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羚牛体形高大雄健,颈部短粗,前肢比家牛更为粗壮,蹄子也比家牛略大,体重约三、四百公斤,体长约二米左右,毛色呈乳白、金黄或棕黄。它的形体像牛,粗大的犄角向侧后方扭曲,鼻部隆起,又有几分像羊,下颌长着一撮“羊胡子”,身后夹着一根短粗的“羊尾巴”。陕西人又把羚牛叫“大白羊”。
秦岭羚牛常栖息在海拔1500米-3000米的高山密林深处,喜群居,以家族为单位一起活动,6——7月繁殖季节时不同的家族汇聚成大群。这时公羚牛间为获得交配常发生激烈的争斗,严重者可角斗致死,母牛孕期8——9个月,一胎一仔,初生仔体重10公斤左右,出生不久即可随父母一起活动。羚牛的天敌有豹、豺。
近几年,为了拍摄羚牛,我先后去了秦岭的佛坪、太白、宁陕等地,深感拍羚牛的艰辛不易和危险。
羚牛不能追着拍
2001年春节,在家过了几天,没有亲戚串门了,我与周至县后畛子熊老乡联系,向能否带我到太白山寻羚牛。他答应了我。于是我就在正月初四赶到他家,初五他就带我爬山去找牛。
步行个半小时,看见到处都是野猪拱的新土印,我们警惕地观看着四周,突然从草丛中窜出两只野猪往山上跑,跑着跑着,稍瘦的一只从半山腰滚下来了,正巧被一棵大树不偏不斜地挡住了身子,才没有再继续掉下去。野猪们歇了一会,看样子是觉得上不去山了,改道往山沟里跑了。
我们两人没敢动,也没敢出声,只是静静地看着野猪惊惶失措的奔跑。等野猪跑远了,我们继续爬山寻牛。正当我们上气不接下气地爬上一个山顶,准备休息一下时,小熊接过我的望远镜左看右寻,发现了在对面半山腰上三只羚牛在晒太阳。
找好目标,我们就地休息了一会儿朝目标赶过去。虽说从这面山看到那面山只有1000米左右,可要想攀过去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山坡上的积雪很厚,有的地方足有20厘米深,所以从下往上爬很困难。
一路上我们看见被羚牛啃过的树枝已经没皮了。冬天的羚牛生存非常不易,它要战胜寒冷,又没嫩树叶和草吃,只能啃树皮。我们走在路上,脚上有泥土,碰到树枝难免会发出响声。羚牛的嗅觉也很灵敏,听见响声,闻到人的气味,它早就跑远了。等我们汗流浃背地赶到刚才看见羚牛的地方,只能看见羚牛躺过的痕迹和留下的粪便了。看来追拍羚牛是不可能的。
秦岭羚牛由于分布区域狭窄,其种群数量少,人们对它的情况所知甚少,前些年被日本学者称为探险家慕望的目标。经过二十年的保护,秦岭羚牛种群得到较快的恢复,成为我国最具希望的野生种群。
五、六十年代秦岭林区大开发,羚牛栖息地随之急聚缩小,加上人为的大量猎杀,这种笨重的动物种群数量锐减,退缩到当年人们难以涉足的几座高山。20世纪80年代年代初,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国家陆续在秦岭建起了几处保护区,羚牛的情况才有了转机,人们才可以在秦岭山上见到羚牛,近些年常有羚牛下山间进村庄伤人。
守着拍羚牛
在追拍无果的情况下,我总结出经验.发现羚牛后,分析判断出它的出入路线,隐藏在出入口的地方,守株待兔地拍摄。2003年6月21日,在牛背梁动保站副站长小王的带领下,我们到了光头山南边的一座山上。
6月的光头山格外迷人,天空上没有一丝云彩,满山的野花和杜鹃花争相开放,散发着一股清香。我们到山顶一看,树林被羚牛破坏得不成样子,看来这是羚牛经常上山下山的必经之路。小王爬上最高点观察四周,终于在半山腰上找到了四只正在活动的羚牛。
在小王的提议下,我们四人从山顶右侧慢慢地趴在一堆大石上隐藏起来,看着山下羚牛的动静。
原来这四只羚牛是二公二母,公牛紧跟在母牛后面,随时都想交配。看来母牛不太愿意,几次交配都没成功。我架好相机趴在大石头后面静静地观察着它们的一举一动。一只母牛慢慢地往我们埋伏的方向来了。
母牛毛色乳白,估计有二、三百公斤。公牛毛色棕黄,高大健壮,估计有三、四百公斤。我们在心里盘算,说不定今天还能把羚牛做爱的镜头拍上,那可是千载难逢呀。
公牛见母牛往山上走,紧随不离,它时而用身体与母牛相接触,时而嗅闻母牛的阴部,时而卷唇吼叫。尽管公牛百般殷情,也没能打动母牛的芳心。几次爬到母牛背上,母牛一动就摔了下来。公牛只好忍着性子,又慢慢地跟随在后面。
