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胡适是现代开创型的思想家,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似乎与新闻、新闻记者不沾边,可他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坚持认为自己与记者是“同业”。本文分析了胡适与新闻业的关系。
【关键词】胡适 新闻业
一、胡适坚持认为自己与记者是“同业”
胡适是现代开创型的思想家,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似乎与新闻、新闻记者不沾边,可他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坚持认为自己与记者“同业”。原因有二:
一是他在中国公学读书时,十六七岁的年纪,竟然独立地办了十四期《竞业旬报》。以如此年龄,从他人生的角度,不能不说是较早地涉足了新闻事业。正是在办报过程中,看到了白话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为他以后大张以白话代替文言为主旨的文学革命主张埋下了实践的因子;在当时中国报业刚刚起步的阶段,胡适就开始试图通过办报启蒙人心,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报业的先驱者之一。就是在这张报上,胡适通过记载新闻时事,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难得的珍贵史料,比如杀害秋瑾的凶手贵福随后的去向与在安徽宁国的遭遇。1908年8月17日,该报第24期,国内近事栏,胡适推出《贵福奈何》的综合报道,“前任绍兴府知府贵福,不见容于浙人,后又在京运动,已调补安徽宁国府缺。不料宁国府的绅学界,晓得贵福从前在绍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王。若听他到任,那区区一个宁国府,哪里够他荼毒。所以那绅学界同心协力,要想赶去贵福,不要他到任。前天开会会议这事,有一位绅士想了几种办法,如今把来登在报上给大家看看”。胡适随后概括介绍这几种意见,并且插进了讽刺性的短评。这个消息除了上边所说的史料价值,还让我们看到了刽子手的不得人心,也看到安徽宁国人民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觉醒与胆略。而短评,不仅丰富了该报道的形式,显示了该报道的社会意义,也唤醒了胡适后来提倡时事评论的意识。
二是胡适自己归纳的,“几乎年年与报界发生关系,至少和杂志社未曾断过关系”。外国留学时,胡适常常翻译小说,写些散文向报刊杂志投稿,以换取些许稿费“赡养家母”。在之后的一生中,他参与编辑或主编的报刊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努力周报》、《独立评论》和《自由中国》等。这些报刊在现代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发展史上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新青年》,他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等雄文;在《每周评论》,他在现代中国第一次全面概括且高度评论马克思主义,首次在中国历史上准确提出“实践证明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努力周报》,他和李大钊等人联名提出“好政府主义”的主张,在《独立评论》,他和罗隆基、王造时、梁实秋等人强烈批评国民政府独裁,呼吁自由与约法;在《自由中国》,他敢冒蒋介石威压,公开要求蒋介石不要第三次竞选连任。如果说现代思想史绕不开胡适,那么,谈现代新闻出版同样绕不开胡适。
二、胡适对新闻业的贡献
既然胡适与新闻出版有不解之缘,那么从新闻角度来说,他对新闻有何独特贡献呢?
