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荣海兰的辞典里,“慈善”是这样定义的:慈善不是利益,慈善是对等的,受助、自助与助人。

荣海兰
她是荣氏家族的第三代传人, 出生在香港,在美国长大。她曾是美国时薪最高的亚洲模特, 拍摄沙宣、American Stander、车衣工会等广告片,并主演过电影。她勇闯中国台湾戏剧市场,被台湾媒体称作“将小剧场运动带入台湾的第一人”。 她在美国成立了NPO(非营利组织机构)的文化艺术发展组织,传播中国的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被称为纽约中国文化艺术中心的开创者。现在,她是中华慈善总会理事,孜孜不倦地为中国奉献着她的爱心。
祖上虽在中国煊赫百年而自己却在故土之外成长和成熟的她,如今决定把全部的力量放在中国,不达目的誓不休,她就是荣氏家族的第三代传人——荣海兰。荣海兰现在看似不可能却又真的有条不紊地同时从事着一打以上的充满意义和乐趣的事业:忙着在中国西部做慈善事业,忙着管理手头日益膨胀的慈善募集基金,忙着实施农村脱贫计划试点,忙着以文化为媒介向世界宣传中国,忙着在世界华人中选拔不甘被埋没的才情女子......每一个工作她都充满热情和天真地勇往无前。
台湾小剧场运动第一人
在美国时,荣海兰曾是时薪最高的亚洲名模,拍摄沙宣、American Stander、车衣工会等广告片,并主演过电影。1999年,荣海兰因多年来在慈善事业的特殊贡献而被封为 Knights of Malta女爵士。
1983年,荣海兰来到中国台湾,成立了“龙族剧苑”,并开始写剧本。上世纪80年代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时候,但那个阶段的台湾在荣海兰看来仍是一片“文化沙漠”,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剧中呢?荣海兰反复思考,对剧本反复讨论,第一部作品《妥娘》出炉。为了取得好的效果,学影视的她也不忘在戏剧中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制作。
剧目做完之后,剧本却没有通过台湾文化部门的审查,不能演出。几经周折后,《妥娘》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演出了,结果造成了轰动,引起了很好的舆论效应,《妥娘》也在高校学生中风靡一时。当时,台湾的《联合报》还对此剧做了连续3天的社评。剧目的轰动甚至引发了政府的关注,文化部门领导不仅亲自来观演,还主动给该剧目拨款。荣海兰本人则被台湾媒体称为“把小剧场运动带入台湾的第一人”。
到现在为止,荣海兰已经创作了20多个剧本、导演了30多部戏。在她看来,戏剧界很多人对“小剧场”的概念都很模糊,小剧场不是以剧场规模大小来区分的,而是看其上演的作品是否有中心思想与个性。真正的小剧场话剧是能代表艺术家观念的,就像一个画家的作品代表了他的个性、思想与审美一样。小剧场注重的是哲理和内心的东西,注重天、地、人的关系。美国的小剧场艺术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先锋的,因为美国的小剧场话剧没有很重的思想包袱,作者能够自由释放想法,现代艺术的源泉就是内心的自由发挥。
追寻自己的“慈善梦”
作为知名民族资本家荣宗敬的孙女、已故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侄女,荣海兰在香港出生,在美国长大。不过,这位身世显赫的“豪门女将”,已经将更多的兴趣和事业跳出了家族商业圈之外。现在,即使在谈话中偶尔提及荣氏家族几次,也均是谈家族对她慈善和爱心事业的塑造。荣海兰已经发现,和祖辈们筚路蓝缕开创商业和财富新天地不同,她自己现在最大的兴趣和最大的投入,是做慈善,是与“积聚”财富的祖辈恰好完全不同的方向:释放和与更多人分享财富。目前,她已经成为中华慈善总会的永久理事和儿童关爱基金会的执行主任。
荣海兰对慈善的热衷,并非是富家女的突发奇想,而与家族的另一种传统和自己从小的气质有关。
荣氏有严格的家规,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荣海兰回忆,小时候,祖父常说:“你在吃的时候,不要忘记没有吃的人。”母亲则告诉她:“不要浪费,现在很多人没有东西吃。你要是浪费,就会把自己的福气折了。”荣家的这一朴素的财富分享观和回馈社会的家训,是荣海兰慈善事业的最初萌芽。“在我们家里,慈善的观念是在孩提教育的时候就形成了”。
家人中,最慈爱的是祖母,她自幼受到祖母的影响而深爱中国文化,看遍了孔孟和周庄;最亲密的人是大哥,大哥带着她去厄瓜多尔拍摄纪录片,这是她第一次看见贫穷如何蚕食人类的心灵。至今她还清晰地记得那些被人领养的小孩子,在垃圾堆里成长,没有玩具,在他们的生活中,似乎只有贫穷、饥饿。那次经历之后,大哥和她都不再浪费一粒米。

