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理解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或理解不正确的循循善诱,启发指导,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创新能力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应注重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因此,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开辟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把阅读教学的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
二、培养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求异
1.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教学的各处环节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指点发问的途径。
2.走出求同的圆圈,训练思维的多向性。多年来,阅读教学因受《教参》等教辅资料的影响,教师的思维被圈住了,学生的思维随之被束缚了。要想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必须率先走出求同的圆圈——摆脱《教参》等资料的束缚,从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入手。
三、培养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驳问,尊重其理解水平
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尚未打破,教师依然主宰着课堂。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这个角度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意识,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
四、培养创新思维要创设情景,拓展想象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事物不断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然而,创设情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善于提出问题,揭示课文的不同特色,设计一些令学生思考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求知的积极性。例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什么是空中楼阁,然后说一点自己的感受:你会把心目中的楼阁建在哪里?然后再引导同学把心目中的楼阁跟李乐薇的空中楼阁作个比较。这样阅读就会增添学生的兴趣,从而激起学生思维和求知的积极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创新能力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应注重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因此,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开辟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把阅读教学的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
二、培养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求异
1.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教学的各处环节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指点发问的途径。
2.走出求同的圆圈,训练思维的多向性。多年来,阅读教学因受《教参》等教辅资料的影响,教师的思维被圈住了,学生的思维随之被束缚了。要想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必须率先走出求同的圆圈——摆脱《教参》等资料的束缚,从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入手。
三、培养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驳问,尊重其理解水平
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尚未打破,教师依然主宰着课堂。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这个角度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意识,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
四、培养创新思维要创设情景,拓展想象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事物不断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然而,创设情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善于提出问题,揭示课文的不同特色,设计一些令学生思考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求知的积极性。例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什么是空中楼阁,然后说一点自己的感受:你会把心目中的楼阁建在哪里?然后再引导同学把心目中的楼阁跟李乐薇的空中楼阁作个比较。这样阅读就会增添学生的兴趣,从而激起学生思维和求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