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的文明,网络的发展,网络的瞬息万变无不令世人惊讶,但在这一个又一奇迹和壮举发生时,令人担心的问题也悄然无声地走进我们生活之中。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网络花花世界的诱惑,青少年薄弱的控制力将暴露无遗。他们反复于真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间,追求刺激,不知不觉中沉溺于上网不能自拔。中职学生正处在这种自制力不高,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阶段,而中职学校由于其教学环境的特殊性,部分专业都必须系统地学习计算机课程,学生上网的机会和频率相对较高,同时带来的问题也就较多。中职学校只有通过认真分析和探讨网络带来的影响,找出对策,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才能完成教学管理任务。因此中职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考虑相应的对策。
一、中职学生迷恋网络使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学生除了迷恋网络游戏外,进入最多的是“聊天室”。由于目前网络管理还不完善,“聊天室”里的语言垃圾很多,如“气死你”“淫棍”等不健康的语言满天飞。此外,网上聊天室还成了欺骗的“交易所”,一些垂耆老者冒充妙龄女郎,黄花闺女扮英俊少男,各施骗术,相互欺骗,愚弄对方。缺乏免疫力的中职生很容易受到腐蚀,他们会渐渐地抛弃原有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受到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盲目模仿、追求,导致种种畸形行为方式的形成。我身边甚至有个别学生的口头禅是:“走,通宵去。”
二、中职生迷恋网络导致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有调查结果显示,有3.4%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和16.6%的青年每天上网,并对上网着迷;有3.4%的中小学生和4.9%的青年每次上网的时间都在5小时以上;有32.7%的青年网民觉得“几天不上网就很想去”;而16.8%的青年网民觉得“两天不上网心里就不舒服”。调查者认为,依赖心理造成的“网络成瘾症”,正成为部分青少年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专家指出,学生被网络吸引,在网上想入非非,纵横驰骋,俨然是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学生一旦离开电脑,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要去上课,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往……就仿佛从天上掉到地上,一种“龙困浅滩,虎落平阳”的失落感顿时袭来,渴望别人注意自己,却未能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对教师和父母的教诲感到厌烦,和同学朋友谈不拢,说话没人听,无形中产生了自卑感和怨恨感,内心不免焦虑、烦躁、压抑,对集体缺乏归属感,造成个性的缺陷。美国一所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缺乏归属感可能会增加一个人患有抑郁症的危险,这些人往往容易使自己孤立起来,独来独往,责任感不强,最终与集体隔离,陷入痛苦。
三、中职生迷恋网络导致荒废学业
迷恋网络对中职生最直接的就是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92%的男生心目中现在就是游戏时代,那些看似无害的电脑游戏,对于缺乏自制力而纪律又有些散漫的中职生来说犹如精神毒剂,牢牢地抓住他们的心理。一旦成瘾,无论家长,教师如何管束教育,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摆脱其控制。许多的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迷恋游戏荒废了学业,遗憾地离开了学校。
在网络时代对中职生的管理不能当头棒喝,而要正确引导,因此德育工作要注意以下的策略。
一、对于中职生的网络使用,宜疏不宜堵
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者如果要求学生“不准上网,上网不好……”这则是违背教学规律,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现在的世界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网络欣欣向荣的时代,不掌握网络技术,不接触网络产业,将被时代所淘汰,被社会所遗忘。上网已经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手段和生活方式,因此要正确指导学生上网,提高鉴别能力。德育工作者也要教育学生慎交网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网络成为促进学习的工具。有一名女生滕某曾经常上网聊天,进而发展成网恋,甚至不惜欺骗老师与对方相约见面,班主任了解之后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加以制止,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他们的聊天内容,对方宣称的优秀条件,找出漏洞,用真实来打破虚幻的假象,最后她对网络的虚幻有了最真切的感受。这样让孩子在成长中提高分析、鉴别能力,用事实来教育要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二、开设“心里话聊天室”“心理咨询信箱”帮助学生解决网络困扰
学校应在校园网上开设“心里话聊天室”“心理咨询信箱”,增强师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事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有处倾诉。通过师生间的网上对话,及时开导,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难。教育学生在网上交友要慎重,学会自己保护自己,认清网上交友的危害性;教育学生在网上不要用真实姓名跟人聊天,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学校、家庭住址与电话号码等告诉别人,谨防陷入坏人的圈套。节假日向学生开放机房,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学科的知识内容,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拓展、信息的交流、资料的查询等方面来。
三、加强纪律管理,加强家校联系
对于沉迷在网恋或者网络游戏中的学生,特别是学生中暂时有障碍、常出乱子闹麻烦的所谓“双差生”,虽有严格的纪律作为后盾,但教师更应多一分耐心和爱心,多与家长联系,共同教育好学生。陶宏开教授认为:学生网络成瘾的根源在于家长的教育问题,所以我们德育工作者要多与家长联系,共同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
总之,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像任何新技术的出现一样,网络时代的来临必然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冲击。网络时代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这对我们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带来了新的课题,我们应该做出积极的、超前的探讨。只要我们扬长避短,未雨绸缪,对网络给中职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防范和引导,创新工作方法,开展耐心细致有效的德育教育,就能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宏开.陶宏开解救网瘾孩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四川共青团.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D].2006.
