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阿Q正传》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ou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从1921年12月4日开始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每周一章,到次年2月12日登毕,共9章。
  《阿Q正传》以其巨大的讽刺力量,从一开始连载,就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纷纷猜测:小说的作者是谁?阿Q究竟指谁?因为这篇作品发表时用的笔名是“巴人”,所以人们猜想作者是四川人;又因为阿Q的某一“行状”有点像自己某件私事,于是又疑心为某个朋友所作,因为此事只有这位朋友知道。当《阿Q正传》一章一章发表下去时,有许多人都栗栗自危,恐怕以后要骂到自己的头上。但鲁迅用“巴人”二字为笔名,系指“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并非隐喻“巴蜀之人”;而且,他的创作,目的并不在揭发隐私,也无意去攻击某人,而阿Q的模特儿,却在别的小城市中,他实在正在给人家捣米。
  鲁迅自己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由于阿Q这个形象概括面廣,开掘得深,所以典型意义也大。阿Q这个形象,不但当时常为人所道及,而且至今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一个不朽的典型。
  小说的前三章:“序”、“优胜纪略”、“续优胜纪略”,通过考证阿Q的姓名、籍贯和介绍他的行状,描绘出他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人们在忙碌的时候,也还记得起阿Q,因为他“真能做”,一闲空,就早已忘记了他。所以阿Q不单姓名、籍贯都有些渺茫,而行状更难考索。这就可见阿Q社会地位的低下。不过作品着重描写的,还不是阿Q卑下的生活地位,而是他的精神面貌,即他对于自己生活遭遇的态度。阿Q对于自己的生活状况有时也有不满,却没有反抗意识,而是浑浑噩噩,只求在精神上获得自我安慰。阿Q既自轻自贱,又自高自大,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却要找出种种理由来安慰自己,自欺欺人。他生活极端穷困,却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常常受人欺侮,甚至被人揪住黄辫子碰响头,却说是“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闲人硬要他承认。“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他被迫承认之后,却仍能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所以,阿Q在生活中处处失败,而在精神上却永远是胜利者。甚至,有一次在赌场上,他的洋钱被抢走了,而且还挨了一顿打,他心中实在感到痛苦,但仍有办法来解脱:他自打嘴巴,却觉得“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这就是精神胜利法,或称之为阿Q主义。
  第四章是一个转折。因为;“恋爱的悲剧”,阿Q的生计遂成了问题。本来阿Q靠自己的劳力,在未庄还能混口饭吃,但因为向吴妈求爱而挨了秀才的竹杠之后,假正经的未庄人都不肯再叫他做工了,代替阿Q打零工的是小D。小D者,小同也,其命运与阿Q是相同的,他是阿Q的替补队员。而阿Q在偷了静修庵的萝卜充饥后,只好下决心到城里去流浪。他在城里帮白举人家做过工,又帮一个偷儿做过下手,终于因为失风而回到了未庄。虽然如此,但因为进过城,他自觉在精神上更高人一等。他既看不起未庄人的孤陋寡闻,也不满意于城里人,因为“他们将长凳称为条凳,而且煎鱼用葱丝,加以最近观察所得的缺点,是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很好。”当然,只有阿Q最高明了。
  由于阿Q有偷来的东西可卖,所以很引人注意了一阵子,后因被发现原来是个不敢再偷的小偷,所以又复被人看不起。当他从中兴走到末路时,恰好辛亥革命爆发了。这又使阿Q的生活起了大变化:他投向革命。
  从作品所描写的阿Q的心理过程来看,他之投向革命,一方面固然是生活地位使然,另一方面也还是他的精神胜利法的延续,其实并无什么觉悟。但实际上,这样的革命党又的确不少。所以,当有人对阿Q的做起革命党来提出疑问,说“至少在人格上似乎是两个”时,鲁迅就回答道:“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
  什么是“阿Q似的革命党”呢?照小说里所描写的看,无非是抢东西、占女人而已,而且还要杀人;不但要杀赵太爷等压迫过他的人,还要杀掉与他同命运的王胡、小D等辈。这简直是滥用权力,以杀人为快意了。阿Q满脑子都是旧观念,除了权力观外,还可以从他挑选女人的标准上看出来:“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所以,阿Q似的革命党,其实不过是要进行权力再分配。就如那个靠农民起义起家的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所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也!”他们并没有革命理想和改革蓝图,取代了权力地位之后,所行的还是老一套,作威作福。鲁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曾慨叹中国多盗寇式的破坏者和奴才式的破坏者,而缺乏革新的破坏者,即此之谓也。
  但是,权力再分配也并不那么容易。像阿Q似的自以为是革命党的人,当然沾不到权力的边的。他先是遭到假洋鬼子的打击:“不准革命”,接着又被当作抢劫犯而枪毙掉了。
  阿Q的这个“大团圆”结局,不是作者随便给他安上的,而正是辛亥革命失败现状的真实反映。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挂上了民国的牌子,但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缺乏一个大的社会变动,权力仍在旧势力手中。正如作品中所描写的那样:“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为了巩固自己的新官位,他们必然要动手杀害革命党人或无辜的群众。阿Q这个自称为革命党的人,就这样被当作抢劫犯给枪毙掉了。这是时代的悲剧。
  而更可悲的是,阿Q直到临死时都还没有觉醒。
  阿Q被判了死刑,大堂上的官员要他在判决书上画押,他却浑然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是立志要把圆圈画得圆,却又因不习惯于用笔而画成瓜子模样,而后悔不已。作者写道:“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此时的阿Q,还是沉浸在精神胜利之中。
  《阿Q正传》虽然有些滑稽成分,其实是一篇很严肃的作品。它虽是每周一章,被编辑催逼出来的,但其实是经过长期构思之作。翻读鲁迅的杂文,我们就会发现有许多地方是批判精神胜利法的,而鲁迅此前所写的几篇小说,其实也都在剖析民众麻木的精神状态。可见作者沿着改造国民性的思路,是作了长期的探索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鲁迅才写出了《阿Q正传》这篇不朽之作。
  早就有人说过,阿Q的时代已经死去。这是过于激进的看法。其实这篇作品至今还有着现实的意义。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
  其实,他所看见的,又何止于二三十年之后呢!