一是推动报刊采用现代表现方式。中国古代的文章表现方式,不仅文言,而且连排,没有标点,也不分段。这就是胡适后来一直所说的,也是大家都有的深刻体验,就是即使认识了很多汉字,也不能很好的句读以及很顺畅地阅读文章。胡适提倡白话文,获得大家认知后,又开始提倡运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推动整个国家统一国语(即我们现代所谓普通话)的形成,随即又与其他一些专家一同提案,要求制定统一的标点符号来分割语言,并同时展开实践,通过老乡汪孟邹亚东出版社出版由他和陈独秀作序、汪原放标点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没想到,新版的小说销量大增,有了这个实践尝试,胡适开始极力推动呼吁报纸全面改用白话文和新表现方式出版。虽然晚清即有人从宣传革命的需要创办了一些俗话报,用胡适的话说那是给老百姓看的,在正式场合和通行公文以及给知识分子看的报刊中,仍是陈辞滥调充斥的文言;五四期间,产生了四百多家白话宣传小杂志,之后报纸的副刊出现采用新式标点的文学作品,但大型且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报纸,其新闻仍然使用文言。即使到三十年代中期仍然没有多大改观。胡适对1934年1月3日的14版的《益世报》和1月4日同版数的《大公报》作了统计,白话竟然所占篇幅还不到18%,特别是新闻完全被文言盘踞着,并且没有丝毫改革的迹象。他分析了原因,认为报纸这样做,是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是用白话打电报,字数比文言多,电报费太贵。第二是用白话记载新闻,字数也比文言多,占篇幅太多。”针对这两个原因,胡适提出了合乎常情也能够实际做到并且容易做到的解决办法。国际上外地记者为了节省电报费,拍发新闻时也是尽量简省,但每家报社都配有“改写”员,对其进行通俗化改写;新闻本是今天的事,应该用今天的活语言去记载,这样才能传神传信,现在却把活的语言翻成死的语言,再加上许多陈腐的套语,表面上看去很凝练,其实才是真正的冗长,解决这个问题,用干净的白话是最有效的方法。胡适告诫报纸,“我们睁眼看看世界,今天还有一个文明国家的公文报纸用死文字的吗?”“中国的报纸应该完全用白话。”在胡适等人推动下,用文言表现新闻的方式逐渐得到了改观。
二是首创报纸头版评论专栏的开设。胡适曾说:“《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就是我替张季鸾先生、胡政之先生计划的,请《大公报》以外的作家每星期写一篇文章,日程也多由我代为指定。这样,报馆的主笔先生每周至少有一天休息。这种方式旋为国内各报所采用。”通过胡适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这一策划,开创了现代报业两种方式:请作家开设评论专栏,在报纸头版以固定的时间周期开设评论专栏。特别是后者,对报纸的意义相当巨大。其一,它打破了头版全是新闻的单调,其二,用不同字体排出,也是对版面的活跃,其三,也是最主要的,它表明了报纸的立场,特别是对当下发生大事的态度。有人说,评论是一家报纸真正水平、胆识与风骨的体现。按此演绎,则一版的评论往往是一份报纸的“灵魂”。胡适的这个策划为《大公报》这个一开始仅限天津的地区性报纸,变成一个全国性的“舆论机关”,成长为当时“中国最好的报纸”,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1931年胡适发表了一篇《后生可畏》的评论《大公报》的文章。他认为其成功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第二是发表肯负责任的评论。“这两项都是每一家报馆应该尽的职务,只因为国中的报纸都不敢做,或不肯做,或不能做,而《大公报》居然肯努力去做,并且有不小的成功,所以就一跳而享大名了。” 三、胡适对新闻记者的要求
既然胡适编过报纸,办过杂志,那么他对报纸及其从业人员尤其是新闻记者有什么要求?
一是报纸的新闻宗旨或曰新闻态度。报纸是靠新闻起家的,也是靠新闻撑起生命的,报道新闻是它的第一使命。因此,如何对待新闻或曰报道新闻是其“生命”“使命”的基本亮色。胡适虽然专门论述新闻的文章或讲演不多,但他对报纸的“真精神”理解得非常到位。他认为其真精神的第一条是快捷真实,即必须迅速登载确实的消息。这种确实有时是表象,而不是真正的真实,为了达到真正的真实,我们还必须有一种“辩冤白谤”的功夫。第二条是领导,胡适说,“报纸应该领导全国”,这个“领导”不是我们现在的行政领导,而是用真实的新闻引导公众认识社会现实,认识时代发展,而是“用公平态度去批评社会、教育、文化、政治”,起到“良心”和“标杆”的作用。胡适如此反问,“在这个时代,一个报馆还应该依靠那些谈人家庭阴私的黑幕小说来推广销路吗?还是应该努力专向正确快捷的新闻和公平正直的评论上谋发展呢?在这个时代,一个舆论机关还是应该站在读者的前面做向导呢?还是应该跟在读者的背后随顺他们呢?”