很多年以来,荣海兰都喜欢参加罗尔其派对。这是欧洲最著名的上流派对,很多没落的贵族来参加。“他们穿的衣服都非常讲究,但就是没有钱,只是Style还依旧高贵。”这些场景令荣海兰陷入思索,她开始质问自已:“很多人什么都没有,你凭什么比别人多?你又替他们做了什么?”她的衣服上仍旧镶满了钻石,但在她的心里,终于找到比钻石更闪亮的东西。
荣海兰在衣着入时、一口流利的纽约腔英语的外表下,却有一颗天然出水的佛心。一位朋友评价她,“直到现在,荣海兰仍旧保持着18岁的灵魂——炽热的梦想和一见望得到底的单纯”。荣海兰自己则说:“我喜欢观世音菩萨,我在美国有一个,每次在中国的慈善事业告一段落后我回去时都对她说: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观世音菩萨。这时我就会很开心。我经常说观世音菩萨是我的朋友。”
用自己的方式做慈善
上世纪90年代初,荣海兰成立了龙族中美文化交流中心,开始为中西文化交流做事。2005年,荣海兰受邀出任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开始用她的方式做慈善。
但慈善并非是随意洒钱那么简单的事情,这是一项需要爱心、耐心、佛心、慧心和决心的缺一心而不可的事业。尤其是,荣海兰与其他慈善人士突出的不同是,她有更大的野心和梦想,她期待开创另一番慈善天地:做慈善不是单纯地“救人”,而是让人学会自救。“我做慈善的最后目标,是希望同时搞活当地的经济,并把当地文化推向复兴”。荣海兰的推动当地经济的切入点,是打她如鱼得水的文化牌。“我发现,经济贫困、慈善需求最迫切的地区,往往也是传统文化保留得最完好、最新鲜的地区”。
她希望能将当地鲜活的传统文化变成商机,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有一次,在西部地区做慈善事业时,她惊奇地发现当地“羌族”文化的独特,渊源自西夏文化的羌文化“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火是做什么的,日是什么意思,月是什么意思,珠帘垂下来是什么意思,每一样都有浪漫的故事”。荣海兰觉得,如果政府在当地出资打造“羌城”,让当地居民靠文化来赚取旅游和演艺收入,便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这一规划现在已经展开,荣海兰成为正在排演中的“羌文化舞台剧”的顾问,而“羌城”则准备完全按照西夏城池的样子开建,“希望这一模式可以成功,因为在这样的模式中,当地居民可以自己工作,自己赚钱,而不需要社会的资助。大家双赢”。
做慈善不容易,除了“搏名”的误解外,还有“洒钱”的嘲讽。荣海兰感慨说,好几次,有人当着她的面,听完她做慈善的事迹后乐不可支,“别浪费钱了你,我们知道荣家有钱”。她当时的反应是怔怔无语。“反正就有这种人,觉得我做这种不赚钱的事情,就是浪费钱”。
向世界介绍中国
荣海兰一直强调自己梦想做的事情虽然多,其实也就是两条主线,一是做慈善;二是利用自己多年来在文化和时尚行业的经历,把中国文化向全世界推广。
文化推广和慈善交流绝对是触动了荣海兰两个方面的神经:谈到自己深爱的中国文化,荣海兰谈慈善时候十分凝重的表情,立马变得鲜活和激动起来:“中国像一个太阳一样,几千年别人都不认识它。现在它升起来了,我就希望能组成一个队伍,让世界认识它。”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荣海兰开始关注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江姐》、《丝路花雨》......这些作品深深打动了她。她发现,中国竟然有如此优秀的作品,如此好听的声音。于是,来中国内地学习戏剧的念头油然而生。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荣海兰陆续在中国内地开展文化传播活动。1991年,她在美国成立了NPO(非营利组织机构)的文化艺术发展组织,传播中国的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2002年,荣海兰正式把事业的重心放在中国内地,开始了她在内地的慈善计划以及选美活动。
2006年,荣海兰开始酝酿华人才女大赛,模特儿出身的荣海兰看过很多选美大赛,也给很多大赛当过评委,但她发现,中国的选美大赛都是用模特儿的选美方式来衡量的,“其实模特儿大赛和一般的选美大赛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选美大赛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标准和测评方式”,荣海兰表示。在华人才女大赛的推广方式上,荣海兰也有自己的创意。“并不见得选美大赛就一定得耗巨资搭建舞台,让选手在T台上走秀,然后评委来评分。”荣海兰表示,“我把各赛区的操作权下放,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运作,以任何形式启动都可以。比如,3G门户网站可以利用手机视频创造出新的大赛模式,以视频的优越性创造出新方法也是创意”。同时,荣海兰觉得,选手的才艺展示不仅限于吹笛子、跳舞、唱歌,“这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展现才艺,比如杂志社可通过文字的方式来选才女,网站可通过发帖的方式来选才女,少数民族可以选出能传承当地技艺的女子为才女”。

她的推广构想很多,最近在忙的是从选美中生发出来的“选才”。“这两年我正在打造一个品牌——‘环球华人才女选拔赛’,以后希望每年都做,每年走几个国家,借助选拔赛的形式,把全世界的华人团结起来,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荣海兰也许真的在开创一个全新的事业。“选拔赛只是一个开始,我要打造的是在新兴的中国一条全新的文化产业链,看着吧,打不打得出来,其实我是心里有数的。”
在这一事业中,同样少有金钱的回报和如潮的支持,需要的更多的是独自的坚持和投入,这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路,要靠勇气去趟。所以荣海兰总是笑着自我暗示:“中国并没有请我来,是我自己要来,我有很伟大的阿Q精神。今后的选拔赛中,我决定设一个‘最佳秤砣奖’。如果有个人,既不漂亮也不智慧,什么东西都没有,但是她相信自己,任何情况下拼命去努力去超越,就可以得这个奖”。
这个单身在北京为梦想而不是纯粹商业利益奔波的女人。就连一直唠叨让她回美国去的妈妈也禁不住说,“以前也许我从来没有了解过你,但是现在,好像我认为你做的几件事都是对的”。荣海兰对自己的坚持被认可很得意,“这让我非常感动,因为这么多年,都是她说做什么而我说NO的。现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