教学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语文课缺乏情趣和灵性,不用提自主性和创造性,更不必提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改变这种惯用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和谐的、灵活多变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再是预先把准备好的知识硬性的传授给学生,而是带动学生积极地探求知识,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使学生“心神领会”“有不期解而自解”。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中形象的情景设置,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发展联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如教《沁园春·雪》这一课,短短114字,能见山川之秀丽,显豪杰之英姿,抒诗人之豪情;熔写景、议论、咏史、抒情为一体,宛如一幅立体动感的山水画,展示江山无限风光和作者豪情。我们可以通过精心导入、背诵研讨、精讲、图片展示、音乐播放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山河壮丽的美景,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怀和凌云壮志。这样学生在知识得到扩充的同时,思想知识和自我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努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教师必须有跟丰富的知识、更高雅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读书百遍,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博览群书,让学生关注社会,走进自然,教师应该身体力行。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导演,他要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和创造欲望,还要从整体上把握一堂课的结构,直接参与课堂艺术的创造;同时教师又应该是表演家,他要用自己的语言、板书、神态以致整个身心投入教学,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修养。同样的一堂课,不同的教师就可能上出不同的效果:一堂课的结构,可能会被调度得繁简得当,疏密适宜,有起有落,时张时驰,也可能被摆弄得层次混乱,头重脚轻,平铺直叙,拖沓冗长。一堂课的气氛,可能会被调度得谈笑风生,如沐春风,也可能被摆弄得死气沉沉,瞌睡炎炎。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润泽学生的心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活跃课堂气氛,而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正好与这一点不谋而合。通过培养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进一步探究,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教材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语言能力的要求。(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
多指导和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是千百年来人类文化的沉淀,闪烁着无比耀眼的光芒。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去挖掘和探索,让他们领略和感受其中的美感,享受其中的趣味。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训练学生勤用手中的笔:一要用笔勤点圈,加深对生字佳句的印象;二要用笔勤批注,帮助理解新词难懂的意思;三要用笔勤摘录,摘抄词语、谚语、名句等等,积累语言资料;四要用笔勤记疑难,以求甚解;五要用笔勤写体会、写心得、写读后感、写观察日志,提高读写能力。如《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传颂的美文,在教授的过程中,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去其会骈文的诗意美、形式美、绘画美和音乐美等特点,并且要求学生尽力记下一些自己认为美的句子,课后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使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
训练学生“口而诵之,默而识之”的能力。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说明语文应该多多诵读。古人读书大约为两种:一是首摇身随,放声吟唱,叫“诵读”;二是踱步庭堂,默看无声,叫“默读”,“诵读”而振神,默读而揣意。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叫告诉我们:勤读就是勤在一个“读”字。当今的读书方法很多,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暂且把它归纳为四句话,一是读名家名篇,多琢磨,反复推敲,认真切磋,吸收营养;二是朗读警句、佳作必动情,只有动情地朗读,才能入神地去理解领会文章的主要情感;三是默读典范作品必熟记,读到情文并茂的典范文章一定要“默而识之”,并反复多次,直到背诵熟记为止;四是粗读一般性文章,弄清全文大意,把握某一方面的风格特点即可。
营造氛围,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习惯于围绕识字、解词、分段、归纳主要内容、揣度中心思想、小结写作特点等“教学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语文课缺乏情趣和灵性,不用提自主性和创造性,更不必提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改变这种惯用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和谐的、灵活多变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再是预先把准备好的知识硬性的传授给学生,而是带动学生积极地探求知识,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使学生“心神领会”“有不期解而自解”。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中形象的情景设置,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发展联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如教《沁园春·雪》这一课,短短114字,能见山川之秀丽,显豪杰之英姿,抒诗人之豪情;熔写景、议论、咏史、抒情为一体,宛如一幅立体动感的山水画,展示江山无限风光和作者豪情。我们可以通过精心导入、背诵研讨、精讲、图片展示、音乐播放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山河壮丽的美景,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怀和凌云壮志。这样学生在知识得到扩充的同时,思想知识和自我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努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教师必须有跟丰富的知识、更高雅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读书百遍,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博览群书,让学生关注社会,走进自然,教师应该身体力行。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导演,他要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和创造欲望,还要从整体上把握一堂课的结构,直接参与课堂艺术的创造;同时教师又应该是表演家,他要用自己的语言、板书、神态以致整个身心投入教学,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修养。同样的一堂课,不同的教师就可能上出不同的效果:一堂课的结构,可能会被调度得繁简得当,疏密适宜,有起有落,时张时驰,也可能被摆弄得层次混乱,头重脚轻,平铺直叙,拖沓冗长。一堂课的气氛,可能会被调度得谈笑风生,如沐春风,也可能被摆弄得死气沉沉,瞌睡炎炎。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润泽学生的心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活跃课堂气氛,而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正好与这一点不谋而合。通过培养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进一步探究,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教材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语言能力的要求。(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