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9年宁波市高温热浪对中暑的滞后影响

来源 :气象与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yue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温热浪日趋严重,给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重大的威胁.采用2013—2019年6—9月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及同期中暑病例数据为基础资料,重点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量分析了宁波市高温热浪对中暑的滞后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热浪(不分等级)引起中暑的单日相对危险度RR值(95%CI)在发生当天达到最大值;累计RR值(95%CI)在滞后0—4 d达到最大值;不同等级高温热浪(一般高温热浪、危害高温热浪和强危害高温热浪)引起中暑的最大单日RR值(95%CI)均出现在发生当天,最大累计RR值(95%CI)都发生在滞后0—3 d;高温热浪引起中暑的单日及累计RR值(95%CI)低龄组(<65岁)明显小于高龄组(≥65岁),随着高温热浪等级的增加,引起中暑的单日及累计RR值(95%CI)逐渐增高.
其他文献
基于2017—2019年河源市空气质量数据,分析了河源市首要污染物的年际变化特征,同时利用2019年东埔国控站点的首要污染物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以典型污染日为案例,分析了气象条件对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2019年细颗粒物(PM2.5)污染日比重大幅度降低,以臭氧(O3)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日逐年增加,污染形式逐渐从颗粒物污染向臭氧污染发生转变.O3浓度与温度和湿度分别呈正负相关关系,高浓度O3主要出现在(20—30℃,25%—55%)阈值之间,在吹西北偏北风时O3浓度也较高.PM2.
选取了甘肃平凉地区2015—2019年6—8月发生的27次短时强降水事件.利用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按照短时强降水阈值分类统计法和常规天气分析方法对甘肃平凉地区夏季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影响天气系统及大气环境背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月短时强降水频次少,强降水高发区为六盘山山区;7月频次明显增多,活跃地区为静宁、崇信、泾川一带;8月频次及强度达到峰值,密集区为平凉北部的崆峒山区、崇信南部河谷地带.6月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以午后居多,1 h降水量在20—30 mm段发生频次最高
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and stem rot,PRR)是影响大豆(Glycine max)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可造成大豆产量损失10%~50%.转基因技术为抗疫霉根腐病大豆品种培育提供了有效手段.小G蛋白(small GTPases)作为植物信号转导中的“分子开关”,不仅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参与调控植物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响应,同时在植物防卫反应的建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小G蛋白编码基因Rac1(Gossypium 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