  (选自吴中杰编著《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其他文献
流浪的河流,所以能永生,在于其将生命融入大海;流浪的人类,所以寂灭,是因为人类总是淡漠整体的生存信念。万物,各有不同的生命形态。河流,选择流浪,是因为它向往整体的伟大,向往生命的壮丽;人类,选择流浪,是因为人类接受了河流的启示,接受了远方的诱惑。只是,人类的流浪,始终离不开自我的轴心和物质的力量,总是将流浪染上功利的色彩。于是,人类的流浪,总会留下无数的遗,感和无尽的慨叹。  流浪的河流,哪怕是记
期刊
《对面的茑萝》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爬满高楼的茑萝寄托了作者执著于文学的毅力与热情。  首先,作者写到不经意间,“对面的茑萝早就已经爬得有七楼那么高了”。虽然经过一年四季的风吹日晒,它的颜色明显地旧了,然而春天“重新又把它漆成了新鲜的绿色”。表面上看似写的是茑萝的自然生长,其实作者深谙,经历过人生的风吹雨打的灵魂,可能有的倦怠了,疲惫了,生命的颜色一如冬季的茑萝一样,旧了,暗淡了。茑萝“旧了”,
期刊
1913年,38岁的史怀哲已拥有了三个博土学位,前程似锦,但他抛弃了一切所拥有的,从法国赶往未开化的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史怀哲刚踏上非洲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白人欺压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种种悲惨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的第一个大手术是为肠梗阻的病人开刀。以往在非洲,这种病人只能在肚子剧烈疼痛下等死,没有第二条求生的路。当他救活病人时,病人紧紧握住他的手,久久不肯放开
期刊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我正被39摄氏度的高温折磨得喘不过气来,心烦意乱地翻看着桌子上堆放的杂志。当读到《夏夜蝉鸣》这篇微型小说时,我的思绪被紧紧抓住了。我开始慢慢地品味,烦躁的心绪竟然平静下来,作品精巧的构思,灵动的结构,鲜明的人物,美丽的情感,无不令人耳目一新。我顿时神清气爽,仿佛回到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在迷人的夏夜,闻到了沁人心脾的栀子花的清香。  小说一开始就把人物推到前台:寂静空荡的办公大楼内
期刊
世界经典名著《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代表作。该书自1977年问世以后,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国际畅销小说”,被读者誉为“第二部《飘》”。后来,它又以电影、电视连续剧等形式面世,也同样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荆棘鸟》成为备受读者喜爱的小说,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独特的叙事结构及其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语言,更在于小说以克利里一家人的感情经历,对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
期刊
少年行  李 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 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少年行  王 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在古典诗歌史上,以“少年”为题材来歌咏少年意气风发、志在凌云的诗作不乏其篇,其中以李白、王维诗作中所塑造的少年形象最为人所称道。李白和王维都曾以《少年行》这一乐府旧题,写下了歌咏少年的组诗。上面所选的两首诗,分别是
期刊
如同“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一样,“相思”主题也像是古今诗文中绵绵不绝的溪流,从悠悠远古,涌流至今。《诗经》即有语云“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以夸张和比喻,表达了对意中人强烈的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又云“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写出了相思带给人的可终老一生的忧伤。唐诗中涌现了大量抒写相思的佳作: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流传至今,脍炙人口;而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期刊
梅吉·克利里出生在新西兰一个职业剪羊毛工的家庭里。梅吉有五个哥哥和一对双胞胎弟弟,父亲帕迪每年靠为人帮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母亲菲则在家默默承受着繁重家务的重压,一家人在贫困中艰难度日。  小梅吉9岁的一天,帕迪失业了。就在全家人为生计而烦恼时,帕迪收到断绝联系几十年的嫡亲姐姐玛丽·卡森的来信。玛丽比帕迪大11岁,年轻时嫁给了富有的迈克尔·卡森,33岁就守了寡,独生子幼年就夭折了。玛丽拥有全澳大利亚
期刊
经过半年多星际旅行,美国“勇气”号火星车于太平洋时间3日20时35分左右,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并于20时52分向地球发回第一个信息。美国宇航局宣布这一登陆计划取得成功。  宇航局华裔科学家沈毓贤说,“勇气”号登陆过程中全球共有3个联络站,分别位于西班牙马德里、澳大利亚堪培拉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它们能接收全空域的通信信号,“勇气”号外部为登陆舱,只有火星车和登陆舱都发回信号,才能证实整个登陆计划成功
期刊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竹  郑 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两首同题诗,读后回答问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晚偏知春气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