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党的十八大,海外媒体的一大关注点是十八大报告。其中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的“海洋强国”概念备受瞩目,迅速引起大范围关注,成为接下来数日内的焦点问题之一。
针对报告中字数有限的相关表述,海外媒体和国内外宣媒体的解读角度大有不同。本文主要探讨针对外部的指责与怀疑如何回应,如何澄清真相,并发出有理有力有节的中国声音。
外媒笔下的“中国威胁”
法新社于当日下午发出的最后一稿滚动报道《胡锦涛: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接近1300字,其中不仅有报告内容的摘录,还增加了日本和美国的反应,以及中国海军发展等方面的背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标本性质。
文章认为中国在美国准备重返亚洲时高调宣布建设“海洋强国”,或将引起周边国家的警觉。文章预测,中国军力的增长将在东亚峰会上引发对中国的担忧。稿件还引述对前美国国防部官员的采访,指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项目不透明。
稿件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成为接下来数日的新闻热点。
日本《读卖新闻》的报道认为,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主张,彰显出中国正加紧实现军事现代化的意图。这意味着中国将沿袭扩大海洋权益的路线,未来中国有可能依托其军事实力在钓鱼岛及南海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上显示出更为强硬的姿态。
巴西《圣保罗报》8日报道认为,报告传递的信息是“中国准备扩张并实现军队现代化”。文章认为报告中特别提到海军的情况,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海洋领土争端登上十八大舞台中央,而近些年中国海军发展迅速,尤其在核潜艇建造方面取得“未加掩饰”的巨大进步。
一时间,国际舆论明显于我不利。
扎实采访 积极回应关切
针对海外舆情,新华社对外部迅速组织策划,就这一话题发出中国声音,还原真实信息。
我们的稿件需要回答的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建设海洋强国是必要的,二是以何种方式走向海洋。最终采取的是用解读性稿件和评论相配合。
为了写好解读稿,上会记者发挥十八大会议期间的优势,在会议间隙多方面联系了涉及海洋战略的参会代表,其中包括海军将领,造船企业负责人和航母设计师等重量级人物,第一时间了解他们对这一表述的分析和观察。用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话来阐释这一概念,增加言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记者还辗转联系到一名刚刚出海回来的自由海员。他曾经遭遇海盗,这一特殊经历使他充分意识到我国商船面临的海上安全形势。
多样化而有说服力的采访对象用他们自己的话语解答了为什么中国的发展必须走向海洋,保证了稿件的权威性,同时增加了稿件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在添加背景上,回顾郑和下西洋的和平航海壮举和近代以来受到海上入侵的事实,同时客观讲述我国维护海洋主权行动,比如设立三沙市和发展航母。
11月10日《中共十八大代表强烈支持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一稿面向海外和网络用户播发。文章中还引用学者观察,指出“中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维护世界和平”。
稿件以中文发出,迅速被日本中通社等外媒和我国几乎所有外宣媒体采用,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评论方面,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播发了国防部官员主笔的《海洋强国等于海洋霸权?》,分析了为什么对建设“海洋强国”这个问题一些境外媒体如此敏感。文章指出,有人习惯地沿用“逢强必霸”的思维定势,把某些国家对外扩张的“历史轨迹”套用在中国身上。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日益强大的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就是“谋求海上霸权”,必然会加大海上军力扩张,必然伴随着“枪炮相加”的硝烟弥漫,必然对世界和平发展带来威胁。文章强调,中国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始终秉持建设和谐海洋的理念。
14日,新华社播发了英文评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并不意味着威胁或侵略别国。与西方国家之前建设海上霸权不同,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動世界和平与发展。
他山之石
在这场舆论战中,海外媒体也发出了多样化的声音,其中以下两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就颇为独特。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网站11日刊发的一篇文章援引一名曾任美国第七舰队司令部参谋的海军军官的话说,考虑到胡锦涛宣布建设“海洋强国”的时间和地点,他的讲话也许在更大程度上是说给中国新的年轻领导人听的。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军官说,他们已经通过行动发出了信号。‘我认为这番讲话是为了向其他党员、特别是新一代领导人强调这项政策决定’”。
此外,新加坡《联合早报》16日刊发的一篇文章从十八大报告内部逻辑关系上解读了“海洋强国”战略的位阶与性质。
独立评论人士周慧来在文章中呼吁对“海洋强国”做更为理性与冷静的评估:“海洋强国”从本质上不是进攻型,而是防御性的目标。一方面,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利益攸关者”,中国理应拥有相应的能力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维护世界各航道的畅通与安全;另一方面,在孰是孰非难以界定的情况下,中国维护在南海和钓鱼岛上的领土和主权是正当合理之举。
