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说一次学生探究实验。学校开设探究式学习研究课,教学内容为“酸碱指示剂”,由王老师执教。为了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活动,了解指示剂的性质,实验教师给每个小组(2人为一小组)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稀盐酸、稀硫酸、固态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烧杯、玻璃棒、试管等。
在实验活动之后,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一些学生说:盐酸、硫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氢氧化钠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有的学生说:盐酸、硫酸是常见酸,氢氧化钠是常见的碱,它们的水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教师也指出其它的酸、碱溶液也具备这样的性质,从而准备得出: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就在这时,突然有位女生坐在位置上一边举手一边说:“老师,我发现书本上所说的‘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的’结论是错的!”“这倒是一个有趣的发现!”教师对她说:“请你向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的发现。”这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是我们这一小组的发现。”然后,她一边在桌上做实验,一边说:“我们是用氢氧化钠固体、蒸馏水来配制溶液,当我们用配制好的溶液做该实验时,发现并不是如你所说的‘变红色’,而是先变红,马上又变无色。”真是大胆的发现!王老师在肯定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大胆质疑,以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后,适时对学生说:“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酚酞试液又变无色的呢?是不是教材错了?还是……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教师做实验时也时有发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无色酚酞试液先变红,而后又变无色呢?我们来探究一下:这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我们在原溶液中加蒸馏水稀释配成稀溶液,然后再加酚酞试液,那么现象又如何?”于是学生们又按教师所说进行实验,结果,现象正如教材所说的。教师又适时说明: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色,可能与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质量分数很大则不变色,而质量分数小变红色。刚在那位女生所发现的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太大缘故。
“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这是写在科学教科书上的一条金科玉律。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科学教师,谁也不会对它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但是,一位学生用她的探究实验对这条科学结论大胆地提出了质疑。这个质疑使人们看到了什么?它对我们科学教育特别是教师能够带来怎样的启示?
1.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质疑的权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这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这种“由疑而发,借机引导”的教学方法其实是一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师以“独白”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时,课堂上出现的除了教科书中的知识和教师已有的知识外,很难有其他新的知识生成。而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者,他们也是一个发现者。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学生具有很大的发现潜力,但在接受式学习中,由于我们没有给学生以发现的机会,这种潜力被我们所忽略和扼杀了。探究式学习给了学生以很多自主探索发现的时间、空间和机会,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质疑的权力,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释放和激发。
2.教师要有科学精神。
一个初三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向书本的结论提出质疑,并用实验提供了证据,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是什么?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科学精神吗?什么叫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在实践中寻求真知,是有条理的怀疑。这种精神在我们教师身上可能很难找到,因为教师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着某种定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说:“老师,这是我们这一小组的发现。”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其实折射出人的一种品质。那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合作态度、协作精神和科学道德。教师在评价自己的学生时,常常会出现低估的现象。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学生身上有许多值得教师学习的东西。教师不但是一个教育者,也应当是一个学习者。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虚心地向学生学习。
3.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理论。能熟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有一个良好的预判能力,即哪些問题作为一个初中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自行解决,哪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教师必须介入其中,并且能提供足够的帮助,而哪些问题就现在学生的知识和现有的实验设备无法解决。同时,教师的知识面一定要广,对其它领域的知识要有广泛的兴趣,能够解决一些书本中涉及的语文、数学等学科问题。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上面课堂中教师无法解答“酚酞先变红,而后变无色”的问题,则教师的威信大打折扣,而学生也会对已有的科学知识产生怀疑。
4.教师要有灵敏的教学机智。
在45分钟的教学时间内,教师既要完成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同时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有道是: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掌握时间,能够大胆地裁剪教材,抓住重点,灵活地驾驭课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
此外,教师应有勤学好问的精神。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科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发展。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教师原有的知识已远远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因此,教师需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用新的理念来武装自己,才能适应新的潮流。
在实验活动之后,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一些学生说:盐酸、硫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氢氧化钠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有的学生说:盐酸、硫酸是常见酸,氢氧化钠是常见的碱,它们的水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教师也指出其它的酸、碱溶液也具备这样的性质,从而准备得出: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就在这时,突然有位女生坐在位置上一边举手一边说:“老师,我发现书本上所说的‘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的’结论是错的!”“这倒是一个有趣的发现!”教师对她说:“请你向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的发现。”这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是我们这一小组的发现。”然后,她一边在桌上做实验,一边说:“我们是用氢氧化钠固体、蒸馏水来配制溶液,当我们用配制好的溶液做该实验时,发现并不是如你所说的‘变红色’,而是先变红,马上又变无色。”真是大胆的发现!王老师在肯定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大胆质疑,以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后,适时对学生说:“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酚酞试液又变无色的呢?是不是教材错了?还是……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教师做实验时也时有发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无色酚酞试液先变红,而后又变无色呢?我们来探究一下:这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我们在原溶液中加蒸馏水稀释配成稀溶液,然后再加酚酞试液,那么现象又如何?”于是学生们又按教师所说进行实验,结果,现象正如教材所说的。教师又适时说明: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色,可能与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质量分数很大则不变色,而质量分数小变红色。刚在那位女生所发现的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太大缘故。
“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这是写在科学教科书上的一条金科玉律。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科学教师,谁也不会对它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但是,一位学生用她的探究实验对这条科学结论大胆地提出了质疑。这个质疑使人们看到了什么?它对我们科学教育特别是教师能够带来怎样的启示?
1.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质疑的权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这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这种“由疑而发,借机引导”的教学方法其实是一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师以“独白”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时,课堂上出现的除了教科书中的知识和教师已有的知识外,很难有其他新的知识生成。而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者,他们也是一个发现者。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学生具有很大的发现潜力,但在接受式学习中,由于我们没有给学生以发现的机会,这种潜力被我们所忽略和扼杀了。探究式学习给了学生以很多自主探索发现的时间、空间和机会,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质疑的权力,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释放和激发。
2.教师要有科学精神。
一个初三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向书本的结论提出质疑,并用实验提供了证据,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是什么?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科学精神吗?什么叫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在实践中寻求真知,是有条理的怀疑。这种精神在我们教师身上可能很难找到,因为教师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着某种定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说:“老师,这是我们这一小组的发现。”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其实折射出人的一种品质。那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合作态度、协作精神和科学道德。教师在评价自己的学生时,常常会出现低估的现象。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学生身上有许多值得教师学习的东西。教师不但是一个教育者,也应当是一个学习者。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虚心地向学生学习。
3.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理论。能熟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有一个良好的预判能力,即哪些問题作为一个初中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自行解决,哪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教师必须介入其中,并且能提供足够的帮助,而哪些问题就现在学生的知识和现有的实验设备无法解决。同时,教师的知识面一定要广,对其它领域的知识要有广泛的兴趣,能够解决一些书本中涉及的语文、数学等学科问题。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上面课堂中教师无法解答“酚酞先变红,而后变无色”的问题,则教师的威信大打折扣,而学生也会对已有的科学知识产生怀疑。
4.教师要有灵敏的教学机智。
在45分钟的教学时间内,教师既要完成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同时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有道是: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掌握时间,能够大胆地裁剪教材,抓住重点,灵活地驾驭课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
此外,教师应有勤学好问的精神。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科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发展。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教师原有的知识已远远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因此,教师需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用新的理念来武装自己,才能适应新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