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炎性假瘤超声表现1例

来源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LANJI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49岁.主因体检发现脾肿物就诊.患者平时无明显不适,本次查体肺、肝、胰、双肾、胃肠道等均未发现异常.超声检查:脾偏下极近脾门部位见一大小约3.5 cm×3.3 cm的团状低回声.边界清晰,内回声均匀,后方回声略衰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瘤体周边见半环状血流信号,余脾实质回声均匀,脾门区血管未见明显扩张.超声提示:脾内实性占位(炎性假瘤或淋巴瘤不除外,建议穿刺活检).患者入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显微镜下见病灶内血管周围呈"葱皮样"增生,病理诊断:脾炎性假瘤。

其他文献
内镜超声(EUS)对后纵隔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有特殊意义.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能直接取得病理学诊断依据,明确邻近食管周围纵隔占位病变、肿大淋巴结等的性质.本研究应用EUS-FNA诊断2例性质不明的后纵隔占位病变,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TQ)技术无创评价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VTQ技术对115例拟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慢性肝病患者和80例健康成人行肝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慢性肝病组和健康组之间VTQ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慢性肝病患者不同病理分期间的VTQ值除S0与S1外,其他病理分期间差异均有统汁学意义(P=0.0212或P=0.000
病例1,女,31岁.因右上腹隐痛3 d来院就诊.查体:体温38.5℃,白细胞11.8×10 9/L,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皮肤巩膜黄染,莫非征阳性,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
期刊
目的 探讨Logistic回归模型在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1例卵巢肿瘤病例,术前记录包括其一般资料、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内的共计35个指标.其中400例作为模型训练组用于模型的创建,另201例作为模型验证组用于模型的评判.结果 筛选引入方程的指标包括:卵巢癌个人史、肿瘤的最大直径、肿瘤实质部分的最大直径、多房性囊实性肿块、实性肿块、腹水、乳头
目的 探讨应变率成像技术检测不同左室构型原发性高血压(HBP)患者右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HBP患者38例,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值分为左室正常构型(LVN)组和左室重构(LVR)组,对照组23例.获取各受试者心尖四腔观清晰组织速度成像(TVI)图存盘供脱机分析.测量三尖瓣环处心肌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
本研究拟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期刊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评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颈总动脉管壁径向运动速度峰值、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初步探讨该技术在评估妊高征血管机械特性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8例妊高征患者(妊高征组),34例正常妊娠者(对照组),应用VVI技术测量分析右侧颈总动脉长轴切面前壁及后壁的收缩期径向运动速度峰值、应变及应变率.结果 妊高征组颈总动脉前壁及后壁收缩期径向运动速度峰值较正常妊娠组
患儿男,7岁.因发现左耳下肿物近半月,应用抗病毒抗炎治疗无效就诊.外科检查:面部两侧不对称,左腮腺咬肌区隆起,可触及4 cm×4 cm×3 cm大小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差,边界尚清,左耳下颌后区可触及2 cm×2 cm×2 cm大小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度可,边界清楚.皮肤色泽正常,皮温稍高,均无明显触压痛;两侧颌下及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期刊
目的 研究心尖旋转与心尖心肌结构的关系.方法 对14只杂种犬用加热方法破坏心尖心肌引起心尖旋转发生改变,根据心肌加热的深度不同分为心尖心肌厚度的外1/2及3/4心肌被破坏两种情况,用超声组织多普勒记录心尖旋转的速度,根据心尖旋转计算公式计算心尖旋转.分别比较加热前与外1/2心肌被破坏、外1/2与外3/4心肌被破坏情况下心尖旋转的变化.结果 与心尖加热前比较,心尖心肌外1/2被破坏后心尖旋转减低[(
患者女,29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侧腹部肿物2年就诊.1年前曾行剖腹产术.查体:腹部平坦,下腹部可见长约5 cm手术瘢痕,左下腹可触及明显条索状肿物,大小约5 cm×3 cm× 2cm,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