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全盛期一晃十年。林昭宪回忆起这十年来,感慨颇多。对咨询行业来说,互联网为他们插上了轻盈的翅膀。大大解放了咨询人员的劳动力乃至精神生活一互联网让他们得以腾出手来做更多智慧的增值,用QQ沟通的一代让曾经等级森严的咨询业管理变得越来越扁平。
十几年前,我们要拖着箱子给客户做报告
1990年林昭宪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MBA时,他曾经花几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一个昂贵的笔记本电脑。“那时笔记本电脑的概念和现在有所不同,主要是发邮件和传真。那时我们对电脑也仅限于这种粗浅的概念,当时想,要是这个东西能打电话就好了。”
1992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以后。林昭宪留在美国工作。因为大部分企业都还没有互联网设备,他经常要用快递把打印的电子档案邮给客户。那时林昭宪做这种经常要和客户有数据和资料往来的工作,很多时间就白白花在互相等待上。
“而且那时做报告要用投影片,都是大张胶片。我们做完一个报告,要先把它转成胶片格式。每次去客户那里做个简报,还要拖着个大皮箱。所以你可以想象当电子邮件被普遍使用以后,我们有多兴奋!”
现在,林昭宪每天要收发300封左右的邮件,其中有的是简单的询问和报告,他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同意或是不同意,但也有100封左右的邮件需要他认真回答。林昭宪准备了三只手机,一只黑莓手机专门处理收发邮件,iPhone用来上网,另一只手机才专门作通讯用。“工作中对我最重要的就是E-mail,它的及时性和充分可以让我无时无刻地做沟通。电子邮件把人解放了出来,让我们工作更有效率,这是好处;但坏处是我工作得更有压力了。我的回复速度需要加快,即使下班了,我也要开着黑莓。”
把知识转化成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之。”——这句话代表了典型的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获取方式。如果一夜之间回到从前,承接项目、调查事件,甚至是写一篇文章。我们已经淡忘了抛开互联网还可以怎样获取知识了。林昭宪给我们回忆了十几年前真实的工作状态。
咨询公司是一个对知识和资料需求密集的企业,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搜集资料要占去他们项目工作中至少一半的时间。
“那时我们的办公室有很大的空间是留着做图书馆的,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人做图书管理员。他不是负责看管这些书,而是告诉我们这个项目里,哪些书可能有用,外边有什么书可以用,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找到那些出版物,把他们借来、复印。我们经常为了这些资料上门亲自去取。如果说现在人们对互联网上的资料真伪有质疑,其实那时的资料我们一样不能保证他们就是可靠的,一样要做鉴别。”
你会不会认为现在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加班也越来越多了呢?在咨询公司里也是这样的吗?林昭宪告诉我们,起码在咨询公司里,互联网一定是让加班变少了。
“以前,在项目奋战到如火如茶时,如果有一个小组加班。大家就要陪着他们一起加班……而且还要选在同一个地点,或者是找一个酒店的房间。因为电话交流不足,我们,必须口头讨论。到酒店房间里看看,大家有的坐着,有的趴着。在公司里工作也比较紧张,担心资料看不完,担心图书管理员会下班。一张罗加班,秘书也加班,图书馆也加班,效率很低。”
互联网让林昭宪最受益的是工作不必再受到时空的限制。现在咨询公司里下班以后人很少。“因为反正大家分工明确,东西交得出来。如果别人有需要联络你,你可以在和朋友吃饭、唱歌时用手机回个邮件就行了。以前我们要和美国联络,通电话、拿资料,现在写个邮件,你不必太计算那边的时间,大家不用再时时处处苦哈哈地挤在一起了。”
除了这种简单的身体上的解放之外,林昭宪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互联网把员工从搜集资料中解放出来,让资讯和知识更多得以转化成了智慧。
“做战略咨询也需要一个时间的挤压过程。以前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好不容易把资料整理完了,剩下给客户打报告的三五天,甚至是和客户做讨论的时候,突然产生了全新的idea。但没有时间了,只好另外追个项目来做吧。现在,每个项目里关于智慧的讨论会来上好几次,有充足的时间来激发新的想法。互联网改变了太多东西!”
无时无刻地沟通、不拘形式地沟通
林昭宪以前是不使用QQ的,也不建议员工在办公室里使用QQ。“我的工作每天处理邮件都处理不过来,根本来不及用即时聊天工具。以前我也不喜欢员工工作时聊天,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能专心地做一件事情呢?”
