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编写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创新教育三种教育元素融合的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是新时期“三教”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基于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的职业教育定位,结合传统教材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对基于三育融合的焊接结构生产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梳理了教材的总体设计思路,并且提出了课程项目内容、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教育内容、附录内容编写体例的具体呈现形式。
[关 键 词] 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材改革;三育融合;开发案例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38-0234-03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职院校必须以经济转型升级为背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支撑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内容应从专业能力、思政能力、创新能力三个角度共同出发,培养出基于需求导向的专、创、思三种教育元素融合(以下简称三育融合)型人才[1]。
2019年2月,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2020年9月,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要求“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创新教材形态,推行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2]。这些重大举措为职业院校教材改革指明了方向,编写和使用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正在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趋势。
一、焊接结构生产教材存在的问题
焊接结构生产课程作为高职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承担着学生思政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然而传统的职教教材依然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章—节”式的学科知识体系,忽略了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价值观成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教材缺乏职业性,缺乏思政育人能力,缺乏创新育人能力。可见,传统的教材形式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功能上都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能否科学、有效地建设和开发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发展需求的三育融合型焊接结构生产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以下简称案例教材),是焊接结构生产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3]。
二、案例教材的总体设计思路
将案例教材编写主体结构进行改革采用校企双元组合,结合中船1+X特殊焊接技术职业等级证书考核内容,企业编写人员提供包含岗位对职业人员技术技能、素质、岗位职责、职业标准等职业能力要求的焊接结构生产课程能力汇总表,学校编写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对课程能力进行转化和重新编排,考虑其他高职院校生源情况和现有实训室建设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中,易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现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学项目,打破知识体系,重构成职业行动体系[4]。将案例教材的结构单元定为“项目—任务”体例,同时教材内适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育元素,形成了三育融合的创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三育融合内容如下。
(一)专业技能内容的融入
整个案例教材课程内容是以典型的十字柱焊接结构生产工艺流程的工作任务作为主线,依次展开“穿戴焊工劳保用品”“识读十字柱结构的焊接接头”“备料加工十字柱结构”“编制十字柱结构焊接生产技术文件”“制作H型钢腹板”“制作十字柱结构部件T形接头”六个项目以及三个附录(桥式起重机桥架的生产工艺、压力容器的生产工艺、船舶结构的生产工艺)等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中以二维码的形式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企业生产现场资料、技术操作视频、微课视频、文本资料等教学资源,弥补传统教材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缺乏[5]。
(二)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案例教材中与项目和附录内容相对应,依次展开“安全生产”“职业道德”“工匠精神”“青年使命”“刻苦学习”“励志成功”以及“热爱祖国”七个主题的思政教育,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融入点,弥补传统教材育人能力的缺乏。
(三)创新教育内容的融入
在案例教材的项目或任务中融入与专业教学内容相关的专利、发明案例,如新型焊接面罩、新型钢材除锈装置、新型划规、新型氧气乙炔分离架、新型压弯成型模具、新型角焊缝检验装置等,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便完成本项目或任务创新项目的设计,弥补传统教材创新教育的缺乏。
三、案例教材编写体例的呈现形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功能,案例教材的排版方式采用横版,并且将每一页教材按左右两侧分栏进行编写。下面依次对案例教材中项目、课程思政、创新教育以及附录编写体例的呈现形式进行介绍。
(一)项目内容编写体例的呈现形式
对于案例教材中的每一个项目而言,从内容上来说可将其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项目教学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是项目任务;第三部分是学习成果;第四部分是视野拓宽。
第一部分包括项目描述、项目要求、学习目标与学习载体,在教材中以一页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图1所示。“项目描述”放置在左侧,用来概括描述一项真实的工作项目,也就是描述要做一件什么事。“项目要求”放置在左侧,用来说明项目的工作任务要做成什么样,这部分内容要与项目中设置的任务一一对应。“学习目标”放置在左侧,用来说明本项目拟要达到的知识、技能、素养、课程思政、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学习载体”放置在右侧,用来介绍承载学习内容的具体实物载体。 第二部分包括項目任务的职业活动、职业知识以及任务测评,采用“做中学”的编排方式实现了“实践→理论”。对于一个任务而言,左侧的分栏用于编写职业活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步骤,右侧的分栏用于编写与职业活动相关的知识,左右两侧的内容要做到一一对应,并且右侧职业知识的编写采用表格形式,体现出工作手册式教材方便查找的功能,学生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此外,在该部分内容编写时,有意在某处留有空白方便学生记录,如图2所示。每个任务完成后都要进行任务测评,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这四部分内容可从左侧向右侧依次编写,如图3所示,其中,一是与该任务相关的关键术语解读;二是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学生素养评价;三是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学生技能评价;四是拓展训练,包括与该任务相关的专业问题、专业技术活动以及思维导图学习目标总结等内容。
