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和求新性为特征的一种心智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些教育家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有意识地开展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 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人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人:“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使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
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質。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然后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热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学生在主动参与,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以往的教学,教师都事先准备好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程序,教师讲得很细、很多,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是,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从来不愿意向教师提问,一味被动地接受。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要具有内驱力,要积极主动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现有教材采取的是摆一摆、看一看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形式只能让学生从表面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长宽之间的数据联系,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长乘以宽得出的数据就是面积。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体会知识点背后的真正意义,而不是死记硬背地理解表面意思。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相互学习的机会,以此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讨论、思考的氛围中,激发学习热情。因此,在教授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体会的方式。让学生每人准备相同数量的、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是8个、12个或者更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计算出图形的面积,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悟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积就是所用的1厘米正方体的数量,从而得出横排数量乘以竖排的数量等于所摆图形面积的结论,也就是正方形的长乘以宽等于面积这一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并牢记在心。另外,可以让学生尝试摆出更多不同的图形计算其面积,巩固知识点。
3 加强操作演示,培养分析能力。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没有外界的客观事物,也就谈不上人的思维活动。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形象的或者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思维的基础,来启动思维。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借助教师的演示,
学生的操作,通过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器官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应用题:“一列火车全长650米,以每秒25米的速度,通过一个山洞共用54秒,求这个山洞有多少米?”由于这道题条件复杂,小学生对题目条件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怎么为孩子们解决这一困难呢?笔者通过简易的教具演示,用硬纸制成山洞,用玩具车当火车,演示火车过山洞的过程。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后,从教师的演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达到真正理解题目意思,怎样才算通过山洞,即火车头进洞开始直到火车尾出洞为止,充分理解火车一共走了多少路,再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山洞的全长。
4 培养合作精神,活跃学生思维。
合作学习,是学生们非常喜欢采取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同桌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愿意表现自我,活跃思想,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我们必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多表扬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每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在讨论中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培养他们听、说、思考的能力。从而,为他们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创新思维搭建更稳定和宽阔的平台。比如,讲解“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时,如果单纯就“角”进行板书和讲解,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我在课堂上,就采取全班分组合作方式,让他们依据自己的想象,动手折三角、折四方、折飞机……每位同学都出谋划策,看哪个小组折的最好、最像。将学生们折成的东西收集起来,让他们找一找,看一看,他们折成的东西,都有几个角,几条边。同时,我还启发他们,如果多折一下,少折一下,你折出的东西,会多或者少几个角呢?通过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讨论热情不断高涨,创新意识不断被激发,学生对“角”的认识不仅直观而且记忆深刻,教学的目的也充分达到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从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小玲.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2011(07):165-165.
[2]顾卫兵.论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能力的培养[J].生活教育,2013(01):3-3.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梧浦小学 福建省龙海市 363100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和求新性为特征的一种心智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些教育家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有意识地开展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 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人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人:“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使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
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質。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然后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热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学生在主动参与,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以往的教学,教师都事先准备好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程序,教师讲得很细、很多,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是,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从来不愿意向教师提问,一味被动地接受。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要具有内驱力,要积极主动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现有教材采取的是摆一摆、看一看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形式只能让学生从表面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长宽之间的数据联系,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长乘以宽得出的数据就是面积。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体会知识点背后的真正意义,而不是死记硬背地理解表面意思。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相互学习的机会,以此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讨论、思考的氛围中,激发学习热情。因此,在教授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体会的方式。让学生每人准备相同数量的、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是8个、12个或者更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计算出图形的面积,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悟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积就是所用的1厘米正方体的数量,从而得出横排数量乘以竖排的数量等于所摆图形面积的结论,也就是正方形的长乘以宽等于面积这一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并牢记在心。另外,可以让学生尝试摆出更多不同的图形计算其面积,巩固知识点。
3 加强操作演示,培养分析能力。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没有外界的客观事物,也就谈不上人的思维活动。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形象的或者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思维的基础,来启动思维。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借助教师的演示,
学生的操作,通过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器官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应用题:“一列火车全长650米,以每秒25米的速度,通过一个山洞共用54秒,求这个山洞有多少米?”由于这道题条件复杂,小学生对题目条件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怎么为孩子们解决这一困难呢?笔者通过简易的教具演示,用硬纸制成山洞,用玩具车当火车,演示火车过山洞的过程。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后,从教师的演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达到真正理解题目意思,怎样才算通过山洞,即火车头进洞开始直到火车尾出洞为止,充分理解火车一共走了多少路,再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山洞的全长。
4 培养合作精神,活跃学生思维。
合作学习,是学生们非常喜欢采取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同桌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愿意表现自我,活跃思想,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我们必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多表扬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每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在讨论中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培养他们听、说、思考的能力。从而,为他们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创新思维搭建更稳定和宽阔的平台。比如,讲解“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时,如果单纯就“角”进行板书和讲解,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我在课堂上,就采取全班分组合作方式,让他们依据自己的想象,动手折三角、折四方、折飞机……每位同学都出谋划策,看哪个小组折的最好、最像。将学生们折成的东西收集起来,让他们找一找,看一看,他们折成的东西,都有几个角,几条边。同时,我还启发他们,如果多折一下,少折一下,你折出的东西,会多或者少几个角呢?通过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讨论热情不断高涨,创新意识不断被激发,学生对“角”的认识不仅直观而且记忆深刻,教学的目的也充分达到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从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小玲.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2011(07):165-165.
[2]顾卫兵.论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能力的培养[J].生活教育,2013(01):3-3.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梧浦小学 福建省龙海市 36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