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记忆·共同体:文化类节目的国家认同建构

来源 :青年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che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蓬勃发展,为受众国家认同感的建构贡献了独特力量.本文以北京卫视推出的四档文化类节目为例,从节目作用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基础、通路搭建和现实回响三个层面出发,解析其如何借主流意识形态手段传播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得到确认,进而构建国家认同.
其他文献
沂蒙红色文化是具有齐鲁文化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全媒体多元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将为沂蒙红色文化传播赋能.运用场景传播的技术手段,通过虚拟话题场景的记忆建构、情境式场景的还原再现、交互式符号化场景的体验等建立与公众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帮助受众建立集体记忆,从而不断提升沂蒙红色文化传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随着外卖行业的快速扩张,外卖员日益嵌入公众日常生活.本文以澎湃新闻网对外卖员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众媒介塑造的外卖员媒介形象.随着融媒体的发展,短视频成为主要报道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对外卖员生存困境与生存现状探讨的缺乏与忽视,媒体需注意加强报道时的人文关怀.
中国的融媒体研究走过二十多年,根据对“媒体融合”的理解和研究路向,以2016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学界对“媒体融合”的理解基于“功能主义”视角;自2016年起,以学者黄旦为代表,学界对“媒体融合”的思考开启了“媒介本位论”的转向,对“媒介融合”的理解由产业融合走向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