第三部分主要包括成果描述、实施准备以及验证方法与标准,学习成果的考核实现了“实践→理论→实践”。每个项目完成后,即该项目所有的任务都完成后要进行学习成果考核,该部分内容可从左侧向右侧依次编写。学习成果考核的题目带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素养的应用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实现技能的有效迁移为主,知识迁移为辅。
第四部分主要包括案例与知识拓展,拓展内容的加入实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对于本项目中非直接相关并且在1+X特殊焊接技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有要求的知识,可以在该部分以“应用案例+知识点”的内容编排方式进行编写,如图4所示。其中,教材左侧为应用案例,右侧为与应用案例相关的专业知识点,左右两侧的内容同样要求尽量做到一一对应。案例与知识拓展是对项目知识的补充,具有一定的提升性,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技能迁移为辅。
案例教材中项目的编写理念是工学结合、学做合一、OBE成果导向,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项目内容的编排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项目编写的过程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将知识与技能进行结合,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实践与理论基础;通过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让学生在知识习得与技能训练“反复推演”的过程中实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有效循环,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提升符合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规律[6]。
(二)课程思政内容编写体例的呈现形式
案例教材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主要呈现在教材的页眉和页脚位置,在页眉处印有关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标语,标语段落右对齐;在页脚处思政元素的融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本页教材不需要融入特定的课程思政点时,页脚处的思政元素是本项目的课程思政主题教育标语,二是当本页教材需要融入特定的课程思政点时,页脚处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案例,值得强调的是描述课程思政案例的语言文字不宜过多,应简明扼要。
案例教材中课程思政元素的编写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页眉处思政元素的融入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思政课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而转化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页脚处思政元素的融入让学生了解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教材知识、技能、思政融为一体的内容体系,实现教材的全过程育人,进而最终向行业、企业输送新一代产业复合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高素质建设者。
(三)创新教育内容编写体例的呈现形式
案例教材创新教育元素的融入放置在任务、项目或视野拓宽之后的位置,呈现形式是左右两侧分栏,其中,左侧是与本任务或项目相关的专利、发明案例,右侧是学生要完成的创新设计。创新教育元素的融入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在选择创新内容时应注意创新项目难度适中,并且来源于实际焊接生产中学生工作会接触到的事物,做到这两点就能基本符合高职类焊接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实现专创融合的创新教育。
案例教材中创新教育元素的编写理念是遵循学生发展原则。左侧的专利、发明案例起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促使学生开阔眼界,打开创新思路,以便完成右侧的创新教育任务。通过左右两侧创新教育元素的融入,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提升。
(四)附录内容编写体例的呈现形式
案例教材附录放置在所有项目之后的位置,呈现形式与项目中视野拓宽部分内容相同,依然是采用左右两侧编排的方式,左侧为典型焊接结构生产案例,右侧为相关的专业知识点。
案例教材中附录的编写理念是迁移、强化和补充专业知识。附录的编写内容是不同品种的焊接结构制造,需要学生分析其生产工艺,掌握其制造难点、关键技术,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强化、补充和综合运用,实现了知识迁移,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实现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功能,案例教材的排版方式采用横版,并且将每一页教材按左右两侧分栏进行编写,左侧为职业行动或案例,右侧为职业行动或案例相关知识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两者一一对应,方便查找,是本教材在编写形式上的最主要特色。
案例教材由校企双元合作共同开发,打破传统的“章-节”知识体系,按照典型十字柱焊接结构的生产工艺流程,结合中船1+X特殊焊接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将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标准与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标准相对接,重构职业行动体系,将教材的结构单元定为基于OBE成果导向理念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做一体的“项目-任务”体例,形成一套具有“实践→理论→实践→理论”螺旋上升式规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在教材的编写中,考虑到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教材内适当融入1+X证书考核内容及标准、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育元素,形成了三育融合的创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进.工业4.0对工作世界的影响和教育变革的呼唤[J].教育研究,2020(2):126-127.
[2]丁喜纲.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比较与建设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7-71.
[3]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86-91.
[4]崔发周.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特征与改革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18):97-103.
