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精神传承

来源 :羽毛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acafa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杯决赛那晚,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虽然中国队最终0比3败给了印尼队,结果有些遗憾,但场上几位年轻队员奋力拼争以及场边一眾女将卖力呐喊的场景却令我动容,不禁回想起了2004年汤杯决赛那晚的情景。时隔17年的两场决赛,尽管结局不同,但中国队呈现出来的众志成城的强大凝聚力却是一脉相承。
  2004年的那场汤杯决赛,当时的中国队同样是由林丹、鲍春来、蔡赟、傅海峰、郑波、桑洋以及陈郁等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担纲主力,肩负着为中国队夺回失去十二载的汤杯的重任,而中国女队在汤杯决赛的前一晚刚刚成功卫冕了尤伯杯。
  与丹麦队争夺汤杯的较量展开后,林丹为中国队打响头炮,蔡赟/傅海峰则在一双失利。随后,二单鲍春来上阵迎战丹麦名将乔纳森。比赛的过程起伏跌宕,至今仍记得一向清秀温和的小鲍在关键时刻竟然双眼充血,杀气四溢。经过三局苦战,小鲍为中国队拿下至关重要的这一分。随后,大受鼓舞的桑洋/郑波超水平发挥,一举拿下二双,中国队终于夺回汤杯。
  当男队在场上拼杀的时候,女队的姑娘们在看台上全情投入地呐喊助威,很多人把嗓子都喊哑了。夺杯那一刻,男队的小伙子们冲进场地尽情庆祝,看台上的姑娘们亦相互拥抱,很多人都流下了热泪,犹记得龚睿那当时说的“看男队夺汤杯,比我们自己夺得尤杯还激动呀”。
  那一年的汤尤杯赛,年轻的中国羽毛球队不仅尽收双杯,更显现出强大的团队凝聚力。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国羽毛球队一路向上,直至巅峰。17年后的今年10月,在丹麦奥胡斯的汤尤杯赛场上,同样年轻的中国羽毛球队再现了当年那一幕幕激荡人心的画面。受疫情的影响,世界羽联史无前例地将苏迪曼杯、汤姆斯杯、尤伯杯这三个顶级团体大赛安排在同一年的一个月时间内连续举办,加上之前延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2021年下半年赛事的密集程度令人咋舌。尤其9月末至10月末,苏杯、汤尤杯三大赛几乎是无缝衔接,对所有参赛运动员的体力精力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尤其中国队的队员,在出征三大杯赛前还参加了国内为期两周的全运会,疲劳程度更胜于其他队伍。
  拖着疲惫的身躯,顶着冲击冠军的压力,在谌龙、“雅思”等名将缺席的情况下,年轻的中国羽毛球队踏上了征战“魔鬼赛程”之旅。从苏杯到汤尤杯,一众缺少大赛经验的年轻人将自己的潜能彻底激发出来,接连为我们带来惊喜。卫冕苏杯、重夺尤杯、汤杯夺银,这份成绩单足够振奋,足够骄傲。
  尤为可贵的是,在此次艰辛的欧洲之行中,中国队的年轻一代将前辈们留下的团结拼搏的光荣传统真正发扬光大。尤杯决赛中,贾一凡和陈清晨苦战117分钟、拼尽最后一丝气力赢得胜利、最后累倒在地的那一幕令人感动到落泪;汤杯决赛中,“00”后小将李诗沣在大比分0比2时出战,仍可以顶住重压,从强大的对手手中抢得一局,足以证明国羽年轻人的勇于担当。每一场团体比赛,场上的队员尽全力释放,场下的队员不遗余力地呐喊加油,这样的场景足以让人相信这支队伍具有超强的凝聚力。
  中国羽毛球队历来是一支团结拼搏的坚强团队,尤其在团体大战中,其所表现出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更强。这样的团队精神正是支撑中国队数十年来迈过重重难关、始终保持优秀的根基,纵然时代在变、人员在变,团队的精神始终未变。这一次,又一代年轻人将这份团队精神极好地传承下来,虽然他们现在的实力还有待提升,但只要将这份团队精神融于血液,他们的未来真的可以期待。
其他文献
因为在无数影片中,父一代与子一代的矛盾冲突层出不穷,所以化解矛盾就成为了影片中永恒的主题。在影片中,无论是子一代形象还是父一代形象,都是来源于生活现实,故此这样的影片也总是能够引发无数观众深思。作为以血缘关系为本源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理念,父子之道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极其重大。父义母慈、父贤子孝的伦理图景是中国民众内心中永恒呼唤的景况。然而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父子形象的书写与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被运用到教学工作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对于小提琴教学而言,传统方式逐渐暴露出滞后性,已无法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因此要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文章首先介绍数字化教学相关内容,再分析小提琴教学基本现状,最后论述具体应用,以不断提升小提琴教学水平。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小提琴教学;具体运用  数字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摘要:蒲松龄先生所著的《聊斋志异》中刻画了许多集万千美好于一身的绝代佳人,她们温柔多情、才貌俱佳、兰心蕙质、善解人意,令人心向往之;还有一类则是作者厌恶并在书中予以惩儆的,多为动辄河东狮吼使金刚低眉的悍妻妒妇。若以今日眼光看待之,其中包含许多合理之处。现以《江城》为例,叙述其在女性关照视角下的形象意义。通过解析“江城”这一形象的由来,我们发现江城的出现是偶然中的必然,是时代的推波助澜。  关键词:
