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展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意义
第一,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参与下,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实践的过程,是以应用数学知识为目的,进行一些手工制作,或安排一些探索性活动的课,它是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第二,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初中数学活动课要求“做中学”、“学中做”,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主动地发现知识,生成知识,建构知识.
第三,整合资源,促进教学.积极开展初中数学活动课有助于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多样性,富有探索性,使各种数学学习资源得到合理整合,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益.
二、开展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措施
第一,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造条件,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教学概率这一节时,可列举生活中的抽签问题;买彩票中奖问题等等.
第二,让现实生活数学化.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的现状怎样?”学生动手操作,用刀片截一个用萝卜或山芋等做成正方体……由于有实践的基础、“做”的指导,学生形象思维和注意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全班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各个同学截出来的截面不尽相同,有的截面是三角形,有的是四边形,有的是五边形,有的是六边形……我们的现实生活处处有数学.
第三,让数学运用灵活化.初中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台电脑,周围的同学都很羡慕,但买电脑不上网收费,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于是小明的爸爸让他到邮电所去调查,结果有两种上网收费方式:一种是每月无论上网时间多长均为65元;另一种是计时式,即每小时3元,那么采用哪一种上网方式更适合他们家呢?他回来后,把两种收费方式整理成两种收费Y元与上网时间X小时的函数:Y=65;Y=3X.通过画出图像得出结论:如果每月上网大于21小时40分钟,那么采用包月式比较省钱;如果等于21小时40分钟,那么两种收费方式的花费一样;如果不足21小时40分钟采用计时式比较合理.当小明把结论告诉爸爸时,爸爸赞扬地说:“你的数学没有白学,可以帮家里省钱了.”
第四,让实验操作自主化.“实践出真知”,实践能积累所学的知识,而且更直观、更有效.作为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天生好动的特点,考虑学生平时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为教学载体,让每个学生动手,以动启思,促进他们的思维迅速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进而在操作实践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究热情,自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100万有多大”时,可设计下面的活动:让学生数出200颗黄豆,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用计算器算出平均每颗黄豆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100万颗黄豆的质量,每一步都由学生动手动脑操作完成,让学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接下来让学生估计100万元人民币需要多大的皮箱时,学生更感兴趣,内心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后在实践中得到正确结论……
第五,让课外活动能力化.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不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参加数学趣味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深化所学知识并转化为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数学,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如教学八年级数学《设计轴对称图案》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剪纸作业: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课后每人剪一幅轴对称图案.结果学生剪出来的图案非常漂亮、而且各具特色.难以想象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如此的强,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如此的丰富.
总之,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开展,不仅能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而且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第一,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参与下,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实践的过程,是以应用数学知识为目的,进行一些手工制作,或安排一些探索性活动的课,它是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第二,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初中数学活动课要求“做中学”、“学中做”,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主动地发现知识,生成知识,建构知识.
第三,整合资源,促进教学.积极开展初中数学活动课有助于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多样性,富有探索性,使各种数学学习资源得到合理整合,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益.
二、开展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措施
第一,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造条件,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教学概率这一节时,可列举生活中的抽签问题;买彩票中奖问题等等.
第二,让现实生活数学化.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的现状怎样?”学生动手操作,用刀片截一个用萝卜或山芋等做成正方体……由于有实践的基础、“做”的指导,学生形象思维和注意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全班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各个同学截出来的截面不尽相同,有的截面是三角形,有的是四边形,有的是五边形,有的是六边形……我们的现实生活处处有数学.
第三,让数学运用灵活化.初中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台电脑,周围的同学都很羡慕,但买电脑不上网收费,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于是小明的爸爸让他到邮电所去调查,结果有两种上网收费方式:一种是每月无论上网时间多长均为65元;另一种是计时式,即每小时3元,那么采用哪一种上网方式更适合他们家呢?他回来后,把两种收费方式整理成两种收费Y元与上网时间X小时的函数:Y=65;Y=3X.通过画出图像得出结论:如果每月上网大于21小时40分钟,那么采用包月式比较省钱;如果等于21小时40分钟,那么两种收费方式的花费一样;如果不足21小时40分钟采用计时式比较合理.当小明把结论告诉爸爸时,爸爸赞扬地说:“你的数学没有白学,可以帮家里省钱了.”
第四,让实验操作自主化.“实践出真知”,实践能积累所学的知识,而且更直观、更有效.作为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天生好动的特点,考虑学生平时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为教学载体,让每个学生动手,以动启思,促进他们的思维迅速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进而在操作实践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究热情,自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100万有多大”时,可设计下面的活动:让学生数出200颗黄豆,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用计算器算出平均每颗黄豆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100万颗黄豆的质量,每一步都由学生动手动脑操作完成,让学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接下来让学生估计100万元人民币需要多大的皮箱时,学生更感兴趣,内心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后在实践中得到正确结论……
第五,让课外活动能力化.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不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参加数学趣味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深化所学知识并转化为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数学,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如教学八年级数学《设计轴对称图案》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剪纸作业: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课后每人剪一幅轴对称图案.结果学生剪出来的图案非常漂亮、而且各具特色.难以想象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如此的强,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如此的丰富.
总之,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开展,不仅能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而且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