不过后来,林昭宪发现,用QQ交流已经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社交的一部分,并且也渗透到了他们的工作中。“现在的工作模式就是可以多任务操作的,我公司里的年轻人,他们会边写着E-mail,边挂着Skype,边聊着QQ。工作中有个问题,随时在QQ上找个这个行业的朋友,问两句,聊两句,再沟通一下感情。他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我们那时单纯从专业渠道获取已经很不一样了。”
林昭宪的客户里有不少互联网公司,也有网络游戏公司,他需要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他会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十年来,林昭宪和孩子的沟通也发生了变化:“我和他有时见不到面,以前我就会给他发E-mail。小时候他会回这些E-mail,现在基本就不回了。因为我在E-mail上写大段的道理,他不喜欢听。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带孩子出去。我发现孩子们在餐桌上比较沉默,有朋友笑着问他们是不是给他们发个电脑。连个QQ就能打开话匣子了?我留心到这个,也去申请了一个QQ和孩子沟通。我发现在QQ上他就比较容易接受,可以及时互动,在聊天中增进感情比一封正式的E-mail感觉要好。”
自己也用起了QQ,林昭宪对办公室里有QQ不再排斥。“因为我知道,现在年轻人的工作习惯就是要无时无刻地沟通、不拘形式地沟通。我的业务上和腾讯的高管也有联系,他们现在最高的同时在线人数达到了1亿人,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这证明了一个人们对QQ的使用率,它有这么多的连接对象,就已经成为了现在年轻人的一种Life Style,而且QQ设计了很多适合企业者应用的插件,会越来越适合做企业内部和社交的沟通。”
林昭宪是个喜欢思考的老板,在QQ创造了这种随时沟通、随时提问的环境下,年轻人是不是也在呼唤着新一代的老板和管理者呢?“我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特别喜欢马云、李开复那样的老板,他们不再迷信权威,需要更多的创意和智力挑战的东西。互联网也给了他们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做这样的事。以前那种层层约束的管理方式他们不喜欢,他们希望可以充分交流,像一个民主的平台,知道你这个老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越是透明、越是及时、越是能容纳新观点和新意见的老板,他们越是喜欢。”
林昭宪的沟通建议
在这个沟通的新时代,林昭宪建议管理者们多用用QQ。因为QQ以前在公司里面老板不用,经理不用,新人也不敢用。但现在QO的使用族群在成长,在占领重要的位子,“逆着他们的喜好是不理智的,我们这些前辈应该反过来适应他们的年轻化。而且,用QQ的一代人在成长,QQ本身也在成长,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于公、于私都便于使用的工具了。”而且,林昭宪认为,越早意识到这块沟通阵地的重要,领导者就可以越早去引导员工如何做更有效的沟通。
“我赞同员工和我多做及时性和感情的沟通,但我不希望员工在太便捷的沟通中忽视了自己的责任,单纯把收集的资料给我,没有自己的总结和判断;或者是沟通太方便了,凡事都随时请示,推诿责任。”
十几年前,我们要拖着箱子给客户做报告
1990年林昭宪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MBA时,他曾经花几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一个昂贵的笔记本电脑。“那时笔记本电脑的概念和现在有所不同,主要是发邮件和传真。那时我们对电脑也仅限于这种粗浅的概念,当时想,要是这个东西能打电话就好了。”
1992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以后。林昭宪留在美国工作。因为大部分企业都还没有互联网设备,他经常要用快递把打印的电子档案邮给客户。那时林昭宪做这种经常要和客户有数据和资料往来的工作,很多时间就白白花在互相等待上。
“而且那时做报告要用投影片,都是大张胶片。我们做完一个报告,要先把它转成胶片格式。每次去客户那里做个简报,还要拖着个大皮箱。所以你可以想象当电子邮件被普遍使用以后,我们有多兴奋!”
