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是在看雪,分明就是赏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滁州的醉翁亭、杭州的湖心亭是中国的四大名亭。而湖心亭独得湖色山光,又在西湖中心,最是引人。清朝诗人周起渭曾有诗云:“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湖心亭由此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张岱便是其一。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生活在明末清初,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生于官宦大家,饱读诗书,布衣优游,没有从政经历。明亡以后,避居浙江剡溪,不侍清廷,专心著述,穷困以终。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课文《湖心亭看雪》选自其代表作《陶庵梦忆》,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每遇好文多矫情,情不自禁又絮叨,研读常有新发现,今天不妨全托出:
   张岱说西湖“大雪三日”,大雪有多大?文中紧接着写“人鸟声俱绝”,让我们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是紧随之后却无写“大”的句子,比如像“大雪纷纷何所似?”“空中撒盐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之类。当然,那些都是北方雪的模样,而南方“湖心亭”外的大雪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大雪”发生在“崇祯五年十二月”,月份看似很晚,其实此时湖心亭外的飞雪差不多是杭州地区的初雪。据历史记载测算,杭州的初雪要来的晚一些,一般在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个精确的时间是他们本省气象台副台长楼茂园曾公开提及的。即便明朝实行的是阴历,那往前推一个月,也在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同北方的大雪相比,此刻湖心亭的雪其实并不大,而且落地不久就会化掉,很难留存。所以当地人每到这个时间节点,天空一旦雪花纷纷就会戏谑的说:“杭州的雪只下白了朋友圈,看看窗外只有雨水浸湿的世界!”
   那么,怎么写才是真正的“大雪”呢?《水浒传》中的“风雪山神庙”是一个很好的范本。风雪夜,林冲烤了会儿火,仍觉得“身上寒冷”,径去打酒取暖,“那雪下得正紧”,回来的时候,住处“已被雪压倒了……”
   读此文,我们若纠结在大小雪也是忒俗了,殊不知这些在张岱优游的心中其实无所谓,只要雪随心境就好,关键是赏心,时间节点却是非常重要,“更定”之后最好。那么看雪作者为什么选“更定”呢,应该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吧?我觉得不然。
   其一,“更定”课下注释为:“晚八时左右。”百度百科注释:“更——本义阴气初起,阳气将亏,意为改变。”古时将夜分阶段,定位五更。“更定”即晚八时左右,计更开始。这个时候既然“阳气将亏,阴气升起”,就意味着空气温度应该在零摄氏度以下,按理雪可以留存了。作者痴痴地等到这个时候,才能看到更多的雪和雪景。其二,既然寒冷,当然是“人鸟声俱绝”,作者作为一个隐士,我猜想他一定不喜欢白天西湖赏雪的喧闹,而愿意独守一方宁静,故其选这个时候出去看雪就理所当然了。
   和谁看雪呢?去哪里呢?噢,“余拏一小舟”“独往”。这不分明说的是只有自己吗?那“舟子”又何来?这不矛盾吗?