[3]代永珍.帮孩子解除网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黄晓)
一、中职学生迷恋网络使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学生除了迷恋网络游戏外,进入最多的是“聊天室”。由于目前网络管理还不完善,“聊天室”里的语言垃圾很多,如“气死你”“淫棍”等不健康的语言满天飞。此外,网上聊天室还成了欺骗的“交易所”,一些垂耆老者冒充妙龄女郎,黄花闺女扮英俊少男,各施骗术,相互欺骗,愚弄对方。缺乏免疫力的中职生很容易受到腐蚀,他们会渐渐地抛弃原有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受到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盲目模仿、追求,导致种种畸形行为方式的形成。我身边甚至有个别学生的口头禅是:“走,通宵去。”
二、中职生迷恋网络导致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有调查结果显示,有3.4%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和16.6%的青年每天上网,并对上网着迷;有3.4%的中小学生和4.9%的青年每次上网的时间都在5小时以上;有32.7%的青年网民觉得“几天不上网就很想去”;而16.8%的青年网民觉得“两天不上网心里就不舒服”。调查者认为,依赖心理造成的“网络成瘾症”,正成为部分青少年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专家指出,学生被网络吸引,在网上想入非非,纵横驰骋,俨然是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学生一旦离开电脑,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要去上课,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往……就仿佛从天上掉到地上,一种“龙困浅滩,虎落平阳”的失落感顿时袭来,渴望别人注意自己,却未能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对教师和父母的教诲感到厌烦,和同学朋友谈不拢,说话没人听,无形中产生了自卑感和怨恨感,内心不免焦虑、烦躁、压抑,对集体缺乏归属感,造成个性的缺陷。美国一所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缺乏归属感可能会增加一个人患有抑郁症的危险,这些人往往容易使自己孤立起来,独来独往,责任感不强,最终与集体隔离,陷入痛苦。
三、中职生迷恋网络导致荒废学业
迷恋网络对中职生最直接的就是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92%的男生心目中现在就是游戏时代,那些看似无害的电脑游戏,对于缺乏自制力而纪律又有些散漫的中职生来说犹如精神毒剂,牢牢地抓住他们的心理。一旦成瘾,无论家长,教师如何管束教育,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摆脱其控制。许多的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迷恋游戏荒废了学业,遗憾地离开了学校。
在网络时代对中职生的管理不能当头棒喝,而要正确引导,因此德育工作要注意以下的策略。
一、对于中职生的网络使用,宜疏不宜堵
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者如果要求学生“不准上网,上网不好……”这则是违背教学规律,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现在的世界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网络欣欣向荣的时代,不掌握网络技术,不接触网络产业,将被时代所淘汰,被社会所遗忘。上网已经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手段和生活方式,因此要正确指导学生上网,提高鉴别能力。德育工作者也要教育学生慎交网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网络成为促进学习的工具。有一名女生滕某曾经常上网聊天,进而发展成网恋,甚至不惜欺骗老师与对方相约见面,班主任了解之后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加以制止,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他们的聊天内容,对方宣称的优秀条件,找出漏洞,用真实来打破虚幻的假象,最后她对网络的虚幻有了最真切的感受。这样让孩子在成长中提高分析、鉴别能力,用事实来教育要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二、开设“心里话聊天室”“心理咨询信箱”帮助学生解决网络困扰
学校应在校园网上开设“心里话聊天室”“心理咨询信箱”,增强师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事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有处倾诉。通过师生间的网上对话,及时开导,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难。教育学生在网上交友要慎重,学会自己保护自己,认清网上交友的危害性;教育学生在网上不要用真实姓名跟人聊天,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学校、家庭住址与电话号码等告诉别人,谨防陷入坏人的圈套。节假日向学生开放机房,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学科的知识内容,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拓展、信息的交流、资料的查询等方面来。
三、加强纪律管理,加强家校联系
对于沉迷在网恋或者网络游戏中的学生,特别是学生中暂时有障碍、常出乱子闹麻烦的所谓“双差生”,虽有严格的纪律作为后盾,但教师更应多一分耐心和爱心,多与家长联系,共同教育好学生。陶宏开教授认为:学生网络成瘾的根源在于家长的教育问题,所以我们德育工作者要多与家长联系,共同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
总之,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像任何新技术的出现一样,网络时代的来临必然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冲击。网络时代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这对我们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带来了新的课题,我们应该做出积极的、超前的探讨。只要我们扬长避短,未雨绸缪,对网络给中职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防范和引导,创新工作方法,开展耐心细致有效的德育教育,就能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宏开.陶宏开解救网瘾孩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四川共青团.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D].2006.
[3]代永珍.帮孩子解除网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