二是报纸从业人员的责任感。这从业人员包括行政人员与新闻记者,甚至其他从业人员。首先他要求所有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报纸的神圣使命,必须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干我们这一行的,必须有一种信仰”,必须相信报业“是有力量、足以自夸的高贵职业”,“我们是有力量的,我们的笔是有力量的”,只要我们采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对这一行业有信心,只要我们的主张是站得住的,有材料,有证据,不为私,是为公,以公平的态度锲而不舍地努力下去,‘功不唐捐’,努力是不会白费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定会完成我们引导社会,充当社会良知的使命。其二,他要求新闻记者,“不但要有广泛的无所不知的知识,同时在学术上、道德上也应该有相当的修养。特别是未来的新闻记者,要多看侦探小说。”前三项好理解,最后他要求新闻记者要多看侦探小说,既新颖也让人有点匪夷所思。胡适认为现代侦探小说,是提倡科学精神的,没有一篇侦探小说,不是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去求证一件事实真相的。因此,胡适提倡记者看侦探小说,一是要求记者要有科学精神,二是从报纸求真的使命出发,要记者学会用其中的方法求得新闻根本的真实。
三是报纸应该重视广告。报纸应该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需要广告,广告也需要它。因此报纸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广告,并把它视为发展的重要命脉之一。而企业在报纸刊登广告,也实现了产品销量的增加。广告不仅是联结报纸与企业的纽带,也是二者双赢的载体。胡适得出这个结论,是他研究美国以及上海报纸广告业之后的理性成果。应该说,是符合实际的,也是科学的。胡适认为,在人们广告意识没有觉醒或者还不十分清晰的情况下,“广告是靠报馆提倡,要靠自己去找的”,在推广报纸销路的前提下,“再全力宣传广告效用,派人出去招揽广告”,也就是说,广告是需要报纸采取积极主动策略的。最主要的一点,胡适提出了报纸要想更好地刊登广告,必须研究广告心理学,“大家如果能够研究用策略、战略去争取广告,我敢担保广告一定会发达”。胡适这个观点,对我们主动争取广告,扩大广告效用,仍然有着莫大的借鉴价值。□
(作者单位:工商导报社)
责编:周蕾
【关键词】胡适 新闻业
一、胡适坚持认为自己与记者是“同业”
胡适是现代开创型的思想家,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似乎与新闻、新闻记者不沾边,可他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坚持认为自己与记者“同业”。原因有二:
一是他在中国公学读书时,十六七岁的年纪,竟然独立地办了十四期《竞业旬报》。以如此年龄,从他人生的角度,不能不说是较早地涉足了新闻事业。正是在办报过程中,看到了白话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为他以后大张以白话代替文言为主旨的文学革命主张埋下了实践的因子;在当时中国报业刚刚起步的阶段,胡适就开始试图通过办报启蒙人心,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报业的先驱者之一。就是在这张报上,胡适通过记载新闻时事,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难得的珍贵史料,比如杀害秋瑾的凶手贵福随后的去向与在安徽宁国的遭遇。1908年8月17日,该报第24期,国内近事栏,胡适推出《贵福奈何》的综合报道,“前任绍兴府知府贵福,不见容于浙人,后又在京运动,已调补安徽宁国府缺。不料宁国府的绅学界,晓得贵福从前在绍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王。若听他到任,那区区一个宁国府,哪里够他荼毒。所以那绅学界同心协力,要想赶去贵福,不要他到任。前天开会会议这事,有一位绅士想了几种办法,如今把来登在报上给大家看看”。胡适随后概括介绍这几种意见,并且插进了讽刺性的短评。这个消息除了上边所说的史料价值,还让我们看到了刽子手的不得人心,也看到安徽宁国人民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觉醒与胆略。而短评,不仅丰富了该报道的形式,显示了该报道的社会意义,也唤醒了胡适后来提倡时事评论的意识。
二是胡适自己归纳的,“几乎年年与报界发生关系,至少和杂志社未曾断过关系”。外国留学时,胡适常常翻译小说,写些散文向报刊杂志投稿,以换取些许稿费“赡养家母”。在之后的一生中,他参与编辑或主编的报刊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努力周报》、《独立评论》和《自由中国》等。这些报刊在现代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发展史上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新青年》,他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等雄文;在《每周评论》,他在现代中国第一次全面概括且高度评论马克思主义,首次在中国历史上准确提出“实践证明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努力周报》,他和李大钊等人联名提出“好政府主义”的主张,在《独立评论》,他和罗隆基、王造时、梁实秋等人强烈批评国民政府独裁,呼吁自由与约法;在《自由中国》,他敢冒蒋介石威压,公开要求蒋介石不要第三次竞选连任。如果说现代思想史绕不开胡适,那么,谈现代新闻出版同样绕不开胡适。
二、胡适对新闻业的贡献
既然胡适与新闻出版有不解之缘,那么从新闻角度来说,他对新闻有何独特贡献呢?
