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细节的力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works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语文教材选入了節选自《史记》的《周亚夫军细柳》,此文如苍山绵延,给人一派爽心悦目之感。司马迁不仅在大处处理得精妙异常,即使在言语的细节上,哪怕每一个字也打磨得珠圆玉润,使之在塑造人物,语言的乐感等方面显出无比的力度。教参已经从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等角度对此文作了分析,在此不再赘言。本文立足文本的语言,从句式、用词等角度入手,在语言的细节上细读文本,以期从篇章出发,具体感知《史记》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魅力。
  一、句式的力度
  1.“以……为……” “以备胡”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这一段主要围绕“大入边”之“大”来构建段落。整段文字看似与“大”无关,实则处处围绕“大”字做文章。写汉武帝三封将军“以备胡”,这是从内容上写胡人“入边”之“大”:边关吃紧,战势严峻。为了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珠联璧合,司马迁在言语上连用三个“以……为……”的排比句式,以排山倒海的“声”势从言语上体现了“大”,以此增强文章的气势,形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急感。不仅如此,司马迁还很在意言语细节。在连用三个“以……为……”时,打破言语的惯性,突然在第二个“以……为……”中省略了“以”字,这看似唐突,实则其心可鉴。省略第二个“以”字后,“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不仅在视觉上间隔缩短,而且在朗读时彼此节奏加紧,联系更加紧密,军情更显危急,胡人“入边”之形势就显得更“大”。而且,三个“以……为……;……为……;以……为……”之间张弛有度,一紧一松,营造了语势上的跌宕起伏,极具音韵之美。
  此外,“以备胡”三字也不可忽略。司马迁不在每一个“以……为……”加上“以备胡”而只在最后一个上加“以备胡”,这其实也颇微妙,值得咀嚼。
  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以备胡;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备胡;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在语言上,改文连用三个“以备胡”在体现了军情紧急的同时,却多了一种从容,以致消减了三个“以……为……”句式营造的紧凑感,而且前两个“以备胡”在“胡人大入边”的背景下,读者自然懂得封将是为“备胡”,所以自然无需每个句子都来一个“以备胡”了。与原文相比,原文的备战气氛,紧张心理,“入边”之“大”显得更为激烈。同时,原文的言语连用三个“以……为……”,犹如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直至最后才以一个“以备胡”收尾,犹如弦断声停,紧张氛围直达巅峰。
  尺幅之间,三个“将军”,三个“以……为……”一个“以备胡”处处紧扣“大”字行文,处处不忘音韵的抑扬顿挫,言语简练之美,真不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2.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如果拍摄电影,司马迁绝对是一个高明的导演,他精于镜头的选择,缓急的的处理。作为一位作家,他深谙读者的心理,在行文时深知如何让笔下的文字爆发出张力。“上自劳军”四字可谓是全文关键情节的精炼概括,在结构上它承接了第一段的胡人入侵的背景,又开启了下文故事的叙述。更为关键的是它引起了读者的阅读情趣:汉文帝的劳军是一种什么情形?会与众不同吗?那些军士又会如何对待他?
  但司马迁在挑起读者阅读趣味的时候,却和读者捉了一下迷藏。他让读者大大的失望了。他写道:“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所到之处,群臣跪拜,君王威风凛凛地“直驰入”。所有的一切与历史上的君王劳军并无二致。但作为文学,作为语文课堂的解读,在这里,我们要关注司马迁的语言,这是一种如骏马疾驰的语言。在这里,所有“劳军”该有的最重要的东西,诸如劳军时人物的言行神情等都消失得一干二净。这与“劳军”之“劳”相距千万里,和“劳军”没有半点关系。汉文帝的劳军是徒有虚名,充其量只是一种摆设,一种幌子。非但如此,司马迁还将汉文帝的劳军写得如同盗匪入境:“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已而至细柳营”,请注意:“霸上”“棘门”“直驰入”,“已而”两个边防的大军营,竟然只用了一秒不到的时间,如闪电划过。这是劳军吗?这分明是为了显摆君王的霸气呀。文章于寥寥数字间,写出了似“劳”非“劳”,写出了君王的霸气和将士的媚气。之所以说司马迁深谙读者的心理,也在于此。如若此处用字太多,一则于文旨不合,二则太繁琐也会让读者不耐烦。所以,惜墨如金,在读者失望时切换情景,把镜头转向细柳营,既合乎读者的心理,又合乎文章的主旨。同时,此处将士的媚气,君王的霸气又与下文将士的刚气,君王的“受气”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强烈的震撼,所有的一切都在为周亚夫伏笔。
  正待读者有点失望时,司马迁将画面转向了细柳营。司马迁描写细柳营时,他精心选择了语言,一连用了四个动作组成四个特写镜头:“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其中“被甲”是整体特写,“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是局部特写。在字数的安排上,首尾均用了两个字,中间两个各用三个字。这样在音韵上形成对称。短句的运用与镜头的特写相得益彰,更好地体现了细柳营严肃甚至庄严的氛围,与前面的霸上和棘门军营之情况迥然不同。你看:一个个将士身穿铠甲,刀刃出鞘,张开弓弩拉满弓。这哪里是迎接君王的到来?这分明是严阵以待,对付敌人啊。这样的场面可谓惊心动魄。而此时,读者刚要分散的阅读注意力又被此紧紧牵引着。
