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前,人们对安全套还比较陌生,说起安全套大都羞羞答答。那时安全套的主要功能是避孕。
从新中国成立起,党和国家在最短时间内彻底荡除了卖淫、吸毒等旧社会的污泥浊水。随着改革开放的窗户打开,一些已经在国内绝迹的病毒苍蝇又飞了进来,诸如性病、毒品等死灰复燃。在防治性病、艾滋病中,安全套才大摇大摆地走进人们的视野。
如今,安全套在超市、商场、娱乐场所随处可见,甚至走进了中学生的书包,安全套从黑暗角落走到了阳光下,一管窥豹,从中可见证30年人们思想、生活的改变,倾听到时代前进的足音……
30年间得与失
说起安全套,最早可追溯到西元1000多年前的古代埃及,当时的人们用山羊、猪的盲肠或膀胱来做安全套以防范性病;在法国康普利,人们发现了古老洞穴里的一组壁画。壁画反映了当时人们使用安全套的情况,这也就成为了欧陆最早使用安全套的证据。在15世纪,人们又发现了第一个记录安全套使用的文件。意大利人卡布利让1000多个试验者使用了亚麻织成的安全套,他们在安全套的保护下都没有感染上梅毒。
而在我国,安全套的使用首先被认为是用于避孕的,而并不是用于防止性病。新中国成立后就陆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灭梅毒及其他性病:封闭妓院、免费为妓女诊治性病、禁止卖淫、对梅毒普查普治。至1964年,中央政府宣布已经完全消除了性病。
此时安全套并没有走进人们的视线:1949年前,我国不能生产安全套,只能依靠进口,昂贵的价格使安全套不能成为普通人可以接触到的物品。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提出要开展计划生育后,第二年我国在广州筹建了安全套生产厂;随后,1962年党中央确定避孕套药具免税,1965年天津引进安全套生产线,开始了机械化生产;1972年,在毛泽东主席倡议、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下,我国实行了避孕药具向育龄夫妇免费供应;1981年,中央书记处提出“要用最好的工厂、最好的原料,生产出最好的产品”作为计划生育国策产品,安全套的产品质量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作为一种有效的避孕工具,安全套渐渐成为了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政府最初成功消除性病的胜利,并没有能够阻止它们在20年后卷土重来。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在有力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艾滋病也随之侵入。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发现了我国首例艾滋病病人,此人是美籍阿根廷人,前来中国旅游。从1985年到1988年,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多数是境外旅游人员。但没多过久,国内就发现了4例艾滋病患者,他们因使用进口血液制品而感染。1989年,云南首次报告吸毒人员感染艾滋病毒,146例患者在当时的我国是一件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拥有可怕传染速度的艾滋病病毒在中国已经有了本土化的传播,安全套的另一项作用——防止性病也逐渐为人重视起来。
1995年河南农村大批卖血者集体感染艾滋病毒,母婴传播也首次被发现。此后,母婴传播的比例逐年增长。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村居民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和小城镇居民,对于艾滋病和艾滋病病人的歧视与恐惧心理更强,安全套使用率更低,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欲求更低。这些现状都决定了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安全套的普及在农村将比在城镇更加紧迫,也更加艰巨。
从1989年到1998年,艾滋病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陆续被查出。至今,艾滋病用了23年的时间在我国经历了由传入、扩散到快速增长的过程。到2007年8月底,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发现并报告出来的感染者和病人累计超过了21万。
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此时安全套虽已广泛为人们认识,但仍不能光明正大地出现在公众场合。1998年10月,“杰士邦”以“无忧无虑的爱”,在广州80辆公共汽车上亮出我国首条安全套广告,但33天后就被撤下。次年1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宣传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广告,只一天便被停播。直到2003年11月此类广告才得以登堂入室。
而由安全套引发的争议才刚刚开始。1997年8月,安全套自动售货机进入清华校园引发争议不断,在大学校园里,安全套一边以性教育代言者的身份进入,一边又因有提倡大学生性行为的嫌疑而在敏感的气氛中变得扑朔迷离。
2002年,安全套在各大媒体的出现频率暴涨,自动售货机走上街头、随刊附送、广告解禁,每一步的变化都预示着人们对两性行为的态度已经越来越宽容,而安全套的科学、卫生形象也逐渐得到认可。然而,促进安全套平稳进入中国百姓家的却是一个让人心痛的事实。2002年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总人数已经成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艾滋病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迅速蔓延。此时,“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的决定在重重阻力下悄然展开,这已表明政府采取的措施,在这场生命与传统道德的冲突中,更多了一份人性的理解和对生命本身的关爱。