离我们的直线距离只有十几米了,两只牛停了下来,又试了几次,仍未成功。我们一看距离差不多,就开始拍摄,前后拍了七、八张。牛听见快门响声,才抬头看见大石头后的几个人脑袋,公牛发出一个恐怖的响鼻,来不及打量一下我们,就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往山下跑去。只听见树林的响声,一会儿就不见影子了。这次感觉拍得最好,隐藏等待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没拍到羚牛交配,很遗憾。
羚牛近不得
羚牛是比较凶残的野生动物,近几年的秦岭羚牛常下山闯进村庄伤人。佛坪动保站站长谢福禄对我说:羚牛下山伤人,大多是爱情失败的原因。羚牛间常为交配权而发生激烈的争斗,斗得你死我活,严重者斗死对方。据观察,斗败的羚牛不但没有交配权,而且还不能和家族群居,有的带着“情人”逃跑,另立门户,有的被赶出家门。无家可归的羚牛带着满腹牢骚,下山发泄,见物伤物,见人伤人。几次羚牛伤人都是谢福禄带着人赶到现场处理的。
2004年2月14日,星期六。在牛背梁动保站赵站长的安排下,我们四人上山观察羚牛。2月4日已立春,但对秦岭来说,万物还在沉睡中,山路上的雪有的还有两尺厚,阴坡上仍有积雪。我们的车行至光头山下的道班时,眼尖的小王就从车窗里看见对面山上有羚牛,经他一指,我们也看清楚了,决定把车开到光头山下面的22道弯,我们三人下车从山梁上往下走,估计就会到羚牛活动的地方。
我们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梁的树林里穿行,走在最前的小王随时给我们俩打着手势。据他们常年观察动物的经验,上山时不宜人太多,2——3人为好,不要说话,看见动物就用手一指。动物的嗅觉非常灵敏,在很远的地方它就可以听出人走动时地上树叶和树枝发出的响声,并且会闻到人的气味。如果人要在森林里追上动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小王离我们十几米,看他停下来了,我们俩慢慢靠近他,朝他手指的方向一看,七、八只羚牛有的在石头上晒太阳,有的在觅食。冬天的羚牛的确没什么吃的,树叶没有,嫩枝没有,只有啃树皮。
我们架好相机拍摄,这天虽然是个大晴天,但山梁上的风特别大,吹在身上冷飕飕的,鼻涕一个劲往下流。相机架在三角架上也是晃的,没办法拍,只好让小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半蹲,镜头放在他的肩上才勉强拍了几张。我在心里那个骂呀,只觉得来一次不容易,想办法也要拍好几张。
小杨那天拿了个数码摄相机,镜头短,只好往山下走,当他走到一个悬崖边时,往凹处一看,还有六、七只羚牛在休息避风。看见有人来,公牛发出响鼻声,有两只羚牛往他 站的地方窜,吓的他赶紧爬到树上。羚牛的视力是平视的多,不怎么往地上看和往树上看,据说有一次有几个人上山,遇见了几只羚牛迎面而来,来不及躲避,有的爬上树,有的趴在地上,都安然无恙地安全返回了。
事后小李讲:当时真吓坏了我,急得我在寒风中冒大汗,如果不及时上树,后果不堪设想。羚牛是非常凶猛的动物,拍羚牛一定要和它保持一段距离。小王说,我们今天观察到羚牛冬季的艰辛生活,它们在这个时期是最难过的。看来我们不应该在危难之时打扰羚牛平静的生活。我们收起相机,带着遗憾和祝福离开了山梁。
羚牛与人的关系
独牛发怒会杀人,在秦岭山区是个老话题。2006年5月19日,一头离群的雄性羚牛下山先后将城固县桔园镇正在干农活的11位村民顶伤后,跑到一个村子的农家院子里,引起数百名不知情村民的围观。为了防止已经疯狂的羚牛再次伤人,林业公安部门经过请示后,果断将其击毙。
2008年6月,陕西洋县一头独牛下山接连伤人,驱赶回山无效,无奈也被击毙。此时此刻,面对屋里困兽犹斗的疯狂羚牛,林业人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林业工作人员找来一辆推土机将大门堵死,防止羚牛再次逃跑伤人。然后几个人从邻居家绕到羚牛躲藏的平房上面,在仔细观察了羚牛的位置后,决定砸破窗户玻璃,对羚牛实施强行麻醉。
麻醉成功了,人们小心翼翼地进入了平房,发现肇事的是一只体重约有400公斤的雄性羚牛。村民们找来棍棒,将羚牛抬到了车上,将它运往野生动物抢救中心救治。目前,长安区林政资源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正在对群众人身损伤和财产损失情况调查取证。