  二、虚词的力度:“于是”和“乃”彰显圣贤风度,扬起故事波澜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1.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当汉文帝至细柳营欲入被阻时,司马迁仅用了“不得入”三字,不可谓不简。从文本繁简而言,去掉紧随“又不得入”后的“于是”: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汉文帝不能进入,就派使者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亚夫将军……”这未尝不可。但是,用上“于是”,事件发生的时间长度就出来了,故事就有了空间,前文“不得入”三字蓄藏的君与将士之间的言行矛盾就出来了,汉文帝被阻的无可奈何感就出来了。若删除“于是”,这一切将无存。面对尴尬,汉文帝并未发怒,而是转变了策略——从周亚夫身上寻找突破口。一个“乃”字反映出了他转移思路的灵活。这是一个极为智慧的君王。在“于是”的尴尬无奈面前,他没有为自己颜面的丧失,尊严的“侮辱”而发怒,却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言语依然不失一个君王的大度与风范。他说:“吾欲入劳军。”句号反应的是其说话语气的从容平和。“欲”乃“想要”之意,表达的只是自己的愿望,且给了对方从容的取舍空间。“我想要进入细柳营慰问军士”,言外之意是:“我只是想要,没有一定要进入。如果军情不容,那我也不会强求进入,一切遵照军令行事。”这展现了汉文帝的明事理,识大体,不愧为一个圣君。“吾欲入劳军”之“欲”与后文的“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之“固(必,一定)”有天壤之别。倘若是“吾固入劳军”(我一定要进入军营慰劳军士),则帝王之粗鲁、无礼、傲慢尽露了。
  2.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结合全文语境,此句之“乃”作“才”理解更显人物性格。“上自劳军”,规模定然不小,声响必不静寂,更何况已经去了霸上和棘门,并“已而之细柳军”,可见霸上、棘门与细柳三者之间距离并不遥远,皇帝劳军的信息定然会传到细柳军营。不远的距离,不小的规模,轰动的声响,种种因素都告诉我们汉文帝将要去慰问细柳军之事,周亚夫不大可能不知晓。而在此情境下,周亚夫非但未曾亲自迎送,也不曾嘱托军士在君王到来之时要开门迎接。军营里却严阵以待:“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一副剑拔弩张之势。这哪里是迎接君王,分明是与敌搏杀啊。我们甚至有理由推测,军士口中之“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是周亚夫在得知汉文帝将前来劳军时有意叮嘱士兵的。更何况在“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时,周亚夫竟未亲自前往迎接,而只是“乃传言”。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周将军是有着独立的思想与个性的。这从下文周亚夫与君王相见时,并未下跪,而以军礼“持兵揖”也可见出。
  故而,这个“乃”字作“才”字理解更合文本语境。如此,周亚夫的治军严明、令出如山、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侵的良将形象更跃然纸上了。
  3.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此时的汉文帝虽得以入军,但依然是处于“从属”地位。“将军约”“军中”,所有的言语都不离周亚夫,俨然将周亚夫驾于汉文帝之上。“不得”乃“不可以”“不能够”“不准”之意,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任何人不许放肆”之嚣张。君王在朝堂上的威仪与尊严在此荡然无存。面对军营之“约”,汉文帝非但无半点意见,而且一切照章办事,依约而行,军中规定“不得驱驰”,那就“按辔徐行”吧。这在随后的“于是”“乃”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于是,一个识大体、明事理的汉文帝就出来了。
  几个小小的虚词,就将圣君良将的形象描画得呼之欲出,正可谓虚词不“虛”。这些虚词在除却彰显人物形象之外,在文章的波澜上也意义不凡。它们使故事变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趣味横生。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先是先驱遭拒,“不得入”,此一波;再是“上至,又不得入”,一个“又”字再掀起二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将军只是“乃传言开壁门”,并未亲自迎接,出人意外,三个虚词再推一波;进入军营后,“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虚词于此掀起四波。尺幅之间,司马迁凭借虚词之力,极尽叙述之能事,尽推故事之波澜,使叙述波波相连,跌宕起伏,可谓无以复加。
  李长之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评论《史记》道:“从来的史书没有像它这样具有作者个人的色彩的,其中有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有他自己的情感作用,有他自己的肺腑和心肠。……”细读《周亚夫军细柳》,在句式间,在用词上,我们都可见司马迁的情感:对所写人物的情感,对治军的观点,对君王治国的期盼……
  [作者通联: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
其他文献
从不这样认为  出身于农村就意味着贫贱、卑微、弱小  上天赐给了我  青青的山  秀绿的水  以及鸟语花香  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无比的荣幸  也不曾这样认为  父母是农民就低人一等  他们正用满腔的心血与勤劳的汗水  养育着儿女  在我心中坚定地认为  他们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我也从不抱怨  身穿的是破烂衣裳  脚着的是磨损了边的拖鞋  吃的是粗茶淡饭  讲的是山里的方言  我爱穿母亲长满茧子的
