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性腮腺炎又名“痄腮”,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骤、腮腺肿痛为特征。中药外治痄腮,方法简便,疗效可靠,无明显副作用,很有推广应用价值。现将外治方法分述如下。
1 敷贴法:取相思子、鸡蛋清适量。先将相思子微炒成黄色,研为细末,再将药粉加入适量鸡蛋清调成糊状,涂于塑料布或油纸上敷贴患处。药膏面积要大于病灶部位。每日换药1次。
2 涂搽法:取赤小豆30克,大黄15克,青黛30克。先将赤小豆、大黄研为细末,再以青黛混匀分成5包(每包约15克)备用。同时取药末1包与鸡蛋清2个调成稀糊状,用鸡毛蘸药液涂搽两腮部,干后再涂,不拘次数。
3 湿敷法:取新鲜白头蚯蚓5~6条,白糖适量,冰片少许。先清洁蚯蚓脏泥(勿用清水清洗),然后将蚯蚓置于容器中,加入白糖适量搅拌,约半小时后成淡灰色粘液,弃去蚯蚓加入冰片、酒精少许即成地龙液。用此液浸湿纱布敷于患处,3~4小时换药1次。
4 薄贴法:取蟾蜍用清水洗净后去头及耳后腺,将皮剥下剪成膏药样,表皮向外直接贴于患处,8小时左右可自然干燥而脱落。脱落后可浸水重贴,或更换新鲜蟾蜍皮继续贴患处,待肿痛消失。
5 耳穴贴压法:取王不留行籽适量。用探针找出耳穴敏感点,取腮腺(双侧)、耳尖和神门(均单侧),将王不留行籽分别压在各敏感点上,以胶布固定。每日按压王不留行籽4~5次,待肿大之腮腺消退后取下。
6 综合外治法:取吴茱萸9克,虎杖4.5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3克,酷适量。上药共研细末,1岁以内用3克,2~5岁用6克,6~10岁用9克,11~15岁用12克,15岁以上用15克。用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1次。可同用二鲜膏,即仙人掌40克,鲜板蓝根30克,冰片4克,共捣烂成糊状敷于肿痛处,每天换药1次。
(编辑 士 心)
1 敷贴法:取相思子、鸡蛋清适量。先将相思子微炒成黄色,研为细末,再将药粉加入适量鸡蛋清调成糊状,涂于塑料布或油纸上敷贴患处。药膏面积要大于病灶部位。每日换药1次。
2 涂搽法:取赤小豆30克,大黄15克,青黛30克。先将赤小豆、大黄研为细末,再以青黛混匀分成5包(每包约15克)备用。同时取药末1包与鸡蛋清2个调成稀糊状,用鸡毛蘸药液涂搽两腮部,干后再涂,不拘次数。
3 湿敷法:取新鲜白头蚯蚓5~6条,白糖适量,冰片少许。先清洁蚯蚓脏泥(勿用清水清洗),然后将蚯蚓置于容器中,加入白糖适量搅拌,约半小时后成淡灰色粘液,弃去蚯蚓加入冰片、酒精少许即成地龙液。用此液浸湿纱布敷于患处,3~4小时换药1次。
4 薄贴法:取蟾蜍用清水洗净后去头及耳后腺,将皮剥下剪成膏药样,表皮向外直接贴于患处,8小时左右可自然干燥而脱落。脱落后可浸水重贴,或更换新鲜蟾蜍皮继续贴患处,待肿痛消失。
5 耳穴贴压法:取王不留行籽适量。用探针找出耳穴敏感点,取腮腺(双侧)、耳尖和神门(均单侧),将王不留行籽分别压在各敏感点上,以胶布固定。每日按压王不留行籽4~5次,待肿大之腮腺消退后取下。
6 综合外治法:取吴茱萸9克,虎杖4.5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3克,酷适量。上药共研细末,1岁以内用3克,2~5岁用6克,6~10岁用9克,11~15岁用12克,15岁以上用15克。用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1次。可同用二鲜膏,即仙人掌40克,鲜板蓝根30克,冰片4克,共捣烂成糊状敷于肿痛处,每天换药1次。
(编辑 士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