事件虽然过去了一个多月,但是当地村民们对羚牛这个凶悍的来客至今心有余悸。人们不理解的是,羚牛本来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它们为什么要下山伤人呢?原来,羚牛是群居型动物,各群都有雄牛带领。在冬春季节,羚牛成群结队地到低山区采食的时候,一些年老体弱生病的羚牛由于体力不支,往往难以跟随牛群回到高山,而被迫滞留在低山区成为独牛。
另外,在春夏之交羚牛的发情期,雄性羚牛为了争夺母牛获得交配权都要斗殴。只有胜利者才能成为头牛,享有群落里的交配权。落单的羚牛没办法,孤独游荡,难免伤人。
旅游资讯
关于羚牛
羚牛学名叫金毛扭角羚,是我国秦岭山脉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它体形粗壮如牛,但头小尾短,又像羚羊;虽然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称羚牛。成年羚牛体重小的有三百多公斤,大的重达五百公斤,力大无比。羚牛是群居型的食草类动物,大都生活在秦岭山区海拔2000米-4000米的高山区。由于它独特的形态,在牛科动物演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秦岭羚牛亚种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秦岭山脉的佛坪、太白、洋县、宁陕、周至、柞水、镇安、留坝等地和甘肃南部。
关于秦岭
关中平原的南边横亘着高耸的秦岭,它是巨大的昆仑山脉向东延伸的部分,与淮河连成一体,成为中国大陆的南北分界线。其北是地理上的北方,河水冬季结冰,南为地理南方,河水冬季不结冰。岭南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岭北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关于秦岭旅游
秦岭旅游正在开发中。
秦岭旅游发展规划将秦岭打造成国际性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基地、中国自助游乐土、中国度假休闲胜地、国内外户外探险乐园、中国科考科普旅游基地。
据了解,规划编制从2008年5月开始启动,由陕西省旅游局和陕西师范大学旅游规划设计完成。规划期为2009年至2025年,拟用16年时间,分近、中、远三期打造七大旅游资源区。
秦岭羚牛常栖息在海拔1500米-3000米的高山密林深处,喜群居,以家族为单位一起活动,6——7月繁殖季节时不同的家族汇聚成大群。这时公羚牛间为获得交配常发生激烈的争斗,严重者可角斗致死,母牛孕期8——9个月,一胎一仔,初生仔体重10公斤左右,出生不久即可随父母一起活动。羚牛的天敌有豹、豺。
近几年,为了拍摄羚牛,我先后去了秦岭的佛坪、太白、宁陕等地,深感拍羚牛的艰辛不易和危险。
羚牛不能追着拍
2001年春节,在家过了几天,没有亲戚串门了,我与周至县后畛子熊老乡联系,向能否带我到太白山寻羚牛。他答应了我。于是我就在正月初四赶到他家,初五他就带我爬山去找牛。
步行个半小时,看见到处都是野猪拱的新土印,我们警惕地观看着四周,突然从草丛中窜出两只野猪往山上跑,跑着跑着,稍瘦的一只从半山腰滚下来了,正巧被一棵大树不偏不斜地挡住了身子,才没有再继续掉下去。野猪们歇了一会,看样子是觉得上不去山了,改道往山沟里跑了。
我们两人没敢动,也没敢出声,只是静静地看着野猪惊惶失措的奔跑。等野猪跑远了,我们继续爬山寻牛。正当我们上气不接下气地爬上一个山顶,准备休息一下时,小熊接过我的望远镜左看右寻,发现了在对面半山腰上三只羚牛在晒太阳。
找好目标,我们就地休息了一会儿朝目标赶过去。虽说从这面山看到那面山只有1000米左右,可要想攀过去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山坡上的积雪很厚,有的地方足有20厘米深,所以从下往上爬很困难。
一路上我们看见被羚牛啃过的树枝已经没皮了。冬天的羚牛生存非常不易,它要战胜寒冷,又没嫩树叶和草吃,只能啃树皮。我们走在路上,脚上有泥土,碰到树枝难免会发出响声。羚牛的嗅觉也很灵敏,听见响声,闻到人的气味,它早就跑远了。等我们汗流浃背地赶到刚才看见羚牛的地方,只能看见羚牛躺过的痕迹和留下的粪便了。看来追拍羚牛是不可能的。
秦岭羚牛由于分布区域狭窄,其种群数量少,人们对它的情况所知甚少,前些年被日本学者称为探险家慕望的目标。经过二十年的保护,秦岭羚牛种群得到较快的恢复,成为我国最具希望的野生种群。