作者还另辟蹊径指出,十八大报告中具有引领和统筹作用的指标是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而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应当是置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下的。虽然十八大报告没有区分两个目标的位阶,但在逻辑上,“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意味着政府权力在经济社会领域中的收缩,也意味着经济财富从政府向民众的正向转移,而这显然与扩张性进攻型的海洋军事力量发展是不相容的。
因此,对中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个目标,作者呼吁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等与中国有着海洋领土纠纷的周边国家,都没有必要做过度和过分的反应,否则,对整个世界的稳定与发展都不是好事。
回顾与反思
在这一轮的较量中,不得不感慨法新社等海外媒体的动作迅速。法新社第一条快讯10:30分签发,第一条滚动11:47分,最后一条滚动15:22完成签发。之后,在互联网上被大范围传播,有效传播了“中国威胁”。
其稿件的写作也颇为值得借鉴,作者在报告披露后的数小时内,就在文章中加入了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和前美国国防部官员的直接引语,又引述到报告其他章节内容,指出中国将建立“与其国际地位相称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将中国发展军事力量与海洋强国战略紧密联系起来,最终落脚在中国军事的不透明。
应该可以预见,在近来不断升温的钓鱼岛争端和南海岛屿争端背景下,以及近期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等消息的预热下,外界必然紧盯着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我国海洋政策的最新表述。因此可以提前进行预防性的策划,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出解读声音,而避免在海外媒体第一轮热潮过后再介入。
同时,研究十八大报告可以发现,海洋强国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指标被提出的,而并未列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内容项下。外界的解读似乎一致认为这是中国“走向海洋”的明确宣示,甚至读出了建设“海上霸权”的味道。这时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报告的整体逻辑和脉络,理清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之后再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海洋强国”战略在报告中不是孤立存在的,首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最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一部分。海洋战略中涉及国家主权和军事的层面又要受“国防建设”战略的制约,即不违背“防御性国防政策”,始终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这一分析方法在《联合早报》的文章中被有效利用,也值得我们借鉴。
针对报告中字数有限的相关表述,海外媒体和国内外宣媒体的解读角度大有不同。本文主要探讨针对外部的指责与怀疑如何回应,如何澄清真相,并发出有理有力有节的中国声音。
外媒笔下的“中国威胁”
法新社于当日下午发出的最后一稿滚动报道《胡锦涛: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接近1300字,其中不仅有报告内容的摘录,还增加了日本和美国的反应,以及中国海军发展等方面的背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标本性质。
文章认为中国在美国准备重返亚洲时高调宣布建设“海洋强国”,或将引起周边国家的警觉。文章预测,中国军力的增长将在东亚峰会上引发对中国的担忧。稿件还引述对前美国国防部官员的采访,指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项目不透明。
稿件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成为接下来数日的新闻热点。
日本《读卖新闻》的报道认为,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主张,彰显出中国正加紧实现军事现代化的意图。这意味着中国将沿袭扩大海洋权益的路线,未来中国有可能依托其军事实力在钓鱼岛及南海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上显示出更为强硬的姿态。
巴西《圣保罗报》8日报道认为,报告传递的信息是“中国准备扩张并实现军队现代化”。文章认为报告中特别提到海军的情况,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海洋领土争端登上十八大舞台中央,而近些年中国海军发展迅速,尤其在核潜艇建造方面取得“未加掩饰”的巨大进步。
一时间,国际舆论明显于我不利。
扎实采访 积极回应关切
针对海外舆情,新华社对外部迅速组织策划,就这一话题发出中国声音,还原真实信息。
我们的稿件需要回答的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建设海洋强国是必要的,二是以何种方式走向海洋。最终采取的是用解读性稿件和评论相配合。
为了写好解读稿,上会记者发挥十八大会议期间的优势,在会议间隙多方面联系了涉及海洋战略的参会代表,其中包括海军将领,造船企业负责人和航母设计师等重量级人物,第一时间了解他们对这一表述的分析和观察。用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话来阐释这一概念,增加言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记者还辗转联系到一名刚刚出海回来的自由海员。他曾经遭遇海盗,这一特殊经历使他充分意识到我国商船面临的海上安全形势。
多样化而有说服力的采访对象用他们自己的话语解答了为什么中国的发展必须走向海洋,保证了稿件的权威性,同时增加了稿件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在添加背景上,回顾郑和下西洋的和平航海壮举和近代以来受到海上入侵的事实,同时客观讲述我国维护海洋主权行动,比如设立三沙市和发展航母。