[5]李政.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与编写策略[J].职教论坛,2020(4):21-26.
[6]黄河,杨明鄂,旷庆祥.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内涵及建设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99-103.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材改革;三育融合;开发案例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38-0234-03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职院校必须以经济转型升级为背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支撑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内容应从专业能力、思政能力、创新能力三个角度共同出发,培养出基于需求导向的专、创、思三种教育元素融合(以下简称三育融合)型人才[1]。
2019年2月,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2020年9月,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要求“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创新教材形态,推行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2]。这些重大举措为职业院校教材改革指明了方向,编写和使用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正在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趋势。
一、焊接结构生产教材存在的问题
焊接结构生产课程作为高职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承担着学生思政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然而传统的职教教材依然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章—节”式的学科知识体系,忽略了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价值观成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教材缺乏职业性,缺乏思政育人能力,缺乏创新育人能力。可见,传统的教材形式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功能上都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能否科学、有效地建设和开发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发展需求的三育融合型焊接结构生产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以下简称案例教材),是焊接结构生产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3]。
二、案例教材的总体设计思路
将案例教材编写主体结构进行改革采用校企双元组合,结合中船1+X特殊焊接技术职业等级证书考核内容,企业编写人员提供包含岗位对职业人员技术技能、素质、岗位职责、职业标准等职业能力要求的焊接结构生产课程能力汇总表,学校编写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对课程能力进行转化和重新编排,考虑其他高职院校生源情况和现有实训室建设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中,易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实现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学项目,打破知识体系,重构成职业行动体系[4]。将案例教材的结构单元定为“项目—任务”体例,同时教材内适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育元素,形成了三育融合的创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三育融合内容如下。
(一)专业技能内容的融入
整个案例教材课程内容是以典型的十字柱焊接结构生产工艺流程的工作任务作为主线,依次展开“穿戴焊工劳保用品”“识读十字柱结构的焊接接头”“备料加工十字柱结构”“编制十字柱结构焊接生产技术文件”“制作H型钢腹板”“制作十字柱结构部件T形接头”六个项目以及三个附录(桥式起重机桥架的生产工艺、压力容器的生产工艺、船舶结构的生产工艺)等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中以二维码的形式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企业生产现场资料、技术操作视频、微课视频、文本资料等教学资源,弥补传统教材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缺乏[5]。
(二)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案例教材中与项目和附录内容相对应,依次展开“安全生产”“职业道德”“工匠精神”“青年使命”“刻苦学习”“励志成功”以及“热爱祖国”七个主题的思政教育,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融入点,弥补传统教材育人能力的缺乏。
(三)创新教育内容的融入
在案例教材的项目或任务中融入与专业教学内容相关的专利、发明案例,如新型焊接面罩、新型钢材除锈装置、新型划规、新型氧气乙炔分离架、新型压弯成型模具、新型角焊缝检验装置等,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便完成本项目或任务创新项目的设计,弥补传统教材创新教育的缺乏。
三、案例教材编写体例的呈现形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功能,案例教材的排版方式采用横版,并且将每一页教材按左右两侧分栏进行编写。下面依次对案例教材中项目、课程思政、创新教育以及附录编写体例的呈现形式进行介绍。
(一)项目内容编写体例的呈现形式
对于案例教材中的每一个项目而言,从内容上来说可将其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项目教学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是项目任务;第三部分是学习成果;第四部分是视野拓宽。
第一部分包括项目描述、项目要求、学习目标与学习载体,在教材中以一页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图1所示。“项目描述”放置在左侧,用来概括描述一项真实的工作项目,也就是描述要做一件什么事。“项目要求”放置在左侧,用来说明项目的工作任务要做成什么样,这部分内容要与项目中设置的任务一一对应。“学习目标”放置在左侧,用来说明本项目拟要达到的知识、技能、素养、课程思政、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学习载体”放置在右侧,用来介绍承载学习内容的具体实物载体。 第二部分包括項目任务的职业活动、职业知识以及任务测评,采用“做中学”的编排方式实现了“实践→理论”。对于一个任务而言,左侧的分栏用于编写职业活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步骤,右侧的分栏用于编写与职业活动相关的知识,左右两侧的内容要做到一一对应,并且右侧职业知识的编写采用表格形式,体现出工作手册式教材方便查找的功能,学生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此外,在该部分内容编写时,有意在某处留有空白方便学生记录,如图2所示。每个任务完成后都要进行任务测评,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这四部分内容可从左侧向右侧依次编写,如图3所示,其中,一是与该任务相关的关键术语解读;二是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学生素养评价;三是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学生技能评价;四是拓展训练,包括与该任务相关的专业问题、专业技术活动以及思维导图学习目标总结等内容。