五、六十年代秦岭林区大开发,羚牛栖息地随之急聚缩小,加上人为的大量猎杀,这种笨重的动物种群数量锐减,退缩到当年人们难以涉足的几座高山。20世纪80年代年代初,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国家陆续在秦岭建起了几处保护区,羚牛的情况才有了转机,人们才可以在秦岭山上见到羚牛,近些年常有羚牛下山间进村庄伤人。
守着拍羚牛
在追拍无果的情况下,我总结出经验.发现羚牛后,分析判断出它的出入路线,隐藏在出入口的地方,守株待兔地拍摄。2003年6月21日,在牛背梁动保站副站长小王的带领下,我们到了光头山南边的一座山上。
6月的光头山格外迷人,天空上没有一丝云彩,满山的野花和杜鹃花争相开放,散发着一股清香。我们到山顶一看,树林被羚牛破坏得不成样子,看来这是羚牛经常上山下山的必经之路。小王爬上最高点观察四周,终于在半山腰上找到了四只正在活动的羚牛。
在小王的提议下,我们四人从山顶右侧慢慢地趴在一堆大石上隐藏起来,看着山下羚牛的动静。
原来这四只羚牛是二公二母,公牛紧跟在母牛后面,随时都想交配。看来母牛不太愿意,几次交配都没成功。我架好相机趴在大石头后面静静地观察着它们的一举一动。一只母牛慢慢地往我们埋伏的方向来了。
母牛毛色乳白,估计有二、三百公斤。公牛毛色棕黄,高大健壮,估计有三、四百公斤。我们在心里盘算,说不定今天还能把羚牛做爱的镜头拍上,那可是千载难逢呀。
公牛见母牛往山上走,紧随不离,它时而用身体与母牛相接触,时而嗅闻母牛的阴部,时而卷唇吼叫。尽管公牛百般殷情,也没能打动母牛的芳心。几次爬到母牛背上,母牛一动就摔了下来。公牛只好忍着性子,又慢慢地跟随在后面。
离我们的直线距离只有十几米了,两只牛停了下来,又试了几次,仍未成功。我们一看距离差不多,就开始拍摄,前后拍了七、八张。牛听见快门响声,才抬头看见大石头后的几个人脑袋,公牛发出一个恐怖的响鼻,来不及打量一下我们,就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往山下跑去。只听见树林的响声,一会儿就不见影子了。这次感觉拍得最好,隐藏等待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没拍到羚牛交配,很遗憾。
羚牛近不得
羚牛是比较凶残的野生动物,近几年的秦岭羚牛常下山闯进村庄伤人。佛坪动保站站长谢福禄对我说:羚牛下山伤人,大多是爱情失败的原因。羚牛间常为交配权而发生激烈的争斗,斗得你死我活,严重者斗死对方。据观察,斗败的羚牛不但没有交配权,而且还不能和家族群居,有的带着“情人”逃跑,另立门户,有的被赶出家门。无家可归的羚牛带着满腹牢骚,下山发泄,见物伤物,见人伤人。几次羚牛伤人都是谢福禄带着人赶到现场处理的。
2004年2月14日,星期六。在牛背梁动保站赵站长的安排下,我们四人上山观察羚牛。2月4日已立春,但对秦岭来说,万物还在沉睡中,山路上的雪有的还有两尺厚,阴坡上仍有积雪。我们的车行至光头山下的道班时,眼尖的小王就从车窗里看见对面山上有羚牛,经他一指,我们也看清楚了,决定把车开到光头山下面的22道弯,我们三人下车从山梁上往下走,估计就会到羚牛活动的地方。
我们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梁的树林里穿行,走在最前的小王随时给我们俩打着手势。据他们常年观察动物的经验,上山时不宜人太多,2——3人为好,不要说话,看见动物就用手一指。动物的嗅觉非常灵敏,在很远的地方它就可以听出人走动时地上树叶和树枝发出的响声,并且会闻到人的气味。如果人要在森林里追上动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小王离我们十几米,看他停下来了,我们俩慢慢靠近他,朝他手指的方向一看,七、八只羚牛有的在石头上晒太阳,有的在觅食。冬天的羚牛的确没什么吃的,树叶没有,嫩枝没有,只有啃树皮。
我们架好相机拍摄,这天虽然是个大晴天,但山梁上的风特别大,吹在身上冷飕飕的,鼻涕一个劲往下流。相机架在三角架上也是晃的,没办法拍,只好让小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半蹲,镜头放在他的肩上才勉强拍了几张。我在心里那个骂呀,只觉得来一次不容易,想办法也要拍好几张。
