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oh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入,怎样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新课改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教给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创新精神 激发兴趣 创新意识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入,怎样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新课改中的一个研究重点。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衰,必须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和优化教学内容,因此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
  一、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中学化学是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课程。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探究的方式,引导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各种知识内容,努力营造自然、和谐、平等、开放的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愿意发现问题。在这种教学氛围中,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让学生时时有问题可想,并设想种种解决方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最终使学生形成开放式的创新思维。
  二、激发兴趣,诱发创新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精辟的教育理念长久以来被教师津津乐道,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和探索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只有改变僵化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充满情趣又富于竞赛规则的“渔猎场”,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可大大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的内容时,学生对二氧化碳已经从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课上有了一定了解,然而知识的重难点和内涵却又在无精打采中难以落到实处,下节课介绍二氧化碳大比武。行动的故事伴着形象的灯火实验使师生共同经历了“奇妙”的历险。同学们相互交流,争先恐后,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独具匠心,乐此不疲,创新意识一下子被唤醒。
  三、鼓励质疑,加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如能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因此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如:在学习“氧族元素”时,除了讲清氧气的主要性质外,还要指出大气污染如何治理;开发新能源,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并介绍每周空气质量周报,使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问,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造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剧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教给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猜想,畅所欲言。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当学生发问时,即使有时是不恰当的,也不能批评和任意抹杀,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课堂教学再也不仅是忠实圆满地教授规定内容,而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有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例如:在研究金属活动顺序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湿法炼铜是用铁制取铜,速度肯定比钠制取铜慢,为什么不用钠制取铜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先组织学生就所了解的知识和生产实际展开讨论,在肯定其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上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有足够的创造空间。特别是在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和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平等性,关键是你怎样开采、挖掘。
  四、引导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求异,是创优。但“异”不等于“新”和“优”。无论讲授哪一个章节,根据课本设计的问题都要求学生回答是怎样想的?前者是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后者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而中等学校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创造力。不但要有对问题思维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有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如此长期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形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想使学生真正学好化学,这需要学生认真精细地观察或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思维积极的学生对教科书产生疑问的情况经常发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疑问,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培养观察能力做起。在条件允许和可能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验证或否定疑问。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些因产生疑问而进行的实验设计是经过一番思考的,这过程本身就蕴含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产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创造能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环境,把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依据本学科特点,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化学教师要具备创新的教育模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娜.高中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中学时代,2014(12).
  [2]王秀娟.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
  [3]金水英.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新西部(理论版),2013(08).
其他文献
摘 要: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诱发和树立学生正确的动机,是初中物理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有趣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隐在的潜能,提高其学习物理的兴趣,为成功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引言课 成功体验 物理现象  一、上好第一节“引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生活走向物理,使物理走向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大
摘 要: 物理学是以缜密的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手段的理论思维的严格科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科学素养的涵义,拟结合学生学习和思维习惯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措施,阐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发第二课堂,构建学生发展与表现空间的相关策略。旨在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探索如何利用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供教学同行交流。  关键词: 科学素养
摘 要: 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问题,接受新知识,发现规律;同时形象地演示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学探究的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物理教练 构建模型 控制变量 推理论述  一、通过实验学会构建物理模型  在物理教学中,某些概念的建立需要理想化的模型才能实现,例如,电场强度
公子小丑鱼,学名为眼斑双锯鱼,海葵鱼属(Amphiprion),雀鲷科(Pomacentri-dae),鲈形目(Perciformes)。公子小丑鱼是最常见的海洋观赏鱼类,雌雄同体,雄性先熟,分布于西太平洋礁岩海域。
摘 要: 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推动初中物理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结合教育的发展形势、物理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全面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作者主要针对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问题导学法 初中物理 教学应用  在初中物理
曼氏无针乌贼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其墨汁也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但由于过渡捕捞及生态环境污染,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遇到危机,人工养殖及放流可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但人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