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攻坚木 做善问者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课堂提问艺术的深思,我是从一个同课异构课例开始的。《风筝》一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其中丰富的内蕴给教学带来了较大挑战,两种不同的问题设计更是给我带来了深刻思考。
  问题设计一:
  主问题:文中“精神虐杀的这一幕” 具体指什么?
  根据这一主问题,又设计了三个相关的小问题:
  1.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说说文中的弟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弟弟”与“我”进行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理解)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教师进一步追问:文中的“我”真是一个无情人吗?课文中的“情”表现在哪里?
  问题设计二:
  1.课文围绕风筝写了一件什么事?(做风筝,毁风筝。)追问:谁做风筝?谁毁风筝,怎么做的?“我”怎么毁的?
  2.“我”毁坏的仅仅是风筝吗?追问:“我”为什么毁坏?(明确认为没出息。)真的没出息吗?(不是,因为“我”后来知道“我”错了,知道游戏是儿童天性,这是精神虐杀。)
  3.“我”毁坏风筝做得对吗?(明确,不对,这是精神的虐杀。)追问虐杀了什么?谁是虐杀者?谁是被虐杀者?
  4.知道不该毁坏风筝后,“我”已经很自责了,并想到要补救,为什么还要感到悲哀?“我”悲哀什么?
  5.追问“我”为什么要补救?补救有机会吗?被虐杀的人怎么看待补救,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确被虐杀者麻木,虐杀者清醒,人生的悲凉。)
  两种不同的问题设计,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问题细碎泛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仿佛被老师牵牛鼻子般地“引君入瓮”,学得被动无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后者则采用由一个主问题引发三个层层递进的小问题的方案,每个问题又都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被深深触动了,我知道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将课堂提问当作艺术去经营,让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叩响教改之窗。以下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与尝试。
  一、立足文本,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庄子散文《庖丁解牛》中面对一头全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教学与之同理,抓住着眼于全篇的主问题,必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讲,“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那么,怎样设计主问题,设计怎样的主问题呢?
  1.设置探索性主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巧妙设计出探索性大问题。通过一两个探索性大问题来牵动课文与学生,学生思维才能被课文内容紧紧吸引。例如教授《藤野先生》一文,为了达成探究人物,把握明(藤野先生的性格品质)、暗(鲁迅的爱国情感)两条线索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问题:(1)藤野先生是位怎样的老师?(2)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怀爱护一位“弱国”留学生?这两个问题由易而难、由表及里地牵动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学生在深入思考后才会认识到是鲁迅的爱国情感吸引、感动了这位日本老师,之后更是会饶有兴趣地去探寻鲁迅爱国情感的具体体现,终究豁然开朗,原来这种情感体验在字字句句,不仅是看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赏樱花事件,就连两处地名“日暮里”“水沪”也暗含此意,学生不禁赞叹鲁迅文章的高妙。教授《范进中举》一文,为了达成探究人物形象、把握主题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层进式的三个主问题,即:(1)范进中举后谁变了?(2)他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些貌似平常的问题设置,正因是经过了教师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所以势必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再如教授《我的母亲》,为了达成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我让学生找出能揭示母亲多重身份的语句,由此展开分析。学生们欢快顺利地通过分析文本得出结论:母亲是位严爱相济的母亲;母亲又是位宽容隐忍、仁慈温和的后母;母亲更是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的寡妇。
  课堂教学中,若想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拓展,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通盘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巧妙设计出一节语文课的探索性问题。
  2.设置品味性主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要达成这一目标,核心就是“品味语言”。语文教学就是咬文嚼字、绞尽脑汁设计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挖掘品味课文中典范而精妙的语句,从语言细节去理解、分析、推敲、比较,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例如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设计了一个最简单但也许是最適合学生与文本的问题:“请找出能表现菲利普夫妇性格特点的语句,要求:(1)有感情朗读;(2)分析人物此时的心理。”学生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甚至细节描写,感受到了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爱慕虚荣,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而此前我的教学设计则是“结合文章说说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兴趣相对小了很多。可见,不同的文章适合不同的问题设计,而品味语言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再如教授《孔乙己》一文,要求学生找出交代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进而抓住“唯一”大做文章,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特殊形象跃然纸上。
  3.设置矛盾性主问题,有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学生对每篇文章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突破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将要水到渠成。如《伟大的悲剧》一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伟大”“悲剧”是什么意思?“伟大”与“悲剧”矛盾吗?这样提问,势必会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伟大”的含义时,也便掌握和理解了文本的主题思想。可见,教材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设置比较性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异同
  通过比较分析,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之处。如《背影》和《我的母亲》都是表现亲情的,所不同的是《背影》的作者是怀着愧疚之情述说的,而《我的母亲》的作者则是带着一份崇敬之情来写的。先找到不同,再想想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两篇课文表达的不同感情。同样可通过对不同内容的分析比较,找到它们的相同之处。《春》和《济南的冬天》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景色,但文章有无相同之处?为什么会有相同之处?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能体会到两文的作者都流露出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5.设置体验性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丰富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尊重学生与教师、作者间的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感受与理解,巧妙设计出蕴含学生生活体验的问题,以便给学生搭建一座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授《敬业与乐业》时,可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梁启超,面对青年学生,你将如何发表演讲,告诉他们对待目前或将来的职业所应采取的态度。继而研习本文所提供的议论文的四种写法。教授《云南的歌会》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可问:“云南歌会和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通过如此体验,便可把握云南歌会的特色,从而把握全文。课堂教学借助这些体验式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提高了对文本、对生活的感受力。
  二、讲求实效,设置“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小问题
