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立根 立德树人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ke198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街是区域文明发源地,承载着所属地域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老街文化造就学校独特的物型课程资源。通过建设凝练学校文化、观照儿童立场、支持深度学习、集聚社会资源、建构多元评价的校本物型课程,满足学生对高质量、有品位、适合课程需求的同时,推动学生學习方式的转变,践行学校立德育人的宗旨,是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的生动表达。
  【关键词】老街文化;物型课程;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4-0078-03
  【作者简介】王一敏,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南京,211300)校长,高级教师。
  老街是区域文明发源地,承载着所属地域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紧邻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高淳老街历史文化景区。老街文化造就学校独特的物型课程资源,是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有效载体,也是涵养学校课程最具鲜明气质,最具优质文化基因的土壤。寻根“老街文化”物型课程建设是时代召唤,是学校历史底蕴、文化承载、特色发展、办学智慧所赋予的价值追求,是新时期学校立德树人的新路径、新追求。

一、物型课程凝练学校文化


  物型课程是集中体现学校文化的综合课程,应寻找属于自己独特的句子,凝练与表达出学校精神文化,应讲述学校文化自己的故事,彰显独特的文化基因。学校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高淳老街为载体,丰厚的老街文化元素为原料,以“寻根”“植根”“立根”为主题,建构出属于学校自己的物型课程文化。
  1.四廊五道寻根“老街文化”。
  学校廊道文化通过文字、图片、模型、实物等呈现了高淳老街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项,其中国遗1项,省遗15项。珍视文化瑰宝,建立文化自信,淳朴的乡风民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吴风楚韵的文化基因。学生徜徉其间仿佛置身于老街非遗大观园:异彩纷呈的老街民歌、民间故事、民间舞蹈,璀璨多姿的民间工艺,百戏之祖的阳腔目连戏,国遗东坝大马灯。
  2.十一主题园植根“老街文化”。
  乐耕园:勤耕心田,乐获硕果;本新场:立本求新,强身健体;养根园:养德在根,气度在节;立根园:立根秀水,润泽乡梓;壮根园:根强苗壮,桃红李艳;淳和园:德器淳雅,和愉宁静;润智园:润物无声,智圆行方;咏淳园:山水俊秀,骚客折腰;翰墨轩:笔墨养志,横竖显情;淳真园:英华发外,唯乐淳真;淳溪园: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十一个“老街文化”主题园青砖小瓦马头墙、飞檐翘角,浓浓江南韵味,隽永持重。学生或在乐耕园感受祖辈的辛苦劳作,领略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江南圣地”美誉;或在咏淳园吟诵李白来高淳写下的“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的佳句;或在养根园扫描传统节日二维码,感受家乡端午龙舟竞渡,粽叶飘香的浓浓习俗。
  3.一室一馆一基地立根“老街文化”。
  “老街文化”教室建设。学生围绕老街文化典故、民间曲艺、工艺、美食、诗词书画等主题,开展娃娃小课题研究,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将探究成果进行班级文化布置,形成浓郁的“老街文化”班级意蕴。
  “老街文化”主题馆。大厅陈列“绣艺、泥艺、扇艺、画艺、鞋艺、纸艺”淳小“六艺”学生作品。正中大型浮雕上古代“高淳四宝”及现代高淳国际慢城、固城湖大闸蟹等老街本土文化元素,彰显老街文化的厚重与创新。主题馆还建立老街少儿踏歌起舞坊、运筹帷幄坊、采菊东篱坊、天籁坊、兰亭坊、丝竹坊、手工坊七大“老街文化”学生社团工作坊。
  “老街文化”校外物型课程基地。整合与利用以高淳老街为代表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立老街文化体验馆、非遗馆等校外物型课程基地,引领学生学习、体验、探究、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