11月10日《中共十八大代表强烈支持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一稿面向海外和网络用户播发。文章中还引用学者观察,指出“中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维护世界和平”。
稿件以中文发出,迅速被日本中通社等外媒和我国几乎所有外宣媒体采用,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评论方面,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播发了国防部官员主笔的《海洋强国等于海洋霸权?》,分析了为什么对建设“海洋强国”这个问题一些境外媒体如此敏感。文章指出,有人习惯地沿用“逢强必霸”的思维定势,把某些国家对外扩张的“历史轨迹”套用在中国身上。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日益强大的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就是“谋求海上霸权”,必然会加大海上军力扩张,必然伴随着“枪炮相加”的硝烟弥漫,必然对世界和平发展带来威胁。文章强调,中国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始终秉持建设和谐海洋的理念。
14日,新华社播发了英文评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并不意味着威胁或侵略别国。与西方国家之前建设海上霸权不同,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動世界和平与发展。
他山之石
在这场舆论战中,海外媒体也发出了多样化的声音,其中以下两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就颇为独特。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网站11日刊发的一篇文章援引一名曾任美国第七舰队司令部参谋的海军军官的话说,考虑到胡锦涛宣布建设“海洋强国”的时间和地点,他的讲话也许在更大程度上是说给中国新的年轻领导人听的。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军官说,他们已经通过行动发出了信号。‘我认为这番讲话是为了向其他党员、特别是新一代领导人强调这项政策决定’”。
此外,新加坡《联合早报》16日刊发的一篇文章从十八大报告内部逻辑关系上解读了“海洋强国”战略的位阶与性质。
独立评论人士周慧来在文章中呼吁对“海洋强国”做更为理性与冷静的评估:“海洋强国”从本质上不是进攻型,而是防御性的目标。一方面,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利益攸关者”,中国理应拥有相应的能力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维护世界各航道的畅通与安全;另一方面,在孰是孰非难以界定的情况下,中国维护在南海和钓鱼岛上的领土和主权是正当合理之举。
作者还另辟蹊径指出,十八大报告中具有引领和统筹作用的指标是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而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应当是置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下的。虽然十八大报告没有区分两个目标的位阶,但在逻辑上,“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意味着政府权力在经济社会领域中的收缩,也意味着经济财富从政府向民众的正向转移,而这显然与扩张性进攻型的海洋军事力量发展是不相容的。
因此,对中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个目标,作者呼吁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等与中国有着海洋领土纠纷的周边国家,都没有必要做过度和过分的反应,否则,对整个世界的稳定与发展都不是好事。
回顾与反思
在这一轮的较量中,不得不感慨法新社等海外媒体的动作迅速。法新社第一条快讯10:30分签发,第一条滚动11:47分,最后一条滚动15:22完成签发。之后,在互联网上被大范围传播,有效传播了“中国威胁”。
其稿件的写作也颇为值得借鉴,作者在报告披露后的数小时内,就在文章中加入了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和前美国国防部官员的直接引语,又引述到报告其他章节内容,指出中国将建立“与其国际地位相称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将中国发展军事力量与海洋强国战略紧密联系起来,最终落脚在中国军事的不透明。
应该可以预见,在近来不断升温的钓鱼岛争端和南海岛屿争端背景下,以及近期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等消息的预热下,外界必然紧盯着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我国海洋政策的最新表述。因此可以提前进行预防性的策划,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出解读声音,而避免在海外媒体第一轮热潮过后再介入。
同时,研究十八大报告可以发现,海洋强国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指标被提出的,而并未列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内容项下。外界的解读似乎一致认为这是中国“走向海洋”的明确宣示,甚至读出了建设“海上霸权”的味道。这时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报告的整体逻辑和脉络,理清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之后再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海洋强国”战略在报告中不是孤立存在的,首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最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一部分。海洋战略中涉及国家主权和军事的层面又要受“国防建设”战略的制约,即不违背“防御性国防政策”,始终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这一分析方法在《联合早报》的文章中被有效利用,也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