摘要:市场经济与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国内波兰语专业重视“应用性”而忽视“人文性”,波兰文学阅读课程面临被边缘化风险。从外语专业“功用”之思入手,明确文学文本阅读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国内波兰语专业文学阅读课程现状与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进一步明确波兰文学阅读课程的课程定位,发挥文学文本真正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波兰;文学文本;课程教学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和“一带一
展览(参展):  2004年  “第十届全国美展” 广州  “第十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获铜奖 武汉  2005年  “艺术事件” 福斯特美术馆 汉诺威·德国  “第一届武汉美术作品展”获学术奖 武汉  2013年  “后学院艺术”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4年  “第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6年  “卡提—2016学院空间展”湖北美术馆  “懿苏—汤湖当代油画作品展”
摘要:由于时代需要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正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渐普及。文章比较分析了线下舞蹈教学与线上舞蹈教学的异同,总结线上舞蹈教学的优势和劣势,旨在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深入了解线上舞蹈教学,促进线上教学在舞蹈教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线上教学;舞蹈教学;优势;劣势  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众多新型教育平台不断涌现,加速了在线舞蹈教
摘要:凯特·莫顿在哥特式的情境下,从家庭生活的视角来叙述女性在历史中的社会地位,故事突出女性的被囚禁与无自由,展现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的反抗与斗争。本文将从女性哥特视角出发,着眼于主人公家族、婚姻及自我实现三个方面,探究其死亡的内在原因,展现在历史大背景下女性独特的情感力量。  关键词:女性哥特;性别焦虑  女性哥特是对传统哥特的发展与脱离,是“用哥特式的叙述形式书写女性主义的女权主义精神”(徐颖果
摘要:弥尔顿《失乐园》中上帝形象塑造的矛盾性尤其体现在“理性”的双面性。一方面,上帝是理性的象征,创造了具有理性特征的人类。另一方面,上帝存在非理性的因子,其所作所为专横、强暴、狭隘,强调作为上位者的权威性。  关键词:上帝;理性;矛盾性  弥尔顿以《圣经》为参考,表达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哀痛、追求和思考,将撒旦反抗上帝、亚当夏娃偷尝禁果等简单的圣经故事构思成恢宏庄严、典雅朴实的伟大传世史诗。其中对
摘要:本文基于网络新闻评论中,汉日网络詈骂语的具体语料,首先基于语义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汉语与日语詈骂语的数量与种类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总结了詈骂语在网络环境下的新的形式特点。研究表明汉语与日语的詈骂语数量相差不大,区别在于使用詈骂语的语义的偏好上。汉语詈骂语倾向使用贬低对方亲属的詈骂语,而日语詈骂语倾向使用贬低对方智力,能力的詈骂语。而这种不同倾向的使用偏好体现了中国社会中人本主义的深刻影响,日本
摘要:明代文人陈设作为文人闲情雅致生活的物质载体,与传统“文人精神”与“文人审美”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从研究晚明文人文震亨的著作《长物志》入手,探讨了明代文人陈设的审美特征,即古意、天然和简隐,逐一进行了论述,并对明代文人审美意识中的“雅”与“俗”的概念及其辩证关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文人陈设;审美特征;长物志  《长物志》为晚明文人文震亨所著,书中主要讲的是他对各类“长物”的看法,心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