   我觉得一点也不矛盾。古时等级观念森严,舟子显然只是个佣人,不能与主人相提并论。去哪里?当然是湖心亭。为什么要去那?我们大胆的猜测,作者一定想湖心亭夜晚出行不便,应该没有人去,而湖色又最好,且宁静致远,当然为赏雪最佳之胜地。
   看雪,先看到了什么?“雾凇沆砀”——课下注释为“冰花周围弥漫着水气”。冰花是什么?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梨花”,俗称“树挂”,学名“雾凇”。可是又为什么弥漫着水汽呢?又要用到之前说过的知识——更定。更定之后空气是零摄氏度以下。但是西湖水的温度不是啊,温度还是在零摄氏度之上的,要不作者为什么还可以在湖中泛舟呢。湖水没有结冰,通常就会有升腾作用发生。升腾遇冷碰到草木亭台就会附着其上,雾凇就是这样产生的。“雾凇沆砀”一词妙不可言,张岱就把这一过程以及雪天湖中水汽弥漫的样子写的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动感十足。异曲同工的词汇我们还学过很多,比如《岳阳楼记》中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三峡》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等。
   赏析一个词不过瘾,下面写的还绝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既写出了阔,又聚焦点;既整体又局部;既写了景又突出了人。除了景还有情,文中文字出现次数最多的当属“一”字。在天际辽阔的雪夜,他虽形单影只,却独而不群、卓然独立。这样天人合一的境界后人难以企及,曾有过模仿,但是还是有差距。为什么会这样呢?其重要原因恐怕是作者将白描手法在这里运用得淋漓尽致。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看雪也就是看景,景写完了是不是就完了,这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抒情,抒情有人最好了,人该出现了。文似看山不喜平,没有点偶遇怎么好呢!“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对方见到“我”怎么样——大喜!干什么了——拉余同饮, 白吃白喝。“我”高不高兴?高兴,白吃谁不高兴,但更高兴的一定是遇到了同道中人。张岱以为自己够神经,大晚上跑到这看雪,没想到又遇到两个更神经的,还请我喝酒,美!
   这里的“余强饮三大白”中“强”字怎么理解?勉强喝?刚都说高兴了,这样翻译貌似不好,应为:努力而又有些逞强。天涯何处觅知音,遇到了知己,酒量不行也要喝,酒杯大也要喝,杯数多也要喝,管他能喝不能喝都要喝,开心嘛!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是时候离开了。这么投缘问问对方高姓大名啊?但对方回答说:金陵人!
   金陵人?张岱一脸的懵逼,没再写。估计再问就是下面的效果:住哪啊?我姓李。叫李什么啊?明天走……
   是因为对方喝醉了吗?张岱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可是很清醒,落笔时间为清初,隐居时候撰写的。问题是既然写在清初,而文中用的年号却是“崇祯五年”,张岱真的是勇气可嘉,这可是冒着杀头危险的。并且,金陵是今天的南京,那是明朝的第一任首都。今天的歌词唱到“我爱北京天安门”,孩童都知道对于首都的情怀就是对于国家的热爱。所以对方答出金陵人,张岱也就不问了,心照不宣就行了,何必说的那么明显。张岱的祖上都是当大官的,他从小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的美好往事都发生在明朝,所以他对明朝应该有着特别的眷恋,又不能明说。
   大明的官员最有骨气,不会苟且偷生。举个例子,杨慎在嘉靖四年的“大礼仪”事件中,说皇上你这样做不好。嘉靖皇帝说知道了,你回去吧。过了几天杨慎找了几个股肱大臣一块劝说:皇上你这样做不好。嘉靖说就这样了,都不许再提了。又过了几天,杨慎联络了文武官员大约百人,就跪在皇帝的寝宫外面说:“皇上你这样做不好,臣宁愿死也要求皇上改正错误。”嘉靖怒了,都撅屁股,每人赏一百棍,请愿的臣子们被打个半死。嘉靖问都服吗?群臣表示不服!接着挨一百,这一次差点被打死。后,嘉靖私下里同杨慎讲:算了,你老爸杨廷和是内阁首辅,宰相啊,咱平时关系都不错,你带头认个错。我刚登基不久,也不想落一个杀害贤臣的恶名。臣子跪在地上大喊:“皇上祖制不得更改,有悖人伦!”嘉靖皇帝彻底被激怒了,滚!发配云南充军,永世不得回。这就是明朝嘉靖年间有名的“大廷杖”事件。不过却成就了杨慎的才名,他在那里穷极无聊,写了很多佳作。我们熟知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在那写的。
   张岱在明亡后隐居了,不愿意出来当官。是不是学伯夷、叔齐商朝灭亡后不食周粟而死,忠诚坚定呢?答案我想应该是肯定的。他的故国之思仍在,借“崇祯五年”和“金陵人”委婉地表达一下。实质上《湖心亭看雪》以漫天飞雪为背景,写的是一副出世的态度,一缕孤独的坚守,一种高雅的境界,一份故国的眷恋。舟子不懂啊:“莫说相公痴,更有癡似相公者。”你看他来的比你早,你来看雪,他不仅看雪还带着酒,不仅带着酒还烧热了喝。张岱看似没说话,其实他说了很多,一个“痴”字就高度概括:我的世界莫过于忠贞无二也,莫过于山水之间也;我哪里是在看雪,我是在赏心!
