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中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o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必须从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中摆脱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与生成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是学生按照学习规律主动获取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科学地组织自身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探讨、求索、发现”的意识和习惯的特殊本领,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为此,我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下面我就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谈谈具体的看法。
  新课程强调合作精神的培养,而化学实验就是一个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协调能力的极好途径。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能为学生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如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设计中,我尝试通过“分组讨论,实验竞擂”的形式,以竞争来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情,并借集体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快乐。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NH3能否除去Cu中混有的CuO”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困惑,产生探究欲望,同时提供给学生已前学习过的H2和CO还原CuO的实验所需仪器等,以及制备NH3的药品等其他无机药品。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该问题分析,从NH3中氮元素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以及H2(或CO)还原CuO的实验三方面引导。
  
  (二)组织探究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在教师组织下,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开始讨论和探索,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原理和NH3中氨元素化合价为负三价,并通过对H2(或CO)还原CuO实验的类比和想象,能够初步假设氨气具有还原性,并明确该实验问题是用NH3将CuO还原为Cu单质而除杂。
  在此假设基础上,学生开始收集资料,并借助已有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拟定实验方案,此时各组围绕着实验装置展开争论:
  ①有小组认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主张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②另外的小组则认为氨气是具有刺激性气体,为了防止氨气被排放到空气中,主张采用一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但尾气用稀硫酸去吸收。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实验方案,主要是以下两种。
  方案一拟订的实验步骤:
  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制取一定量的氨气;
  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硬质大试管中(实验装置同氢气还原氧化铜);
  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将氨气通入大试管中,排尽试管中空气;
  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大试管,使反应进行;
  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大试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二拟订的实验步骤:
  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加热制取一定量的氨气;
  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玻璃管中(两端放一小段细铜丝,防止爆炸)。并且用一导管通至小烧杯的稀硫酸的液面之上,以便将尾气吸收;
  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氨的混合物将氨气通人玻璃管中,排尽管中空气;
  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玻璃管,使反应进行;
  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三)小组分配工作,实验验证假设
  
  1.各小组的学生分配好在实验过程中的工作分工,根据自己拟订的实验步骤讲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做出实验结论。
  2.教师巡视,记录评价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协调性(注意:教师此时的评价不是判定哪一小组的实验设计正确,而是评价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实验诊断与评价
  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总结和归纳此类实验的实施过程:
  按照方案一进行实验的小组学生观察到氧化铜由黑色转变为光亮的红色,管口有水生成,同时也闻到氨气的刺激性气味;按照方案二进行的小组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与方案一小组实验的相同的实验现象,而且实验时间比较短,剩余的氨气也被吸收,防止了氨气对空气的污染。
  通过对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索,能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出氨气的还原性,并能够将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与氨气还原氧化铜联系起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通过实验探索出氨气的还原性。按照方案二实验的小组同时也注意到在实验中如何有效防止实验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但是,也应该在玻璃管口放上石棉绒,防止氧化铜被氨气流冲走。
  
  (四)教师评价
  
  根据教师刚才的观察和学生自我的评价,评出“最佳合作”,“最佳设计”,“最佳操作”等小组。就这样,学生在竞争中得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愉快,在愉快中培养了科学精神。
  探究性实验设计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式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化学教学焕发出生机。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环境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增强积累,丰富体验,为习作开渠导源。笔者在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 作文 生活化  在教学中,很多小学生们作文时头脑空空,不知道该写什么
摘要:情感教学是一种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寓教于情的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无论在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还是进行阶段或结束阶段,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学生在获取知识和开发智力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与教师的教学途径有关,而且还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的两个基本功能的作用,利用物理教材的情感因素,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特
摘要: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这样,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字:质疑 兴趣 归纳总结  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我们一定要重视它,终生学习它,利用英语课堂,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是目前英语教学变革中的一个主流,也是许多英语教师一生都在为之努力的
【摘 要】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向法庭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广义的自认还包括对他方所提诉讼请求的承认,但一般均指对事实的承认。自认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本文对我国自认证据立法的修改与完善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提出了若干设想。  【关键词】自认 民事诉讼 修改 完善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它一直与整个审判活动相伴始终。而我国对自认的立法,尤其
【摘 要】努力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让阅读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探索有效方法。诗意诵读,文本的有效采点设计好主问题,切实做好拓展环节完善阅读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让现代高科技服务于教学都可以成为有效教学的好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诵读 创造性使用文本 有效拓展 资源整合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突破低效瓶颈,
【摘要】如何从“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使课堂富有智慧的光芒和生命的气息?教师要有“无为”的教学智慧。“无为”不是“不为”,恰恰应是教师不露痕迹的“有心而为”,促使学生心灵触动,思维开放。  【关键词】有为 无为 生成 盲动    一、别让教师的“有为”浪费了精彩的生成    1.教师的“有为”让学生不情愿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
摘要:“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 思维 意识 能力  先说个“耸人听闻”的标准答案的故事。  二战时,美国军方委托著名的心理学家桂尔福研发一套心理测试
【摘 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到的见解。首先要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其次是要明确师生合作的角色;再次,要让合作充满趣味;最后,要对合作给予科学正确的评价。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小组合作 有效性 体验 动力    《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参与,即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和合作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
教学设计理念  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体系建构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学生则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方法。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
摘要:鉴于图像处理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学校推起了开设学Photoshop的高潮。针对目前中职院校中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脱节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方法,让学生在快速掌握Photoshop的基本操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际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课堂学生和社会需求衔接起来.  关键词:教育 任务驱动 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