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的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以后继续学习更加深奥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我就物理故事在初中物理趣味性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小的感悟。
我在这些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收集一些物理故事在课堂上适时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十分轻松地完成教学目的。下面我列举两个例子,希望能使大家从中得到启发。
1.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我就会给学生们讲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
2. 在学习浮力的应用飞艇时我就会给学生们讲“兴登堡”号的故事。
[关键词]初中 物理 兴趣 故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4-0311-01
初中的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以后继续学习更加深奥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我就物理故事在初中物理趣味性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小的感悟。
我在这些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收集一些物理故事在课堂上适时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十分轻松地完成教学目的。下面我列举两个例子,希望能使大家从中得到启发。
1.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我就会给学生们讲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
1825年,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来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通过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灵敏电流计放到另一间房里他想,反正产生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当时科学界都认为利用磁场产生的电应该是“稳定”的),插入磁铁后,如果有电流,跑到另一间房里观察也来得及就这样,科拉顿开始了实验。??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看到的电流计指针都是指在“0”刻度的位置。科拉顿失败了。科拉顿的这个失败,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呢?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因为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是摆动了的。也就是说,电磁感应的实验是成功了,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有人说,这是一次“遗憾的失败”。因为科拉顿如果有个助手在另外那间房里,或者科拉顿就把电流计放在同一间房里看得见的地方,那么成功的桂冠肯定是属于科拉顿的。有人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失败”。因为科拉顿没能转变思想,没有从“稳态”的猜想转变到“暂态”的考虑上来,所以他想不到请个助手帮一下忙、或者把电流计拿到同一间房里来。事实也正是如此,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他决定不再固守“穩态”的猜想,终于在1831年8月,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拉顿只能留下永远的遗憾。
2.在学习浮力的应用飞艇时我就会给学生们讲“兴登堡”号的故事。
1937年5月初,“兴登堡”号巨型飞艇满载着乘客,横过大西洋,飞到了美国新泽西州赫斯特湖航空港的上空。地面上站满了人群,飞艇徐徐下降,准备着陆。突然,几秒钟内,火蔓延到全艇。飞艇一下子就变成一团火球,坠落到地上,艇上36名乘员全部丧生。为什么会起火呢?原来当时飞艇的气囊里填充的是氢气。氢气的比重比空气轻,所以飞艇能浮在空中。但是,氢气是一种可燃性的气体,碰到火星就容易引起急剧燃烧而爆炸。飞艇是一种古老的轻飞行器,它的“老祖宗”就是气球。早在200年前,有人就主张在气球上装上桨,让它能像船一样在空中划行。19世纪,发明了发动机,并且装到了气球上。于是,一种带有动力和操纵装置的新型飞行器——气艇产生了。1894年,我国也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飞艇。在这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飞艇简直成了空中最热门的飞行器。各种各样的飞艇在空中大显身手。其中德国飞行家齐柏林设计的飞艇最出名。“齐柏林”飞艇经过多次改进,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商业交通工具。1936年,齐柏林又制造了一艘当时最豪华的“兴登堡”号飞艇。飞艇长200多米,上面有舱房、餐厅、客厅等,可以载客72人。可是,飞行不到一年,就被一把火烧毁了。这以后,飞艇就逐渐被飞机取代,而在空中消失了。70年代以来,人们又怀念起飞艇来了,各国又纷纷争着制造飞艇。这是因为飞艇有许多飞机所没有的优点。它耗油少,对空气污染小,而且没有噪声。它载重量大,飞行平衡,可以用它吊运大型货物或者作电视转播等。并且用不可燃的氦气代替易失火的氢气。因此,它将是一种大有希望的飞行器,古老的飞艇将焕发青春。
总之,小故事,大作用。几年的坚持使我的课堂更生动有趣了,课堂也更高效了,学生也更爱上物理课了。当然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我就物理故事在初中物理趣味性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小的感悟。
我在这些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收集一些物理故事在课堂上适时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十分轻松地完成教学目的。下面我列举两个例子,希望能使大家从中得到启发。
1.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我就会给学生们讲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
2. 在学习浮力的应用飞艇时我就会给学生们讲“兴登堡”号的故事。
[关键词]初中 物理 兴趣 故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4-0311-01
初中的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以后继续学习更加深奥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我就物理故事在初中物理趣味性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小的感悟。
我在这些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收集一些物理故事在课堂上适时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十分轻松地完成教学目的。下面我列举两个例子,希望能使大家从中得到启发。
1.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我就会给学生们讲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
1825年,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来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通过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灵敏电流计放到另一间房里他想,反正产生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当时科学界都认为利用磁场产生的电应该是“稳定”的),插入磁铁后,如果有电流,跑到另一间房里观察也来得及就这样,科拉顿开始了实验。??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看到的电流计指针都是指在“0”刻度的位置。科拉顿失败了。科拉顿的这个失败,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呢?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因为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是摆动了的。也就是说,电磁感应的实验是成功了,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有人说,这是一次“遗憾的失败”。因为科拉顿如果有个助手在另外那间房里,或者科拉顿就把电流计放在同一间房里看得见的地方,那么成功的桂冠肯定是属于科拉顿的。有人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失败”。因为科拉顿没能转变思想,没有从“稳态”的猜想转变到“暂态”的考虑上来,所以他想不到请个助手帮一下忙、或者把电流计拿到同一间房里来。事实也正是如此,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他决定不再固守“穩态”的猜想,终于在1831年8月,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拉顿只能留下永远的遗憾。
2.在学习浮力的应用飞艇时我就会给学生们讲“兴登堡”号的故事。
1937年5月初,“兴登堡”号巨型飞艇满载着乘客,横过大西洋,飞到了美国新泽西州赫斯特湖航空港的上空。地面上站满了人群,飞艇徐徐下降,准备着陆。突然,几秒钟内,火蔓延到全艇。飞艇一下子就变成一团火球,坠落到地上,艇上36名乘员全部丧生。为什么会起火呢?原来当时飞艇的气囊里填充的是氢气。氢气的比重比空气轻,所以飞艇能浮在空中。但是,氢气是一种可燃性的气体,碰到火星就容易引起急剧燃烧而爆炸。飞艇是一种古老的轻飞行器,它的“老祖宗”就是气球。早在200年前,有人就主张在气球上装上桨,让它能像船一样在空中划行。19世纪,发明了发动机,并且装到了气球上。于是,一种带有动力和操纵装置的新型飞行器——气艇产生了。1894年,我国也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飞艇。在这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飞艇简直成了空中最热门的飞行器。各种各样的飞艇在空中大显身手。其中德国飞行家齐柏林设计的飞艇最出名。“齐柏林”飞艇经过多次改进,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商业交通工具。1936年,齐柏林又制造了一艘当时最豪华的“兴登堡”号飞艇。飞艇长200多米,上面有舱房、餐厅、客厅等,可以载客72人。可是,飞行不到一年,就被一把火烧毁了。这以后,飞艇就逐渐被飞机取代,而在空中消失了。70年代以来,人们又怀念起飞艇来了,各国又纷纷争着制造飞艇。这是因为飞艇有许多飞机所没有的优点。它耗油少,对空气污染小,而且没有噪声。它载重量大,飞行平衡,可以用它吊运大型货物或者作电视转播等。并且用不可燃的氦气代替易失火的氢气。因此,它将是一种大有希望的飞行器,古老的飞艇将焕发青春。
总之,小故事,大作用。几年的坚持使我的课堂更生动有趣了,课堂也更高效了,学生也更爱上物理课了。当然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