一是推动报刊采用现代表现方式。中国古代的文章表现方式,不仅文言,而且连排,没有标点,也不分段。这就是胡适后来一直所说的,也是大家都有的深刻体验,就是即使认识了很多汉字,也不能很好的句读以及很顺畅地阅读文章。胡适提倡白话文,获得大家认知后,又开始提倡运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推动整个国家统一国语(即我们现代所谓普通话)的形成,随即又与其他一些专家一同提案,要求制定统一的标点符号来分割语言,并同时展开实践,通过老乡汪孟邹亚东出版社出版由他和陈独秀作序、汪原放标点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没想到,新版的小说销量大增,有了这个实践尝试,胡适开始极力推动呼吁报纸全面改用白话文和新表现方式出版。虽然晚清即有人从宣传革命的需要创办了一些俗话报,用胡适的话说那是给老百姓看的,在正式场合和通行公文以及给知识分子看的报刊中,仍是陈辞滥调充斥的文言;五四期间,产生了四百多家白话宣传小杂志,之后报纸的副刊出现采用新式标点的文学作品,但大型且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报纸,其新闻仍然使用文言。即使到三十年代中期仍然没有多大改观。胡适对1934年1月3日的14版的《益世报》和1月4日同版数的《大公报》作了统计,白话竟然所占篇幅还不到18%,特别是新闻完全被文言盘踞着,并且没有丝毫改革的迹象。他分析了原因,认为报纸这样做,是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是用白话打电报,字数比文言多,电报费太贵。第二是用白话记载新闻,字数也比文言多,占篇幅太多。”针对这两个原因,胡适提出了合乎常情也能够实际做到并且容易做到的解决办法。国际上外地记者为了节省电报费,拍发新闻时也是尽量简省,但每家报社都配有“改写”员,对其进行通俗化改写;新闻本是今天的事,应该用今天的活语言去记载,这样才能传神传信,现在却把活的语言翻成死的语言,再加上许多陈腐的套语,表面上看去很凝练,其实才是真正的冗长,解决这个问题,用干净的白话是最有效的方法。胡适告诫报纸,“我们睁眼看看世界,今天还有一个文明国家的公文报纸用死文字的吗?”“中国的报纸应该完全用白话。”在胡适等人推动下,用文言表现新闻的方式逐渐得到了改观。
二是首创报纸头版评论专栏的开设。胡适曾说:“《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就是我替张季鸾先生、胡政之先生计划的,请《大公报》以外的作家每星期写一篇文章,日程也多由我代为指定。这样,报馆的主笔先生每周至少有一天休息。这种方式旋为国内各报所采用。”通过胡适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这一策划,开创了现代报业两种方式:请作家开设评论专栏,在报纸头版以固定的时间周期开设评论专栏。特别是后者,对报纸的意义相当巨大。其一,它打破了头版全是新闻的单调,其二,用不同字体排出,也是对版面的活跃,其三,也是最主要的,它表明了报纸的立场,特别是对当下发生大事的态度。有人说,评论是一家报纸真正水平、胆识与风骨的体现。按此演绎,则一版的评论往往是一份报纸的“灵魂”。胡适的这个策划为《大公报》这个一开始仅限天津的地区性报纸,变成一个全国性的“舆论机关”,成长为当时“中国最好的报纸”,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1931年胡适发表了一篇《后生可畏》的评论《大公报》的文章。他认为其成功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第二是发表肯负责任的评论。“这两项都是每一家报馆应该尽的职务,只因为国中的报纸都不敢做,或不肯做,或不能做,而《大公报》居然肯努力去做,并且有不小的成功,所以就一跳而享大名了。” 三、胡适对新闻记者的要求
既然胡适编过报纸,办过杂志,那么他对报纸及其从业人员尤其是新闻记者有什么要求?