二、物型课程观照儿童立场


  只有聚焦遵循儿童成长和发展规律,让儿童立在课程中央,物型课程建设才能最大化实现育人目标。物型外在的视觉冲击力,往往对受众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甚至于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学校根娃、溪娃吉祥物,舞蹈、击鼓的音乐少年等儿童雕塑无不彰显、释放着儿童天性,润物无声般地滋润着童心、童趣。活动是儿童的天性,身体在场、具身浸润,情境学习、体验学习,让物与儿童产生互动、对话应是物型课程建设使然。在老街非遗馆,学生摇着电子感应的水乡渔舟,徜徉于碧波万顷间,油然而生对高淳鱼米之乡的热爱与归属感。学生在参与学校主题馆、教室、廊道等物型课程文化建设中,呈现的成果虽显稚嫩,却是他们生命在场,灵魂在场的最生动表达。物型课程建设尊重学生差异,提供适合的课程。全域物型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支持学生泛在学习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基于个体差异、兴趣使然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的课程选择,适应学生个体发展需求。

三、物型课程支持深度学习


  物型课程指向在物,关键在型,突破在课程,目的在育人。物型课程倡导在场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跨学科学习,是支持深度学习发生的环境、土壤、背景。基于老街文化丰厚物型课程资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要素,我们以“寻根”微行动的方式开展物型课程的项目化学习。在学校物型课程不同学习场域,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认知规律和已有知识水平,我们精心设计主题性、渐进式、项目化的微行动学习方案,并建构相应的学习指南和活动要求,引领项目化学习纵深开展。如在“老街艺术文化”主题系列微行动中,一到六年级分别设计了听一段老街文化奇闻轶事、说一段老街文化童谣俚语、阅读一篇老街文化经典诗文、赏析一幅老街文化书画作品、走访一位当代老街文化名人等项目化学习任务。基于任务情境的项目化学习,学习者在物型学习场域,与任务学习同伴,通过主题活动整合、学科知识整合、学习空间整合、学习者资源整合,在真实的学习场域让学习真正发生。   如根据国家级非遗项目东坝大马灯物型场域设计的“我为高淳东坝大马灯代言”微行动项目化学习中,三年级学生“寻根溯源话马灯”项目化学习,从东坝大马灯的起源、历史与传承开展探究,撰写研究性报告;四年级学生“马灯的文化艺术赏析”项目化学习,从东坝大马灯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社会影响等进行挖掘,制作文化宣传短视频;五年级学生“非遗中的商机”项目化学习,从东坝大马灯演出市场、受众人群、成本投入等分析入手,撰写营销策略企划书;六年级学生“马灯制作小工匠”项目化学习,则通过亲身实践,了解马灯制作方法,学习制作工艺,感受工匠精神,撰写工艺制作指南。

四、物型课程集聚社会资源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校外场馆是物型课程重要的载体、学习的场域,探究的空间。学校积极与社区范围内非遗馆、博物馆、图书馆、民俗馆等场馆对接,集聚区域内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資源,建设校外物型课程,开展多学科联动,校内外融合,全资源共享的融合式学习、情境式学习、开放式学习。学生在校外物型课程基地,围绕老街民俗文化、书画文化、历史文化、手工艺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间文学等形成的娃娃小课题,有效开展研究。同时培养一批老街、博物馆少儿小导游,在周末、节假日持证上岗解说。

