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示子聿》中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功夫在诗外”就是学诗当在学“诗法”之外去下功夫。“诗法”之外其实也就是生活实践了,由此看来陆游这句诗倒有点今天“大语文”的观念,道出了学诗的真谛,同时也道出了写作教学的关键所在。写作教学应该从“法”入手还是从“无法”入“有法”,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我们如果辨清了这个问题,那么,时下那种写作教学不得要领,不受欢迎,事倍功半的局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甚至能有根本的改观。
一.写作之“法”从何而来
写作之“法”是从写法实践中总结而来。这一点大概不会有异议。中国古代文体大致可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诗、词、曲、赋可统称为韵文,散行不讲究韵律的称之为散文。韵文讲究“韵”与“律”,即押韵与节奏。先说押韵:上古时代的押韵纯效天然,只要朗朗上口即可,此后越来越要求严格,到南朝的“四声八病”说,律诗成形,遂使法度俨然。在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的痕迹,如:汉代的“柏梁台体”的每句押韵,即是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而被淘汰或改良了的。而律诗成形后,唐代最杰出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则在“复古”的歌行体上建树卓然。就用韵而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开头故意用二三句相间压韵的不稳定音型,渲染风雨飘摇的意境;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首节用两句一转韵、平仄声对转的特殊韵律营造语言的音乐性即是著名的例子。
由此可见,写作之“法”是在写作实践中产生的,并伴随着写作实践不断变化完善。既然如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先教学生“文章作法”,再让学生去实践,岂非颠倒了因果关系。
二.写作之“法”靠得住吗
写作之“法”靠得住吗?遗憾地发现,靠不住!现当代的文学名家如鲁迅、郭沫若是学医的,茅盾是只在北大读了预科,钱钟书、金庸是学英文的,都没有在中文系就读过,也就没有机会受到写作之“法”的熏染,但不妨碍他们都成了名作家。南宋大词人姜夔,自言得到前辈诗人萧德藻的“诗法”,但我们没见到白石道人的诗如何如何的出神入化,反倒他着意创新的词卓然成大家,他给后人留下的那么多新词牌,足使后人钦敬。宋代“江西诗派”十分讲究师承,奉杜甫、苏轼、黄庭坚为“三祖”。创所谓“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秘法,但事实上只制造了一批早已被人遗忘的假古董。江西诗派并不乏名诗人,也不乏流传千古的好作品,但这些恰巧是突破藩篱的清新之作,而不是那些死守“师法”的作品。
正反例子证明,写作之“法”真的有点靠不住,因此,我们又何必把“法”看得如此神圣。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我从不相信“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
三.着重从激发兴趣入手
中学语文教学当然没有培养作家的任务,这就像中学数学教学没有培养数学家的任务,中学物理教学没有培养物理学家的任务是一样的道理。但是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有让学生学会写作的任务。一个学生的语文基础好不好,其标准不是高考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他母语运用的熟练程度。能说能写,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均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让别人了解乃至接受。我想,我们的写作课应该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
让我们的学生喜欢写作,有写作的习惯,有碰到事情产生感触就萌生写作的冲动,这样的写作教学就是成功的,最低限度也要让我们的学生不讨厌写作,这是我们的任务。至于说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我已经有多篇文章说过了,这里就不重复说了。
四.向生活学习写作
国画前辈曾大声疾呼过,要“师法自然”。他们最反对死守“家法”,称“形似我者死,神似我者生”。一代大画家齐白石先生十分崇拜明代画家徐渭,自刻印章云“青藤门下走狗”,但从不去模拟前人,而是中年变法,师法自然,创出自己独特的画风,卓然成家。
我们的写作也应该“师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原真的生活,让学生去直面生活,思考生活,真切地去反映生活,这就是我们写作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我们不要先指导学生写作的“法度”,而是先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开矿”,让他们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能写、值得写的东西,让他们从反映真实的生活的过程去体会写作的乐趣,从而喜欢上写作。一旦学生喜欢上写作了,你再怎么指点都行。那时,你可以躲在一边坏坏地一笑,说:“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也。”
