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n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展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意义
  第一,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参与下,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实践的过程,是以应用数学知识为目的,进行一些手工制作,或安排一些探索性活动的课,它是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第二,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初中数学活动课要求“做中学”、“学中做”,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主动地发现知识,生成知识,建构知识.
  第三,整合资源,促进教学.积极开展初中数学活动课有助于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多样性,富有探索性,使各种数学学习资源得到合理整合,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益.
  二、开展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措施
  第一,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造条件,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教学概率这一节时,可列举生活中的抽签问题;买彩票中奖问题等等.
  第二,让现实生活数学化.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的现状怎样?”学生动手操作,用刀片截一个用萝卜或山芋等做成正方体……由于有实践的基础、“做”的指导,学生形象思维和注意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全班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各个同学截出来的截面不尽相同,有的截面是三角形,有的是四边形,有的是五边形,有的是六边形……我们的现实生活处处有数学.
  第三,让数学运用灵活化.初中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台电脑,周围的同学都很羡慕,但买电脑不上网收费,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于是小明的爸爸让他到邮电所去调查,结果有两种上网收费方式:一种是每月无论上网时间多长均为65元;另一种是计时式,即每小时3元,那么采用哪一种上网方式更适合他们家呢?他回来后,把两种收费方式整理成两种收费Y元与上网时间X小时的函数:Y=65;Y=3X.通过画出图像得出结论:如果每月上网大于21小时40分钟,那么采用包月式比较省钱;如果等于21小时40分钟,那么两种收费方式的花费一样;如果不足21小时40分钟采用计时式比较合理.当小明把结论告诉爸爸时,爸爸赞扬地说:“你的数学没有白学,可以帮家里省钱了.”
  第四,让实验操作自主化.“实践出真知”,实践能积累所学的知识,而且更直观、更有效.作为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天生好动的特点,考虑学生平时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为教学载体,让每个学生动手,以动启思,促进他们的思维迅速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进而在操作实践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究热情,自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100万有多大”时,可设计下面的活动:让学生数出200颗黄豆,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用计算器算出平均每颗黄豆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100万颗黄豆的质量,每一步都由学生动手动脑操作完成,让学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接下来让学生估计100万元人民币需要多大的皮箱时,学生更感兴趣,内心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后在实践中得到正确结论……
  第五,让课外活动能力化.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不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参加数学趣味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深化所学知识并转化为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数学,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如教学八年级数学《设计轴对称图案》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剪纸作业: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课后每人剪一幅轴对称图案.结果学生剪出来的图案非常漂亮、而且各具特色.难以想象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如此的强,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如此的丰富.
  总之,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开展,不仅能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而且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有些学生初中化学成绩很好,但一上高中就感觉很吃力,化学成绩一落千丈,这样的现象很令人担忧。由于化学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都明显感觉初高中化学“台阶”问题很严重,是教学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因而能否有效地解决初高中化学的“台阶”问题对化学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存在“台阶”的原因  1.教材难度的差别  初中化学教材中很多化学问题的分析过程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部分问题需要定量计算,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经常听教师们感叹现在向教师提问的学生愈来愈少,学生不爱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的困惑,同时这种现象又很普遍。下面笔者谈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
语文课堂中,经常会发现这种现象:有的语文教师上课平淡乏味,学生无精打采,东张西望;有的教师情趣横生,气氛活跃,学生双眸闪光,兴趣盎然;有的教师上课口沫飞溅,滔滔不绝,但听者昏昏;有的教师饱学经纶、学富五车,可一站上三尺讲台,学生垂耳恭听,上课听讲无异于听新闻联播。  如何激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善于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住一发,带动全身,就是要把握一发和全身的关系:
近年来,高考对导数与初等数学的融汇应用的考查在逐渐加强,尤其在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最值等方面更是加大了导数应用的力度,所以很有必要对导数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一、导数知识在函数中的应用  1.利用导数知识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例1】 设a>0,求函数f(x)=x-ln(x a)(x∈(0, ∞))的单调区间.  解:f′(x)=12x-1x a(x>0).  当a>0,x>0时,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