安全套在中国艰难推广的30年间,老百姓的伦理观念和两性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姻关系危机四伏、性与道德背道而驰、未成年人偷吃“禁果”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似乎都与这层薄薄的乳胶制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安全套防止疾病与避孕的善良动机和美好初衷再一次在这层压力下备受争议,“防艾”知识在安全套有效避孕的功能下越来越被人们忽视,角色易位的尴尬被凸显出来。
90后与安全套
在人们悄然不觉的情况下,安全套已经走进了低龄群体——“90后”以下人群,或许对这些孩子来说,某种程度上,这个象征着两性关系的物件,是他们标榜个性和超前的标志。
在北京西单77街地下三层的嬉皮哥哥安全套专卖店里,安全套并没有以平常的形象出现,“绿箭口香糖”、手机吊饰、耳坠、记录本等等全都是安全套的变身,各式各样的包装使安全套更像是玩具和饰品。据这家店员介绍,购买者多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色彩艳丽、创意新颖的安全套饰品在众多年轻顾客群中反应非常好。
记者发现一些穿着校服的中学生也在其中,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和鲜亮的校服似乎在提醒着周围的人群,他们来购物的对象是与他们年龄并不搭调的安全套。“这是一种时尚,它可以提供安全和快乐。”一位穿着校服的女孩的回答让人惊诧。
买这个的用途是什么,当记者问两个穿着校服正在选购安全套的女孩时,她们笑嘻嘻地回答:“给人过生日,当礼物啊!”而据了解,中学校园里过生日送安全套已经成为流行时尚,“表里不一”的安全套饰品乍看像一件普通的饰品或玩具,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的玄机——原来花哨的外壳里面还镶嵌着一枚安全套。
如此形色各异的安全套也许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安全套已不再神秘,而成为人们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用品。但此前不久,网络上一条90后流行在网上晒书包的事件却让大人们惊出一身冷汗:书包中被晒出的东西除了书本和文具以外,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就是一些中学男生的书包里出现了安全套。“头发爆米花、衣服皱巴巴、裤裆挨泥巴、安全套往耳朵上挂”似乎已经成为90后审美观的独特代言。
“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过去,我们之所以忌讳,是因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性教育是空白与尴尬。甚至一提到性就无所适从,其实性与食、睡眠等都是动物的必需,只不过人赋予了其思想性。今天的90后把安全套装在书包里,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性对他们来说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说明他们性心态端正。”一网友对“90后晒书包事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与其堵还不如疏
今年11月广州性文化节度过了她第6个生日,今年的创新与突破是“性教育进中学大学”,可以看出在此次文化节上性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年龄上的偏移,低龄化的中学生成了全新的性教育普及群体。自2007年性文化节走进中学校园活动后,专家们让很多家长了解到中学生所面对的“困惑”是值得大家高度重视和关心的。
现代社会存在着多伴侣和娱乐场所藏污纳垢等现象都难以得到彻底的取缔和治理。无性婚姻、婚外情、未成年人性行为已经逐渐转化为社会的不安因素,避免疾病和关爱生命成了当务之急,众多专家奔走相告:对于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与其堵还不如疏”。而安全套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也颇受争议。
我国在艾滋病防治上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2000年,我国政府向世界郑重承诺:2010年将中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2015年彻底阻断并逆转HIV病毒在中国的蔓延。从数字上看,2000年卫生部统计艾滋病感染者人数是84万,而2005年卫生部全国筛查结果为65万,截止到2007年官方公布数字最终显示为70万。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为了提高人们对于艾滋病危害的认识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确定每年的这个日子为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为“全民动员”,这一主题将通过世界艾滋病日运动的口号“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加以推广。
我国首位“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昕在宣传防艾的过程中,大方讲述了自己曾给女儿买安全套的故事。濮存昕的女儿一直在美国读书,25岁的她也交了男朋友,在女儿离家前濮存昕将一盒安全套放进了女儿的行李箱,他觉得一位父亲有责任让女儿了解这些性知识。
性学家李银河也曾就安全套的防艾功能指出:“全世界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宣传还是要大家一定带好安全套,正确使用安全套,无论它是否绝对安全,带总比不带好。人们不该压抑自己的欲望,但是一定要首先保护好自己,现在看来最好的方式还是要安全地使用安全套。”
