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与终点间的“风景”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旅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对我们来说,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的经典名言。几个世纪过去了,这质朴的文字与深刻的哲理仍震撼着我们并引发着我们不断对课堂进行追问与思考。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课堂转身中,我们怎样才能实现基于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支持学习、提升学力?我们该追求与满足眼前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美好达成,还是该立足更长远的教育远景去支持与欣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沿途风景?
  吴贤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这节数学课,正是在用实践回答这样的课堂追问,它给我们留下了学生从起点走向终点过程中的串串足迹与成长画卷。
  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吴老师带领学生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已知图形出发走进圆的世界。“决定圆的大小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只要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在哪里?”在这些学习目标的驱动下,学生开始了对“圆”这一未知领域的探索。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学生独立思考着、寻找着、发现着,随后再通过小组分享交流,验证着自己的想象和判断。吴老师摆脱了“教”的常规动作,以“学”的视角引领学生自己认识圆并发现其本质特征,激发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向往,较好地体现了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的教育目标。
  让合作成为一种文化。“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者相伴学习的价值从古至今就受到肯定。本节课中,吴老师多次采用同伴合作的方式推进学生学习。在讨论同一个圆中半径长度的问题时,学生分四人小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因为圆心是一个圆的中心点,它到圆周上的距离都相等。”有的学生认为:“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半径相等。”还有的学生分别量出了半径的长度说明半径相等……显然,这样的合作是自主的,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去独立思考;这样的合作是自由的,没有教师的暗示和告诉,有的是探索中学生自己的判断。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获得的不只是学习共同体的提升,它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让合作成为学习常态和一种课堂文化。
  让等待成为一种风景。等待是一种心境和状态,学生的成长在教师耐心而微笑的等待中发生。本节课中,在看似平常的师生互动中有等待,在小组交流与分享中有等待,在观察、猜想、判断、迁移中有等待,教师执着的等待成了这节课中最美的风景。“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圆,可能是什么?”当学生经过猜想说到了“钟面”后,课堂又进一步聚焦:“谁能在钟面上找到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圆?”有的学生说:“数字九中有圆”“钟面的边框是圆的”“钟面上的小点是圆的”……在教师的继续等待中,“秒针转一圈是一个圆”“分针转一圈也形成了一个圆”“时针转一圈……”……一个学生的回答引发了全班更多的联想。显然,这样的课堂等待不是碌碌无为的,它使学生的观察、猜想等数学素养得到了历练,并使学生赢得了一次次再思考的机会。当然,这样的课堂等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的包容与坚持,因为这是立足于学生静思慢想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厚积薄发。
  吴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这节课,值得我们欣赏和分享的不只是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习得,更是在推进与实现显性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有“静待花开”的胸襟去孕育学生学习的情感,去培育学生合作的文化,去创造学生成长中的精彩。这些课堂沿途的风景,对教师来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守,对学生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记忆。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听杨卉老师执教《月光启蒙》第一课时,笔者顿生感悟:一节恰好的课堂,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起舞”,如此美好。杨老师课堂的“恰好”表现为诗意氤氲、思维激荡、生态盎然。  一、诗意氤氲,让学生沉浸在美好中  杨老师的课一直不散的是浓郁的语文味。文题是在学生的朗诵中揭示的,由此,于不觉间教师对学生开启了系列“启蒙”:“篱笆”“时辰”的词语教学中,原本“笆”第一声,“辰”第二声,但在词语中要念成轻声,学生这么
【关键词】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42-02  2012年3月20日,教育部在江苏苏州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会议”。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向全体代表说明,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心,是建立新型质量保障体系,全面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为此,全省在建立健全基
【摘要】“多元目标英语”认为,语言教学的目标不应仅仅是教会学生语言知识,还应包含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但目前的英语教学对学生品格方面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教师可以从挖掘教育素材、联系学生生活、触动学生内心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品格。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品格;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11-02  【作者
【摘 要】常州市实验小学与常州市平岗小学是集团化办学体制下的结对学校,以强带弱寻求教育均衡发展是集团化办学的宗旨。基于对两校优劣势的分析,学校提出了以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为突破口,探索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促进学科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历经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项目建设盘活了集团的优质资源、开发了新资源、引入了社会性资源,带动了师生发展,形成了辐射效应,为两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均衡发展奠
【摘要】词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词语学习过程泛化的现象。提炼整合词语,创造性地运用词语,让学生在与词语“对话”的过程中,实现词语教学的结构化、功能化,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儿童的语文思维能力。  【关键词】词语组块;多维运用;适时迁移;结构化;功能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12-
【摘要】说清发展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问题,是一次“难上加难”的回答。吴勇团队专题探索的五篇论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视角,阐释了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教学通道和核心要素培育的实施策略,让写作核心素养看得见、摸得着,让写作核心素养可以教化、可以习得。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作核心素养;“文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1-0020-02
学科建设首先是基于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提出创造性的方法和见解。近年来,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对全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学科教学基本能力进行了调研,调研采用了听课、参加学校教研组活动、问卷、座谈和测试等方式。特别是今年组织了一次书面作答的大面积测试,测试的课题为《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九课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调研测试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给出的课题,解答以下四个问题
第十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主题是“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学力,简单说,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学力”概念所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强调主体性学习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力”的内涵不仅包含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格要素。  以“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理念为指导,钱老师的课具有以下特点:  突出
主持人语  不同的时期,都曾有人提过单元教学,虽然说法不一,但意思差不多。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欧美新教育时期,据饶杰腾先生的研究,其主张是学习内容和活动应该是完整的,反对把教材分割成一课又一课,这样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也不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然而当下的教学,虽然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按照单元组编的,但教师在操作实施的时候,仍然是一课一教案,即使是“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的集体备课
【主持人语】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人的回归,以人为本成为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儿童——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发展成为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在这一追求的引领下,教育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但这只是“人的回归”的“真正条件”之一。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果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