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校本化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主要指学校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包含教育理念,要从教育的立场出发,体现鲜明的教育性。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火炬一中”),十年磨一剑,知行合一,实践与认识不断突破,走出了一条教育理念校本化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
  一、火炬一中的文化
  要想最为真实地感受一所学校的文化个性,只有通过在相关学校工作和生活。看到火炬一中的早读、自习、大课间、午休等时间段实现了“零老师、零讲话”的自主管理,不少省内外前来交流的老师都非常惊讶。来校跟岗或新调入的老师更是感慨,“火炬一中的班级管理自动化了,教师当班主任是一种享受”“这个学校好奇怪,不考勤,不检查教学常规,但老师都很自觉,很努力很拼,下了班不回家”。
  其实,这正是全校师生共同信奉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精神:自主。学生的自主文化,表现为高水平自治。教师的自主文化,表现为共享教育价值观,即自主教育的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形成,表现为“自主导师”群起,放下说教管束的鞭子,高举自主教育的旗帜,自觉、自为、奉献、创造。如“双层异步”分层教学模式群,就是课内分层教学的创造性;“成长周记”“小职位大舞台”是班主任个性经验的制度化,是育人方法的新创造。教职工大会对“自治、自学、自评”的三自教育特色的表决认同率达到97.5%,师生自主的价值追求、自主的学校精神日益坚定、执著,自主教育已真正成为每一个人自身的、共享的教育价值追求。
  二、自主教育积淀自主文化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选择
  回溯到十年前的校情,学生学习畏难,发展被动;本土家庭教育期望值较低,家长普遍认为如果孩子不主动,期望高也没有用;学校管理难度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师渴望改变学生被动状态,减轻教育教学难度和压力。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使得火炬一中人发现了办学诸因素背后的共性的、本质性的因素,那就是:自主——学生缺乏自主、家长认同自主、教师渴望学生自主、高新区发展需要自主。学校教育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将他们培养成独立自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因此,火炬一中于十年前,正式选择“自主教育”为核心办学理念,并将校训确定为“自主、负责,为未来准备”,以适应开发区未来的大发展。同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胆地提出了“办开发区人民引以为自豪的初中教育”的办学目标!这一目标的内涵历经三次升级后定为:引导学生自主成长,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前者脚踏实地,后者仰望星空,后者宏大目标让前者更有动力、更有方向。
  (二)知易行难的突破
  道理谁都明白,但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学生自主管理简直是“天方夜谭”。
  于是,早读就成了火炬一中人自主教育的第一个突破口。为治理早读“顽疾”,早读“五有”方案(有管理者、有带头者、有目标、有内容、有评价)应运而生。起始阶段师生显然做不到,问题层出不穷。但行政和班主任逐班培训学生和学生干部,逐班达标。一个学期坚持下来,早读时间即便没有教师检查,整个学校都飘荡着朗朗的读书声。
  早读良好习惯的养成,让所有老师看到了希望,也让领导班子更坚定地从点到面推进自主管理,这一推就是五年。五年间,我们完善了自主教育的内容——安全自护、生活自理、行为自律、锻炼自发、学习自主、立志自奋,制订实施了《开发区一中学生自主发展评价办法》。
  (三)知难行易的突破
  火炬一中人渐渐地认识到,自主教育还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的阶段,看似有变化,实质上老师的角色和教育方式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还是停留在“管”与“被管”的层次上,没有将自主教育真正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对自主教育的认识并不到位,自主教育的实践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育的“性价比”不高,可持续性发展遇到瓶颈。
  经过顶层设计,学校提炼出了以“自治、自学、自评”为核心的“三自教育”模式,并率先开发出自治育人课程——“七个学会”,在全校实施。“七个学会”即学会计划——成长周记,学会自理——今天我当家,学会做事——“小职位,大舞台”,学会共事——小组自治,学会管理——班级自治,学会读书——做一辈子的读书人,学会做人——向全国道德模式学习实践。
  “七个学会”引导学生走向自治,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完全退场,相反倒逼着班主任角色的转型,从“管理者”转变为思想、方法的“自治导师”,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打开发展的空间。
  但角色转型谈何容易?于是学校分三派区别对待。对“改革派”,组织他们一起设计、实施、反思“七个学会”;对“观望派”,将他们“赶”出课室,指导他们实施;对“保守派”,允许“走自己的路”搞“一校两制”。“七个学会”体系最初让有的班主任感到繁琐与受制,但改革派中有人脱颖而出,涌现出4种新角色:伯乐式、培训式、教练式、导师式。德育处将其中的典型聘为学校自己的专家,再用自己的专家培训自己的老师。一个个班主任在实践中尝试、探索、理解,知行合一,逐步度过“知难”的难关。
  (四)自治向自学、自评的突破
  变革传统教学常规检查方式,教务处推出了融导向、检查、评价为一体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353”常态优质课导引方案》。其中第一个“3”指“备课3导引”——总结传统教学常规检查的滞后性、片面性和误导性,提出任何一堂课的备课载体都可以从“教案3有、课件3无、试卷3做”三者中任选其一。“5”指“上课5导引”——总结课堂教学中缺自主、缺思维、缺分层、缺评价、缺过关的“校本课堂五缺”,提出“管好课堂纪律、把时间还给学生、分层教学、学习评价、堂堂清”的“上课5导引”,以教学行为控制教学效果。第二个“3”则指“推门听课3导引”——每学期对每个教师进行3轮推门听课。然后走向课改第四步,全面推进“自主课堂”。在实践中提炼出“自主课堂”的教学原则,即“六少六多”:照本宣科少,问题探究多;逐个问答少,全班投入多;教师概括少,学生总结多;机械训练少,思路探究多;作业布置少,作業管理多;备课最忌少,学情预设多。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大陆法系侵权法中的过错,通常是指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由于传统民法“无过错即无责任”归责原则的影响,致使过错在侵权法中不恰当地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形成了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充分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提升这一学科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普遍存在教学方
农村学生相对市区学生而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差异性较大,家长普遍重视力度不高,教育方法简单,加之部分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教育。有的家庭觉得分数是学习的根本,忽略了好习惯的重要性。还有部份家庭,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孩子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不但没有什么“良好的习惯”,而且已经养成了不少的“恶习”,文明守礼、学习习惯意识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结合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我校构建了农村小学习惯养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教育成功‘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认真学习做好德育工作的政策。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德育教学局限于课本  在小学班级德育教学中,书本是教学的范本。德育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书本安排的内容只是用来给教师教学时提供参考的范例。在德育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