  主问题能够一线串珠地带动课文的整体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学生的读写说思成为了课堂的主要成分,气氛生动活泼。与此同时,我们还需关注主问题统摄下的小问题,它们也构成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1.设置层进式小问题,化难为易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滞塞,出现课堂冷场的尴尬局面,更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于一些难度大的问题,要降低难度去处理。例如教授《那树》,在提出主问题“那是一棵……的树”后,随即抛出两个层进式的小问题:(1)请找出描写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并体会词语的妙处;(2)请划出描写人类砍伐树木的语句,说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很容易理解本文的主题——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深层关系。再如讲授《沁园春·雪》时,如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關系”,学生恐怕难以回答。此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几个层进式的问题以降低难度:(1)词中上下阕的关系是由景及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为什么这样评论古人?(3)词中歌颂的是今天哪种人?(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该做何理解?这样一问,可以使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难点的理解。
  新《课标》揭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必须要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要运用一份智慧去把握课堂,照顾全局。当学生的思维大门已被打开,教师必须讲求追问艺术。例如教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最重要的品质——毫无民族偏见,往往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于是,教师可追问:文中提到“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为什么用了一个“最”字?联系背景,学生会顿悟。问题提出后,学生启而不发时,不妨让学生重新回到文本,通过变换角度或降低难度来追加提问,问题也许会迎刃而解。
  2.设置开放式小问题,有效延展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教授《醉翁亭记》时,将其与《岳阳楼记》比较,让学生体会:同是被贬之人,你更欣赏谁的心态?学生在思考中加深了对两文主旨的认识,即一忧一乐的境界。还可让学生想象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或与课文情节发展不同的情况,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如果提问:“于勒认出菲利普夫妇,众人会是怎样的反应?”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与于勒会互不相认,各有原文依据,产生了余音绕梁的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训练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吃透文本、研究学情,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提问风格。
其他文献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分析事理、阐明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说理的特点使得中学生在心理上对它产生了一种有意无意的抵触情绪,普遍觉得议论文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学习,学习过程也没有什么乐趣,所以要搞好议论文教学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其实一篇议论文想要获得读者的认可,作者提出的观点必须具备一定的哲理,彰显作者的独特智慧;所用论据必须具备合理性,能有力地证明观点;论证过程必须有条理,反映周密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新《课标》还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
【设计意图】  孔子一直以圣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让后人敬而又敬。事实上孔子首先是一个“人”。北大教授李零说:“历史上的孔子有两个,一个是《论语》中的,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一个是孔庙中的,泥塑木胎,供人燃香磕头。”因此如果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孔子形象,首先应该从《论语》中去了解,而不是从后代君王给孔子的封号里去拜读。《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黄济先生曾说,“回到孔子”就是要
[摘 要: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在教学活动中整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互动便利的优势,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落后面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变得妙趣横生,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容易的理解知识,对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也要在教学思想上与时俱进,注重对多媒体教学有效整合方面的积极探索,可以通过整合运用教学资源,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可以创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这样设定的:“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015年宁波语文中考必背的古诗词有50首(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文言文教学受到了高度重视。文言文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了解、传承历史文化。与此同时,文言文也是中考的重要组
弹指一挥间,1978----2021中国走过了43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如今的中国,正以经济总量雄居世界第二,每年的经济增长量雄居世界第一的霸气,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个伟大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今天的中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经不是神话。上天能坐飞机,下地能坐地铁,出行坐高铁,开汽车,这些都是平常的事。过去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变成了
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对所有新闻记者影响至深。现在“零度写作”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陈述。但这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这种写作多见于新闻写作,也就是客观报道,读者也会潜移默化地认为新闻原来就该这么写。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行业也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加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其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就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素质。但是当前这种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很多因素都影响了该方式的发展。所以本文就主要分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情况。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和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
[摘 要:合作学习的方式已逐渐被广泛运用,其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存在于课程知识的学习,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形式。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合作的成效可见一斑,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课堂本身进行及时反思,进而采取更优的科学方式展开教学,以将合作学习的培养优势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的优化是现时代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也是一门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上好语文课,就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优势,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我在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将自己的心得和同仁们分享。  我觉得,一堂语文课,想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创设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