五、物型课程建构多元评价


  为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引领并促进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物型课程本身特点,建构物型课程多元评价体系,从而聚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引领立德树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路径达成。
  一是“微行动”学习卡。学生根据学校各物型场域设计相应的寻根“老街文化”物型课程微行动学习单,并提出具体学习指南和活动评价要求。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以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记录成长轨迹。评价主要以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与综合评价等方式开展。
  二是“文化周”评价制。学校把国庆长假后的一周设为一年一度的“寻根‘老街文化’物型课程文化周”。文化周期间,举行学生、教师、家庭物型课程研建成果发布会。学生分享物型课程项目学习研究报告,汇报阶段研究成果。教师分享物型课程教学叙事、展示优秀课例。家庭则分享参与学校物型课程建设心得体会。活动周结束评选“寻根‘老街文化’物型课程小小研究者”“寻根‘老街文化’物型课程学习型家庭”“寻根‘老街文化’物型课程优秀导师”。
其他文献
【摘 要】南京审计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借助地处老山脚下、长江之滨的区位特点,从山水中发掘丰厚的教育资源,构建“山水文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仁山智水”课程、“游山玩水”课程、“青山绿水”课程、“高山流水”课程和“依山傍水”课程组成。这五类课程立足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德智和谐、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建构;“山水文化”课程  【中图分类
·背景提示·  李庾南是一位從课堂中走出的教育家。她虽没有读过大学,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登上大学讲坛;她是全国模范教师,始终都在一线与学生打成一片。她坚信,让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让他们的心里有一片阳光,这才是教育的成功。
【摘 要】学校时间管理存在着教师节假日、工作时间被轻易占用、有意延长和随意控制等问题,主要原因是部分管理者价值追求功利、管理理念滞后等,解决的基本策略可以为:建设合法合理的追求升学率教育生态;制订严格的时间管理权力清单;让教师成为积极的自我管理者;支持教师实现梦想追求等。  【关键词】时间管理;原因剖析;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
【摘 要】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高度的艺术性。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要站在“学”的立场,顺应儿童的认知性需求、体验性需求、审美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结合单元编排特点和文本个性整体建构,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革命文化主题单元;认知性需求;体验性需求;审美性需求;发展性需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
【摘 要】基于可視化思维的教学是指把可视化技术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将其作为思考、分析、改进教育教学的策略性工具。基于可视化思维的教学应该把可视化技术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全时空,贯穿教、学、评、测、辅全环节,观照智力、非智力、认知、元认知、内容、动机和互动等事关学习的全要素,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收获学程的精彩,成就学生的精彩。  【关键词】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学科核心素养  【
新闻背景  为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增强教育发展活力,2016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和海南省屯昌县两地实现深入合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启了武进区实验小学与屯昌实验小学联合办学之路。  两年多联合办学的实践,屯昌县借助武进区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成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優质的师资,共同把屯昌实验小学打造成一所设施现代化、管理精细化、教学优质化的学校,充分体现了跨区域合作办学的可行性、可塑性和先进性。  跨区
【摘 要】随着教学流派实践的发展,教学流派的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析。如教学流派的核心是人;教学流派不是单纯标新立异,而是寻求适合的教学;教学流派应该具有包容性;教学流派的内涵与特征需要进一步讨论;教学流派的争鸣有益于教学流派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大家的关注与讨论。  【关键词】教学流派;适合教学;包容性;苏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
【摘 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小学部探索以课程整合德育内容的途径,选择了《弟子规》《三字经》和《论语》三部经典中的部分内容,开发了“经典育德”的德育校本课程,创新德育形式,渗透道德情感;丰富德育活动内容,滋养学生的生命底色;多方融合共育,以期形成德育的合力,让学生在经典中汲取道德营养,丰盈学生的灵魂。  【关键词】经典育德;德育活动;融合共育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
【摘 要】“概念和概念化、构念和分类、解释力和揭示性”被认为是学术研究和理论思考的基本方法和要素。作为一个学术性概念,学校管理具有多重意涵,对学校管理的概念化又是学术研究、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所不可回避的问题。理论建构的价值就在于为复杂的学校管理现实问题和现象给出明确的构念框架和分类,并加以合理的阐释和必要的论证。“学校管理难题”与学校管理问题、学校管理议题或热点之间既具有叠加关系的问题域,又具有不
【关键词】言语实践;阅读教学;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1-0058-03  言语品质,是言语表达的质量和品位,再具体一点说,就是言语表达的规范及审美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更在提醒我们真正的言语实践不能忽略了儿童的审美体验。审美作为言语品质的客观属性,作为文学的特质,使得文字有了温度和色彩,使得文字在经历揣摩咀嚼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