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反思性教学”己引起了西方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也很快影响到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各国教育。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现在已经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可见反思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反思性教学指在教学中教师反思性教学与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有机统一。具体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自进行反思和相互交流、沟通、整合,它是个体经验性反思与集体科学性反思的有机统一,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不断进行反思,并解决教与学中出的各种情况与问题。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保证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反思性教学势在必行。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初中语文实施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
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综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无不把教师的成长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以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只有教师本人通过对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初中语文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具有合理性。
根据反思性教学理论,初中语文反思性教学所追求的教学实践合理性是“教学实践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不能是单纯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教学实践合理性必须把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起来。合目的性以合规律性为前提。无论是教学目的的确定还是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与教学领域已经发现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等规律相适应,与教学要素的特征及其联系保持一致性。合规律性以合目的性为指导。教学主体实现教学目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探讨并遵循规律。这意味着,教学主体是为了达成教学目而去合规律性,不是盲目地合规律性。
三、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反思性教学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细心体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何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
其次,要悉心沟通,尝试改进。尝试改进是在澄明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老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再次,要潜心研究,调整反思。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又出现新的问题,应谨慎地追问新问题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
四、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初中语文要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造成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的现象。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可见反思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反思性教学指在教学中教师反思性教学与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有机统一。具体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自进行反思和相互交流、沟通、整合,它是个体经验性反思与集体科学性反思的有机统一,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不断进行反思,并解决教与学中出的各种情况与问题。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保证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反思性教学势在必行。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初中语文实施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
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综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无不把教师的成长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以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只有教师本人通过对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初中语文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具有合理性。
根据反思性教学理论,初中语文反思性教学所追求的教学实践合理性是“教学实践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不能是单纯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教学实践合理性必须把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起来。合目的性以合规律性为前提。无论是教学目的的确定还是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与教学领域已经发现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等规律相适应,与教学要素的特征及其联系保持一致性。合规律性以合目的性为指导。教学主体实现教学目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探讨并遵循规律。这意味着,教学主体是为了达成教学目而去合规律性,不是盲目地合规律性。
三、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反思性教学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细心体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何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
其次,要悉心沟通,尝试改进。尝试改进是在澄明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老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再次,要潜心研究,调整反思。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又出现新的问题,应谨慎地追问新问题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
四、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初中语文要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造成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的现象。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