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混交模式防护林中湿地松的光合特性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xs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福建东山赤山防护林场对不同模式混交林中湿地松的光合特性进行野外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的CO2补偿点为163 μmol/mol,羧化效率为0.0171,暗呼吸速率为0.28μmol/(m2@s),光补偿点为40 μmol/(m2@s),光饱和点为1 100μmol/(m2@s);湿地松林冠下层和林冠上层的净光合作用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且林冠上层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营造湿地松-木麻黄的带状混交林时,为了提高湿地松的光合效能,湿地松带的行数应不少于3~4行;对稀疏木麻黄林带下套种湿地松光合效能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文章以“数组和字符串”为例,设计实施基于腾讯会议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利用eclipse完成实验编程任务;课中
利用751分光光度计测定鹅掌楸树冠阴阳面和上下冠层4个方位在不同生长季节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应用LI-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鹅掌楸不同部位不同生长季节中净光合
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细集料含量和二灰比例双因素对二灰碎石混合料早期强度影响的变化规律,对其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集料含量对二灰碎石混合料早期
采用密闭箱动态测量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典型湿地土壤CO2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湿地土壤CO2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7~10月,土壤CO2通量呈现出季节变化的单峰模式。在1d的观测期间,土壤CO2通量从早晨开始增大,到午后达到极大值,后逐渐降低到第2天凌晨达极小值,然后又开始增加。研究同时表明小叶章湿地土壤CO2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温(相关系数为0.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