从新中国成立起,党和国家在最短时间内彻底荡除了卖淫、吸毒等旧社会的污泥浊水。随着改革开放的窗户打开,一些已经在国内绝迹的病毒苍蝇又飞了进来,诸如性病、毒品等死灰复燃。在防治性病、艾滋病中,安全套才大摇大摆地走进人们的视野。
如今,安全套在超市、商场、娱乐场所随处可见,甚至走进了中学生的书包,安全套从黑暗角落走到了阳光下,一管窥豹,从中可见证30年人们思想、生活的改变,倾听到时代前进的足音……
30年间得与失
说起安全套,最早可追溯到西元1000多年前的古代埃及,当时的人们用山羊、猪的盲肠或膀胱来做安全套以防范性病;在法国康普利,人们发现了古老洞穴里的一组壁画。壁画反映了当时人们使用安全套的情况,这也就成为了欧陆最早使用安全套的证据。在15世纪,人们又发现了第一个记录安全套使用的文件。意大利人卡布利让1000多个试验者使用了亚麻织成的安全套,他们在安全套的保护下都没有感染上梅毒。
而在我国,安全套的使用首先被认为是用于避孕的,而并不是用于防止性病。新中国成立后就陆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灭梅毒及其他性病:封闭妓院、免费为妓女诊治性病、禁止卖淫、对梅毒普查普治。至1964年,中央政府宣布已经完全消除了性病。
此时安全套并没有走进人们的视线:1949年前,我国不能生产安全套,只能依靠进口,昂贵的价格使安全套不能成为普通人可以接触到的物品。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提出要开展计划生育后,第二年我国在广州筹建了安全套生产厂;随后,1962年党中央确定避孕套药具免税,1965年天津引进安全套生产线,开始了机械化生产;1972年,在毛泽东主席倡议、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下,我国实行了避孕药具向育龄夫妇免费供应;1981年,中央书记处提出“要用最好的工厂、最好的原料,生产出最好的产品”作为计划生育国策产品,安全套的产品质量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作为一种有效的避孕工具,安全套渐渐成为了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政府最初成功消除性病的胜利,并没有能够阻止它们在20年后卷土重来。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在有力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艾滋病也随之侵入。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发现了我国首例艾滋病病人,此人是美籍阿根廷人,前来中国旅游。从1985年到1988年,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多数是境外旅游人员。但没多过久,国内就发现了4例艾滋病患者,他们因使用进口血液制品而感染。1989年,云南首次报告吸毒人员感染艾滋病毒,146例患者在当时的我国是一件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拥有可怕传染速度的艾滋病病毒在中国已经有了本土化的传播,安全套的另一项作用——防止性病也逐渐为人重视起来。
1995年河南农村大批卖血者集体感染艾滋病毒,母婴传播也首次被发现。此后,母婴传播的比例逐年增长。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村居民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和小城镇居民,对于艾滋病和艾滋病病人的歧视与恐惧心理更强,安全套使用率更低,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欲求更低。这些现状都决定了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安全套的普及在农村将比在城镇更加紧迫,也更加艰巨。
从1989年到1998年,艾滋病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陆续被查出。至今,艾滋病用了23年的时间在我国经历了由传入、扩散到快速增长的过程。到2007年8月底,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发现并报告出来的感染者和病人累计超过了21万。
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此时安全套虽已广泛为人们认识,但仍不能光明正大地出现在公众场合。1998年10月,“杰士邦”以“无忧无虑的爱”,在广州80辆公共汽车上亮出我国首条安全套广告,但33天后就被撤下。次年1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宣传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广告,只一天便被停播。直到2003年11月此类广告才得以登堂入室。
而由安全套引发的争议才刚刚开始。1997年8月,安全套自动售货机进入清华校园引发争议不断,在大学校园里,安全套一边以性教育代言者的身份进入,一边又因有提倡大学生性行为的嫌疑而在敏感的气氛中变得扑朔迷离。
2002年,安全套在各大媒体的出现频率暴涨,自动售货机走上街头、随刊附送、广告解禁,每一步的变化都预示着人们对两性行为的态度已经越来越宽容,而安全套的科学、卫生形象也逐渐得到认可。然而,促进安全套平稳进入中国百姓家的却是一个让人心痛的事实。2002年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总人数已经成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艾滋病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迅速蔓延。此时,“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的决定在重重阻力下悄然展开,这已表明政府采取的措施,在这场生命与传统道德的冲突中,更多了一份人性的理解和对生命本身的关爱。