整本书阅读本是促进心灵的享受、精神的滋养、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已染上功利的色彩,使得整本书阅读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显得尤为困难。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高效促进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展开,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笔者以为,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宜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发现文章细节且能带动全书阅读的关键部分来提挈全书,下面就以《骆驼祥子》为例。
高中必修教材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很值得研讨,其中火烧草场片段意蕴丰赡构思精巧,本文拟从一个秘密、两个善人、三处动作、四处风雪、五个地点、六处心理、七处照应等七个方面予以简析。   一个秘密,解密林冲决然反抗的根由。   两间草厅被雪压倒了,林冲只得去半里路远的古庙借宿一夜。因为慢慢地吃牛肉喝冷酒,没有早早入睡,所以听到了“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发现是草料场起火了,正要开门去救火,“只听得
2009年3月19日下午,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琅东校区正在举行“诵读爱同诗文,共建书香校同”集体诗歌朗诵比赛。七、八年级20个班的同学整整齐齐地坐在观众席上,神情严肃而专注。  八(17)班朗诵的诗歌是《祖国啊,我为你自豪!》。他们全班同学穿着蓝红相间的冬季校服,胸前扎着醒目的红领巾。《红旗颂》的音乐声缓缓响起,“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伴着乐曲声,领读严梦羽同学开始了他们班参赛的第一句
编者按:3月底4月初,本刊编辑部的全体小编们背上行囊,蹬蹬蹬来到贵港,蹬蹬蹬又去到柳州,与多所中学的小读者座谈互动。热情的小读者为我们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重温春日里那美好的时光吧。  春风和煦,暖阳普照,小编们收拾行囊踏上了旅程。要问我们为什么难掩心底的兴奋与激动?那是因为小编们要去拜访小读者们了,喜悦之情当然是溢于言表啦!    柳州市龙城中学:
1989年,一个法国物理学家在他的实验室里,发现了一件怪事:一包包得好好的照相底片,放在桌子上无缘无故地感光了。一瓶荧光物质一硫化锌,放在桌子上,无缘无故射出浅绿色的光芒。  这是谁在捣鬼?物理学家像大海捞针似地开始寻找原因。他把桌子上的所有东西都仔细观察过;把照相底片看了又看,把桌子上的硫化锌、硫化钙试了又试,依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他的视线落到了桌子上的一瓶黄色晶体上,终于解开了谜底。
摘 要 李华平教授的阅读教学课始终以“问题”主导着整个课堂,问题是其课堂教学的灵魂。这些问题具有“语文性”,属于语文问题,且主问题下有一系列子问题与之相呼应。李教授能够提出恰当的语文问题得益于他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文本解读、深度教学的深入钻研。李教授的语文问题对推动语文课程建设、纠偏语文教学偏差、示范师生课堂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语文问题;教育规律;文本解读;深度教学
摘 要 當语文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的形态呈现,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都要发生相应的改革。如何使教学内容化零为整,发挥综合效应?如何以任务为导向,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王岱老师在上述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她以写作为任务群教学的纽带,设计了台阶式写作任务链接丰富多样的目标、情境与活动,使语文课堂中的写作呈现出鲜明的过程性、方法性与台阶性。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台阶式写作;过程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但传统单篇阅读教学过于关注文本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导致语文课堂毫无生机可言,直接影响班级学生参与度、课堂教学效率。群文阅读是一种近几年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它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之举,与语文教育改革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运用群文阅读提高课堂效率,是一项极其深入且有启发性
材料: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数不清的难忘经历:欢乐的、痛苦的、悲伤的、欣喜的;成功的、失败的、坚强的、软弱的……然而所有这些都如一级级向上的阶梯,引领我们一步步从稚嫩走向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巨大财富。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十分宝贵并值得珍惜的东西。  题目:__________伴我成长。  要求: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题目补充完整。②600字以上,中心明确,叙述描写具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