一是报纸的新闻宗旨或曰新闻态度。报纸是靠新闻起家的,也是靠新闻撑起生命的,报道新闻是它的第一使命。因此,如何对待新闻或曰报道新闻是其“生命”“使命”的基本亮色。胡适虽然专门论述新闻的文章或讲演不多,但他对报纸的“真精神”理解得非常到位。他认为其真精神的第一条是快捷真实,即必须迅速登载确实的消息。这种确实有时是表象,而不是真正的真实,为了达到真正的真实,我们还必须有一种“辩冤白谤”的功夫。第二条是领导,胡适说,“报纸应该领导全国”,这个“领导”不是我们现在的行政领导,而是用真实的新闻引导公众认识社会现实,认识时代发展,而是“用公平态度去批评社会、教育、文化、政治”,起到“良心”和“标杆”的作用。胡适如此反问,“在这个时代,一个报馆还应该依靠那些谈人家庭阴私的黑幕小说来推广销路吗?还是应该努力专向正确快捷的新闻和公平正直的评论上谋发展呢?在这个时代,一个舆论机关还是应该站在读者的前面做向导呢?还是应该跟在读者的背后随顺他们呢?”
二是报纸从业人员的责任感。这从业人员包括行政人员与新闻记者,甚至其他从业人员。首先他要求所有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报纸的神圣使命,必须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干我们这一行的,必须有一种信仰”,必须相信报业“是有力量、足以自夸的高贵职业”,“我们是有力量的,我们的笔是有力量的”,只要我们采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对这一行业有信心,只要我们的主张是站得住的,有材料,有证据,不为私,是为公,以公平的态度锲而不舍地努力下去,‘功不唐捐’,努力是不会白费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定会完成我们引导社会,充当社会良知的使命。其二,他要求新闻记者,“不但要有广泛的无所不知的知识,同时在学术上、道德上也应该有相当的修养。特别是未来的新闻记者,要多看侦探小说。”前三项好理解,最后他要求新闻记者要多看侦探小说,既新颖也让人有点匪夷所思。胡适认为现代侦探小说,是提倡科学精神的,没有一篇侦探小说,不是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去求证一件事实真相的。因此,胡适提倡记者看侦探小说,一是要求记者要有科学精神,二是从报纸求真的使命出发,要记者学会用其中的方法求得新闻根本的真实。
三是报纸应该重视广告。报纸应该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需要广告,广告也需要它。因此报纸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广告,并把它视为发展的重要命脉之一。而企业在报纸刊登广告,也实现了产品销量的增加。广告不仅是联结报纸与企业的纽带,也是二者双赢的载体。胡适得出这个结论,是他研究美国以及上海报纸广告业之后的理性成果。应该说,是符合实际的,也是科学的。胡适认为,在人们广告意识没有觉醒或者还不十分清晰的情况下,“广告是靠报馆提倡,要靠自己去找的”,在推广报纸销路的前提下,“再全力宣传广告效用,派人出去招揽广告”,也就是说,广告是需要报纸采取积极主动策略的。最主要的一点,胡适提出了报纸要想更好地刊登广告,必须研究广告心理学,“大家如果能够研究用策略、战略去争取广告,我敢担保广告一定会发达”。胡适这个观点,对我们主动争取广告,扩大广告效用,仍然有着莫大的借鉴价值。□
(作者单位:工商导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