第三部分主要包括成果描述、实施准备以及验证方法与标准,学习成果的考核实现了“实践→理论→实践”。每个项目完成后,即该项目所有的任务都完成后要进行学习成果考核,该部分内容可从左侧向右侧依次编写。学习成果考核的题目带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素养的应用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实现技能的有效迁移为主,知识迁移为辅。
第四部分主要包括案例与知识拓展,拓展内容的加入实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对于本项目中非直接相关并且在1+X特殊焊接技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有要求的知识,可以在该部分以“应用案例+知识点”的内容编排方式进行编写,如图4所示。其中,教材左侧为应用案例,右侧为与应用案例相关的专业知识点,左右两侧的内容同样要求尽量做到一一对应。案例与知识拓展是对项目知识的补充,具有一定的提升性,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技能迁移为辅。
案例教材中项目的编写理念是工学结合、学做合一、OBE成果导向,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项目内容的编排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项目编写的过程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将知识与技能进行结合,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实践与理论基础;通过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让学生在知识习得与技能训练“反复推演”的过程中实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有效循环,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提升符合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规律[6]。
(二)课程思政内容编写体例的呈现形式
案例教材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主要呈现在教材的页眉和页脚位置,在页眉处印有关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标语,标语段落右对齐;在页脚处思政元素的融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本页教材不需要融入特定的课程思政点时,页脚处的思政元素是本项目的课程思政主题教育标语,二是当本页教材需要融入特定的课程思政点时,页脚处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案例,值得强调的是描述课程思政案例的语言文字不宜过多,应简明扼要。
案例教材中课程思政元素的编写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页眉处思政元素的融入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思政课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而转化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页脚处思政元素的融入让学生了解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教材知识、技能、思政融为一体的内容体系,实现教材的全过程育人,进而最终向行业、企业输送新一代产业复合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高素质建设者。
(三)创新教育内容编写体例的呈现形式
案例教材创新教育元素的融入放置在任务、项目或视野拓宽之后的位置,呈现形式是左右两侧分栏,其中,左侧是与本任务或项目相关的专利、发明案例,右侧是学生要完成的创新设计。创新教育元素的融入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在选择创新内容时应注意创新项目难度适中,并且来源于实际焊接生产中学生工作会接触到的事物,做到这两点就能基本符合高职类焊接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实现专创融合的创新教育。
案例教材中创新教育元素的编写理念是遵循学生发展原则。左侧的专利、发明案例起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促使学生开阔眼界,打开创新思路,以便完成右侧的创新教育任务。通过左右两侧创新教育元素的融入,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提升。
(四)附录内容编写体例的呈现形式
案例教材附录放置在所有项目之后的位置,呈现形式与项目中视野拓宽部分内容相同,依然是采用左右两侧编排的方式,左侧为典型焊接结构生产案例,右侧为相关的专业知识点。
案例教材中附录的编写理念是迁移、强化和补充专业知识。附录的编写内容是不同品种的焊接结构制造,需要学生分析其生产工艺,掌握其制造难点、关键技术,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强化、补充和综合运用,实现了知识迁移,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实现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功能,案例教材的排版方式采用横版,并且将每一页教材按左右两侧分栏进行编写,左侧为职业行动或案例,右侧为职业行动或案例相关知识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两者一一对应,方便查找,是本教材在编写形式上的最主要特色。
案例教材由校企双元合作共同开发,打破传统的“章-节”知识体系,按照典型十字柱焊接结构的生产工艺流程,结合中船1+X特殊焊接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将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标准与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标准相对接,重构职业行动体系,将教材的结构单元定为基于OBE成果导向理念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做一体的“项目-任务”体例,形成一套具有“实践→理论→实践→理论”螺旋上升式规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在教材的编写中,考虑到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教材内适当融入1+X证书考核内容及标准、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育元素,形成了三育融合的创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进.工业4.0对工作世界的影响和教育变革的呼唤[J].教育研究,2020(2):126-127.
[2]丁喜纲.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比较与建设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7-71.
[3]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86-91.
[4]崔发周.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特征与改革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18):97-103.
[5]李政.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与编写策略[J].职教论坛,2020(4):21-26.
[6]黄河,杨明鄂,旷庆祥.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内涵及建设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99-10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