其他文献
语文期刊是语文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语文研究者进行学术传播、构建联系的重要平台。语文期刊在一定时期及范围内,对语文教研具有导向作用。语文期刊本身也是语文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以语文期刊为中心,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考察并梳理语文研究现状,从而明晰语文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或许是语文研究的一种新路径。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选取部分创刊时间较早,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社会声誉的语文研究专业期刊。因部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17日,发表在天津《当代文学》一卷九月号第3期上[1],后收入1936年出版的《闲书》一书中[2]。作为散文名篇,被选入众多文选集和多版本语文教材中。但是,被编入文选和教材的《故都的秋》一文,与刊发于《当代文学》之作相对照,其中字词有多处改动,并非原貌。这些改动可分为三类:一是原刊《当代文学》之文到《闲书》之文的作者自改;二是《闲书》出版之后,文章进入文选系统时的编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2017修订版)”)认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1]。强调“教学中应统筹考虑各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要明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妥善处理各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避免遗漏缺失……避免简单重复”[1]。因此,18个“学习
《学弈》选自部编教材六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两则》第一则,这个小故事阐明了为学有道: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单从这个小故事看,似乎是在谈论学习之道。但孟老夫子仅仅在谈论教育问题吗?他在什么场合对何人所说?为了不断章取义,弄清楚孟子的真正用意,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场景。  一、从孟子与告子谈论的问题来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是何许人?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他是战国
梁秋燕,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师。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节选)安排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外国小说,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与传统小说显著的不同之处是,这篇小说结构单纯,人物关系简单,主人公性格单一,情节集中,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由此引来的与鲨鱼的五次搏斗展开。这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故事以老人没能守护住大马林鱼而结束,可是在每次搏斗中,老人的勇气、毅力、智慧却让他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
在备《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我注意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碧透”的“透”的释义问题,二是“红遍”的象征意义问题。第一个问题关系到感受毛泽东诗词风格、伟人气度;第二个问题关系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化解读在当下语文教学中的遗存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之前备课,因为对文本很熟悉,没有细究词义。这次备课,我发现“漫江碧透”的“透”字的释义有些模糊。此前一直将“透”理解为“透明”“清澈”的意思。人教版的教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養,思维是关键。为什么?   从核心素养的提出来说,它首先是基于我们今天对教育的更为全面和深刻理解。康德在《论教育学》中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我们的教育要立人,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关注就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精神的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认知与人格的结合是完美心理的体现,心理完美就是将人格与思想力量有机结合。由此提出的核心
一、案例背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为“获得教养的途径”,该专题包括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编选了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两篇文章,第二板块“经典的力量”编选的是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教材编写的意图很明显,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学习,从师而学,并阅读大量经典作品,才能获得真正的教养。为了配合文本教学,必修一读本也编排了《我的精神家园》、《站着读与跪着读》等8篇关
张蕾芳,安徽省芜湖市无为第一中学教师。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2019年)在总体框架设计上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创新单元内部组织方式,将不同文体、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创新篇章组合方式,单元内部,有的一课由几个单篇作品构成。直观来讲,就是提供一组文章供学生进行综合阅读,教材中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基础上,贯通融合这些文章,才能够完成。它与单篇教学的区别在于更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步》,我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题目“散步”是从什么角度拟题的?如果换成其他题目,你会怎样给它重新取题?   (师读课文)   师:我们先来说说文章为什么取名“散步”?   邵思妤:文章是以所写的事情来命名的,他的主题就是“散步”。   师: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主要内容吗?   邹政杰:我和家人一起散步。   师:在哪里?   邵思妤:在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