小杨那天拿了个数码摄相机,镜头短,只好往山下走,当他走到一个悬崖边时,往凹处一看,还有六、七只羚牛在休息避风。看见有人来,公牛发出响鼻声,有两只羚牛往他 站的地方窜,吓的他赶紧爬到树上。羚牛的视力是平视的多,不怎么往地上看和往树上看,据说有一次有几个人上山,遇见了几只羚牛迎面而来,来不及躲避,有的爬上树,有的趴在地上,都安然无恙地安全返回了。
事后小李讲:当时真吓坏了我,急得我在寒风中冒大汗,如果不及时上树,后果不堪设想。羚牛是非常凶猛的动物,拍羚牛一定要和它保持一段距离。小王说,我们今天观察到羚牛冬季的艰辛生活,它们在这个时期是最难过的。看来我们不应该在危难之时打扰羚牛平静的生活。我们收起相机,带着遗憾和祝福离开了山梁。
羚牛与人的关系
独牛发怒会杀人,在秦岭山区是个老话题。2006年5月19日,一头离群的雄性羚牛下山先后将城固县桔园镇正在干农活的11位村民顶伤后,跑到一个村子的农家院子里,引起数百名不知情村民的围观。为了防止已经疯狂的羚牛再次伤人,林业公安部门经过请示后,果断将其击毙。
2008年6月,陕西洋县一头独牛下山接连伤人,驱赶回山无效,无奈也被击毙。此时此刻,面对屋里困兽犹斗的疯狂羚牛,林业人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林业工作人员找来一辆推土机将大门堵死,防止羚牛再次逃跑伤人。然后几个人从邻居家绕到羚牛躲藏的平房上面,在仔细观察了羚牛的位置后,决定砸破窗户玻璃,对羚牛实施强行麻醉。
麻醉成功了,人们小心翼翼地进入了平房,发现肇事的是一只体重约有400公斤的雄性羚牛。村民们找来棍棒,将羚牛抬到了车上,将它运往野生动物抢救中心救治。目前,长安区林政资源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正在对群众人身损伤和财产损失情况调查取证。
事件虽然过去了一个多月,但是当地村民们对羚牛这个凶悍的来客至今心有余悸。人们不理解的是,羚牛本来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它们为什么要下山伤人呢?原来,羚牛是群居型动物,各群都有雄牛带领。在冬春季节,羚牛成群结队地到低山区采食的时候,一些年老体弱生病的羚牛由于体力不支,往往难以跟随牛群回到高山,而被迫滞留在低山区成为独牛。
另外,在春夏之交羚牛的发情期,雄性羚牛为了争夺母牛获得交配权都要斗殴。只有胜利者才能成为头牛,享有群落里的交配权。落单的羚牛没办法,孤独游荡,难免伤人。
旅游资讯
关于羚牛
羚牛学名叫金毛扭角羚,是我国秦岭山脉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它体形粗壮如牛,但头小尾短,又像羚羊;虽然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称羚牛。成年羚牛体重小的有三百多公斤,大的重达五百公斤,力大无比。羚牛是群居型的食草类动物,大都生活在秦岭山区海拔2000米-4000米的高山区。由于它独特的形态,在牛科动物演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秦岭羚牛亚种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秦岭山脉的佛坪、太白、洋县、宁陕、周至、柞水、镇安、留坝等地和甘肃南部。
关于秦岭
关中平原的南边横亘着高耸的秦岭,它是巨大的昆仑山脉向东延伸的部分,与淮河连成一体,成为中国大陆的南北分界线。其北是地理上的北方,河水冬季结冰,南为地理南方,河水冬季不结冰。岭南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岭北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关于秦岭旅游
秦岭旅游正在开发中。
秦岭旅游发展规划将秦岭打造成国际性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基地、中国自助游乐土、中国度假休闲胜地、国内外户外探险乐园、中国科考科普旅游基地。
据了解,规划编制从2008年5月开始启动,由陕西省旅游局和陕西师范大学旅游规划设计完成。规划期为2009年至2025年,拟用16年时间,分近、中、远三期打造七大旅游资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