现在,林昭宪每天要收发300封左右的邮件,其中有的是简单的询问和报告,他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同意或是不同意,但也有100封左右的邮件需要他认真回答。林昭宪准备了三只手机,一只黑莓手机专门处理收发邮件,iPhone用来上网,另一只手机才专门作通讯用。“工作中对我最重要的就是E-mail,它的及时性和充分可以让我无时无刻地做沟通。电子邮件把人解放了出来,让我们工作更有效率,这是好处;但坏处是我工作得更有压力了。我的回复速度需要加快,即使下班了,我也要开着黑莓。”
把知识转化成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之。”——这句话代表了典型的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获取方式。如果一夜之间回到从前,承接项目、调查事件,甚至是写一篇文章。我们已经淡忘了抛开互联网还可以怎样获取知识了。林昭宪给我们回忆了十几年前真实的工作状态。
咨询公司是一个对知识和资料需求密集的企业,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搜集资料要占去他们项目工作中至少一半的时间。
“那时我们的办公室有很大的空间是留着做图书馆的,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人做图书管理员。他不是负责看管这些书,而是告诉我们这个项目里,哪些书可能有用,外边有什么书可以用,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找到那些出版物,把他们借来、复印。我们经常为了这些资料上门亲自去取。如果说现在人们对互联网上的资料真伪有质疑,其实那时的资料我们一样不能保证他们就是可靠的,一样要做鉴别。”
你会不会认为现在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加班也越来越多了呢?在咨询公司里也是这样的吗?林昭宪告诉我们,起码在咨询公司里,互联网一定是让加班变少了。
“以前,在项目奋战到如火如茶时,如果有一个小组加班。大家就要陪着他们一起加班……而且还要选在同一个地点,或者是找一个酒店的房间。因为电话交流不足,我们,必须口头讨论。到酒店房间里看看,大家有的坐着,有的趴着。在公司里工作也比较紧张,担心资料看不完,担心图书管理员会下班。一张罗加班,秘书也加班,图书馆也加班,效率很低。”
互联网让林昭宪最受益的是工作不必再受到时空的限制。现在咨询公司里下班以后人很少。“因为反正大家分工明确,东西交得出来。如果别人有需要联络你,你可以在和朋友吃饭、唱歌时用手机回个邮件就行了。以前我们要和美国联络,通电话、拿资料,现在写个邮件,你不必太计算那边的时间,大家不用再时时处处苦哈哈地挤在一起了。”
除了这种简单的身体上的解放之外,林昭宪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互联网把员工从搜集资料中解放出来,让资讯和知识更多得以转化成了智慧。
“做战略咨询也需要一个时间的挤压过程。以前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好不容易把资料整理完了,剩下给客户打报告的三五天,甚至是和客户做讨论的时候,突然产生了全新的idea。但没有时间了,只好另外追个项目来做吧。现在,每个项目里关于智慧的讨论会来上好几次,有充足的时间来激发新的想法。互联网改变了太多东西!”
无时无刻地沟通、不拘形式地沟通
林昭宪以前是不使用QQ的,也不建议员工在办公室里使用QQ。“我的工作每天处理邮件都处理不过来,根本来不及用即时聊天工具。以前我也不喜欢员工工作时聊天,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能专心地做一件事情呢?”
不过后来,林昭宪发现,用QQ交流已经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社交的一部分,并且也渗透到了他们的工作中。“现在的工作模式就是可以多任务操作的,我公司里的年轻人,他们会边写着E-mail,边挂着Skype,边聊着QQ。工作中有个问题,随时在QQ上找个这个行业的朋友,问两句,聊两句,再沟通一下感情。他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我们那时单纯从专业渠道获取已经很不一样了。”
林昭宪的客户里有不少互联网公司,也有网络游戏公司,他需要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他会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十年来,林昭宪和孩子的沟通也发生了变化:“我和他有时见不到面,以前我就会给他发E-mail。小时候他会回这些E-mail,现在基本就不回了。因为我在E-mail上写大段的道理,他不喜欢听。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带孩子出去。我发现孩子们在餐桌上比较沉默,有朋友笑着问他们是不是给他们发个电脑。连个QQ就能打开话匣子了?我留心到这个,也去申请了一个QQ和孩子沟通。我发现在QQ上他就比较容易接受,可以及时互动,在聊天中增进感情比一封正式的E-mail感觉要好。”
自己也用起了QQ,林昭宪对办公室里有QQ不再排斥。“因为我知道,现在年轻人的工作习惯就是要无时无刻地沟通、不拘形式地沟通。我的业务上和腾讯的高管也有联系,他们现在最高的同时在线人数达到了1亿人,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这证明了一个人们对QQ的使用率,它有这么多的连接对象,就已经成为了现在年轻人的一种Life Style,而且QQ设计了很多适合企业者应用的插件,会越来越适合做企业内部和社交的沟通。”
林昭宪是个喜欢思考的老板,在QQ创造了这种随时沟通、随时提问的环境下,年轻人是不是也在呼唤着新一代的老板和管理者呢?“我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特别喜欢马云、李开复那样的老板,他们不再迷信权威,需要更多的创意和智力挑战的东西。互联网也给了他们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做这样的事。以前那种层层约束的管理方式他们不喜欢,他们希望可以充分交流,像一个民主的平台,知道你这个老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越是透明、越是及时、越是能容纳新观点和新意见的老板,他们越是喜欢。”
林昭宪的沟通建议
在这个沟通的新时代,林昭宪建议管理者们多用用QQ。因为QQ以前在公司里面老板不用,经理不用,新人也不敢用。但现在QO的使用族群在成长,在占领重要的位子,“逆着他们的喜好是不理智的,我们这些前辈应该反过来适应他们的年轻化。而且,用QQ的一代人在成长,QQ本身也在成长,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于公、于私都便于使用的工具了。”而且,林昭宪认为,越早意识到这块沟通阵地的重要,领导者就可以越早去引导员工如何做更有效的沟通。
“我赞同员工和我多做及时性和感情的沟通,但我不希望员工在太便捷的沟通中忽视了自己的责任,单纯把收集的资料给我,没有自己的总结和判断;或者是沟通太方便了,凡事都随时请示,推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