就看我们如何能“骗”得学生喜欢上写作了。
蒋盈,马庆凤,教师,现居江苏宜兴。
一.写作之“法”从何而来
写作之“法”是从写法实践中总结而来。这一点大概不会有异议。中国古代文体大致可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诗、词、曲、赋可统称为韵文,散行不讲究韵律的称之为散文。韵文讲究“韵”与“律”,即押韵与节奏。先说押韵:上古时代的押韵纯效天然,只要朗朗上口即可,此后越来越要求严格,到南朝的“四声八病”说,律诗成形,遂使法度俨然。在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的痕迹,如:汉代的“柏梁台体”的每句押韵,即是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而被淘汰或改良了的。而律诗成形后,唐代最杰出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则在“复古”的歌行体上建树卓然。就用韵而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开头故意用二三句相间压韵的不稳定音型,渲染风雨飘摇的意境;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首节用两句一转韵、平仄声对转的特殊韵律营造语言的音乐性即是著名的例子。
由此可见,写作之“法”是在写作实践中产生的,并伴随着写作实践不断变化完善。既然如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先教学生“文章作法”,再让学生去实践,岂非颠倒了因果关系。
二.写作之“法”靠得住吗
写作之“法”靠得住吗?遗憾地发现,靠不住!现当代的文学名家如鲁迅、郭沫若是学医的,茅盾是只在北大读了预科,钱钟书、金庸是学英文的,都没有在中文系就读过,也就没有机会受到写作之“法”的熏染,但不妨碍他们都成了名作家。南宋大词人姜夔,自言得到前辈诗人萧德藻的“诗法”,但我们没见到白石道人的诗如何如何的出神入化,反倒他着意创新的词卓然成大家,他给后人留下的那么多新词牌,足使后人钦敬。宋代“江西诗派”十分讲究师承,奉杜甫、苏轼、黄庭坚为“三祖”。创所谓“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秘法,但事实上只制造了一批早已被人遗忘的假古董。江西诗派并不乏名诗人,也不乏流传千古的好作品,但这些恰巧是突破藩篱的清新之作,而不是那些死守“师法”的作品。
正反例子证明,写作之“法”真的有点靠不住,因此,我们又何必把“法”看得如此神圣。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我从不相信“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
三.着重从激发兴趣入手
中学语文教学当然没有培养作家的任务,这就像中学数学教学没有培养数学家的任务,中学物理教学没有培养物理学家的任务是一样的道理。但是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有让学生学会写作的任务。一个学生的语文基础好不好,其标准不是高考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他母语运用的熟练程度。能说能写,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均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让别人了解乃至接受。我想,我们的写作课应该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
让我们的学生喜欢写作,有写作的习惯,有碰到事情产生感触就萌生写作的冲动,这样的写作教学就是成功的,最低限度也要让我们的学生不讨厌写作,这是我们的任务。至于说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我已经有多篇文章说过了,这里就不重复说了。
四.向生活学习写作
国画前辈曾大声疾呼过,要“师法自然”。他们最反对死守“家法”,称“形似我者死,神似我者生”。一代大画家齐白石先生十分崇拜明代画家徐渭,自刻印章云“青藤门下走狗”,但从不去模拟前人,而是中年变法,师法自然,创出自己独特的画风,卓然成家。
我们的写作也应该“师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原真的生活,让学生去直面生活,思考生活,真切地去反映生活,这就是我们写作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我们不要先指导学生写作的“法度”,而是先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开矿”,让他们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能写、值得写的东西,让他们从反映真实的生活的过程去体会写作的乐趣,从而喜欢上写作。一旦学生喜欢上写作了,你再怎么指点都行。那时,你可以躲在一边坏坏地一笑,说:“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也。”
就看我们如何能“骗”得学生喜欢上写作了。
蒋盈,马庆凤,教师,现居江苏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