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在搭建好平台,关键在于运用合理的视角,积极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力的途径和方法关键在于增加实施过程中优化实施手段,提供贴近于大学生生活的有吸引力的活动载体。
关键词:供给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阐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
经济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用改革增量调整存量,在增加投资的同时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社会中,人民的整个社会生活都与经济、政治、教育等紧密相连,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呼唤并引领教育上的改革。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供给与需求是一对同时存在的关系,供给能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倒逼供给,二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配合又相互统一。从这个角度看,“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更是一种思维。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2012年,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专项工作会议,再次重点申明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也对教育工作提出要求并指明了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选择。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高校学生工作因其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职责所在,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务必要与时俱进地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打造特色品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提升待解决的问题与研究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就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日益增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接受着新的热点问题的冲击。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学生工作的设计范围过于庞大,学生工作逐步成为集教育、管理、咨询、招生、就业、资助、社团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于一体的工作系统,并呈拓展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例如教育学与管理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的交叉融合等。这种集学科交互、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特点为一体的方法技术路线为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各领域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成果。将创新的工作理念,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打造实践研究型学生工作模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式的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实践探索。
从供给侧的视角,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也奠定了思政教育供给侧的特殊地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具有更高的“智能化”要求,向大学生们提供特殊化、高标准的“产品”,培养大学生们对“产品”的自我需求。整个研究过程中必须与国家教育、科技改革紧密结合,改进评价机制、大力推进协同、改革管理方式,形成改革合力,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活动的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通过对我省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影响因素,高校应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合作,基于“供给侧改革”对于大学生思想行为需求的影响,构建新型高效活动形式,推动师生交流积极性,以更加活跃的氛围提高人才培养,为全面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将创新点落足于研究“供给侧改革”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推动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实现学校、学院、班级三方信息共享,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拓宽知识传授渠道,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的发展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进行的改革涵盖所有重要领域,也包括高职教育的改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转变教育工作思维方式。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全面、准确、深入挖掘此课程背后的信息情況,充分把握新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一要实现由教会学生接受知识到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在推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国家的政策、方针出台,调研学生和社会公众的关切度和汇总意见。二要实现高校教学工作的转变,高校行政管理者们要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的发展资讯和态势。三要实现由被动教学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在新常态下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作为。四要实现由传统手段向现代化手段转变。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确保教育工作高效运转。坚持以信息化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研发,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构建网络健全、贴近需要、使用方便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系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运用“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思政课教学形式进行改革。通过项目化管理平台方式走进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式与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总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更多的强调需求侧改革。过去,基于高校对供给侧改革不够重视,导致供给侧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发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供给侧的视角,项目化管理是现代管理方法的新型热点之一,提出在项目化管理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有利于以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由于作为能够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教育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根本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强有力的推动器。通过高校供给侧改革尝试,由教育活动项目牵头,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可用资源,把各种资源用于最能发挥其作用的项目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师生的高效合作,实现其最大优势,这是项目化管理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巨大生机与活力。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正是站在这一战略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各高校应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积极探索教育新方法,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高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时应采用发展的教学观念,以为了每位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必修课程选择的种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高校应根据当今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来选择必修課程,用整合的观念和顺应时代发展的办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项目化管理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整体调配,优化了教育资源,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有力的助推器。由于作为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的教育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实现高校思想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大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根本理念。如何把课程上得生动,且贴近学生特点,这是值得广大教师应该认真琢磨的事情。项目化管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实现其最优化效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师生的有效合作、供给与需求合理调配,這是项目化教育管理模式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巨大生机与活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而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3-16.
[2]陈婉婉.让枯燥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N].安徽日报,2010-6-10.
作者简介:
闻竹(1982—),女,讲师,硕士。
王培强(1960—),男,研究员,硕士。
关键词:供给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阐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
经济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用改革增量调整存量,在增加投资的同时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社会中,人民的整个社会生活都与经济、政治、教育等紧密相连,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呼唤并引领教育上的改革。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供给与需求是一对同时存在的关系,供给能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倒逼供给,二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配合又相互统一。从这个角度看,“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更是一种思维。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2012年,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专项工作会议,再次重点申明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也对教育工作提出要求并指明了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选择。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高校学生工作因其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职责所在,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务必要与时俱进地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打造特色品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提升待解决的问题与研究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就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日益增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接受着新的热点问题的冲击。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学生工作的设计范围过于庞大,学生工作逐步成为集教育、管理、咨询、招生、就业、资助、社团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于一体的工作系统,并呈拓展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例如教育学与管理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的交叉融合等。这种集学科交互、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特点为一体的方法技术路线为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各领域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成果。将创新的工作理念,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打造实践研究型学生工作模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式的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实践探索。
从供给侧的视角,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也奠定了思政教育供给侧的特殊地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具有更高的“智能化”要求,向大学生们提供特殊化、高标准的“产品”,培养大学生们对“产品”的自我需求。整个研究过程中必须与国家教育、科技改革紧密结合,改进评价机制、大力推进协同、改革管理方式,形成改革合力,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活动的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通过对我省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影响因素,高校应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合作,基于“供给侧改革”对于大学生思想行为需求的影响,构建新型高效活动形式,推动师生交流积极性,以更加活跃的氛围提高人才培养,为全面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将创新点落足于研究“供给侧改革”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推动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实现学校、学院、班级三方信息共享,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拓宽知识传授渠道,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的发展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进行的改革涵盖所有重要领域,也包括高职教育的改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转变教育工作思维方式。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全面、准确、深入挖掘此课程背后的信息情況,充分把握新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一要实现由教会学生接受知识到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在推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国家的政策、方针出台,调研学生和社会公众的关切度和汇总意见。二要实现高校教学工作的转变,高校行政管理者们要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的发展资讯和态势。三要实现由被动教学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在新常态下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作为。四要实现由传统手段向现代化手段转变。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确保教育工作高效运转。坚持以信息化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研发,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构建网络健全、贴近需要、使用方便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系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运用“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思政课教学形式进行改革。通过项目化管理平台方式走进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式与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总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更多的强调需求侧改革。过去,基于高校对供给侧改革不够重视,导致供给侧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发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供给侧的视角,项目化管理是现代管理方法的新型热点之一,提出在项目化管理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有利于以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由于作为能够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教育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根本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强有力的推动器。通过高校供给侧改革尝试,由教育活动项目牵头,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可用资源,把各种资源用于最能发挥其作用的项目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师生的高效合作,实现其最大优势,这是项目化管理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巨大生机与活力。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正是站在这一战略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各高校应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积极探索教育新方法,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高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时应采用发展的教学观念,以为了每位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必修课程选择的种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高校应根据当今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来选择必修課程,用整合的观念和顺应时代发展的办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项目化管理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整体调配,优化了教育资源,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有力的助推器。由于作为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的教育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实现高校思想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大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根本理念。如何把课程上得生动,且贴近学生特点,这是值得广大教师应该认真琢磨的事情。项目化管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实现其最优化效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师生的有效合作、供给与需求合理调配,這是项目化教育管理模式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巨大生机与活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而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3-16.
[2]陈婉婉.让枯燥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N].安徽日报,2010-6-10.
作者简介:
闻竹(1982—),女,讲师,硕士。
王培强(1960—),男,研究员,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