安全套在中国艰难推广的30年间,老百姓的伦理观念和两性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姻关系危机四伏、性与道德背道而驰、未成年人偷吃“禁果”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似乎都与这层薄薄的乳胶制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安全套防止疾病与避孕的善良动机和美好初衷再一次在这层压力下备受争议,“防艾”知识在安全套有效避孕的功能下越来越被人们忽视,角色易位的尴尬被凸显出来。
90后与安全套
在人们悄然不觉的情况下,安全套已经走进了低龄群体——“90后”以下人群,或许对这些孩子来说,某种程度上,这个象征着两性关系的物件,是他们标榜个性和超前的标志。
在北京西单77街地下三层的嬉皮哥哥安全套专卖店里,安全套并没有以平常的形象出现,“绿箭口香糖”、手机吊饰、耳坠、记录本等等全都是安全套的变身,各式各样的包装使安全套更像是玩具和饰品。据这家店员介绍,购买者多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色彩艳丽、创意新颖的安全套饰品在众多年轻顾客群中反应非常好。
记者发现一些穿着校服的中学生也在其中,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和鲜亮的校服似乎在提醒着周围的人群,他们来购物的对象是与他们年龄并不搭调的安全套。“这是一种时尚,它可以提供安全和快乐。”一位穿着校服的女孩的回答让人惊诧。
买这个的用途是什么,当记者问两个穿着校服正在选购安全套的女孩时,她们笑嘻嘻地回答:“给人过生日,当礼物啊!”而据了解,中学校园里过生日送安全套已经成为流行时尚,“表里不一”的安全套饰品乍看像一件普通的饰品或玩具,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的玄机——原来花哨的外壳里面还镶嵌着一枚安全套。
如此形色各异的安全套也许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安全套已不再神秘,而成为人们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用品。但此前不久,网络上一条90后流行在网上晒书包的事件却让大人们惊出一身冷汗:书包中被晒出的东西除了书本和文具以外,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就是一些中学男生的书包里出现了安全套。“头发爆米花、衣服皱巴巴、裤裆挨泥巴、安全套往耳朵上挂”似乎已经成为90后审美观的独特代言。
“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过去,我们之所以忌讳,是因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性教育是空白与尴尬。甚至一提到性就无所适从,其实性与食、睡眠等都是动物的必需,只不过人赋予了其思想性。今天的90后把安全套装在书包里,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性对他们来说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说明他们性心态端正。”一网友对“90后晒书包事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与其堵还不如疏
今年11月广州性文化节度过了她第6个生日,今年的创新与突破是“性教育进中学大学”,可以看出在此次文化节上性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年龄上的偏移,低龄化的中学生成了全新的性教育普及群体。自2007年性文化节走进中学校园活动后,专家们让很多家长了解到中学生所面对的“困惑”是值得大家高度重视和关心的。
现代社会存在着多伴侣和娱乐场所藏污纳垢等现象都难以得到彻底的取缔和治理。无性婚姻、婚外情、未成年人性行为已经逐渐转化为社会的不安因素,避免疾病和关爱生命成了当务之急,众多专家奔走相告:对于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与其堵还不如疏”。而安全套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也颇受争议。
我国在艾滋病防治上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2000年,我国政府向世界郑重承诺:2010年将中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2015年彻底阻断并逆转HIV病毒在中国的蔓延。从数字上看,2000年卫生部统计艾滋病感染者人数是84万,而2005年卫生部全国筛查结果为65万,截止到2007年官方公布数字最终显示为70万。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为了提高人们对于艾滋病危害的认识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确定每年的这个日子为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为“全民动员”,这一主题将通过世界艾滋病日运动的口号“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加以推广。
我国首位“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昕在宣传防艾的过程中,大方讲述了自己曾给女儿买安全套的故事。濮存昕的女儿一直在美国读书,25岁的她也交了男朋友,在女儿离家前濮存昕将一盒安全套放进了女儿的行李箱,他觉得一位父亲有责任让女儿了解这些性知识。
性学家李银河也曾就安全套的防艾功能指出:“全世界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宣传还是要大家一定带好安全套,正确使用安全套,无论它是否绝对安全,带总比不带好。人们不该压抑自己的欲望,但是一定要首先保护好自己,现在看来最好的方式还是要安全地使用安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